..续本文上一页能激发虔诚之心;受戒的要求愈严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求受三归,本来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且仍为大多数的归依师们作为蓝本。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说起来,受三归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归正范,以目前来说,也不切于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归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归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归依的人是无法吸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归依了。所以弘一大师对此,也有批评: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见《律学要略》)
若就实用而言,在三归正范所列的八个项目之中,简直可说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愆;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三归共分三品:发心自度度人者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不堕三涂而仍生在人天者为下品,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为增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点: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的区别,但却偏于小乘形态的。所以在律中的三归,非常简单,除了三归依词,没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国,一切汇归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来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项目,但是这种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坏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归,为大乘行门,自也可以不用发愿及回向等项目了。
如果受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也不妨将三归的仪节简化,现在,我且试拟一个简式如下:
归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归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归依师略为开示归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归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镇疑;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归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后,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某甲,烦脑无尽誓愿断。
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归依师略示归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归依功德圆满,归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归依者,礼谢归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简式归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归依者,能够领受即可。
其中应该说明的,是三归三结下面的三誓:「不归依天魔外道」,「不归依外道邪说」,「不归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的建立,三归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归依了佛,不必再归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归依奉行,必能离去(欲)苦而得安乐,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师表,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徒众。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正道的人,再去误入歧路而立的。至于受了三归依之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之心,仍可不失归依,若存归依之心,便失归依。再说到戒的问题,归依了三宝之后,的确有一些应该戒禁的事项。上品归依者,三宝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归依者,也应只食五种净肉(不疑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残),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要持戒斋。若能如此,则在当来弥勒佛的初会之中,便可得到解脱。
归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即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归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正像否定了千万椿善举,而只肯定一椿善举;只种一块田,而荒芜了千万块田,这不啻为愚疑的作为!
四、归依三宝的利益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1)成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础。(3)减轻业障。(4)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均不能乱。(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选择五条,用语体文译述于下:
(1)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优婆塞戒经》
(2)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恐慌极了,于是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三宝,死后不唯免堕猪胎,得生人间,并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折伏罗汉经》)
(3)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尽了,还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开他了,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现在变得毫无气色了,他的身体,既衰弱,且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将生到猪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伤、流泪、诉苦。此事给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诚心归依三宝,教他口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归依了三宝。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为想知道,他死后究竟生到何处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无法看到那个天子的下落。只好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已经由于归依三宝的功德,转堕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们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 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4)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数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远不如归依三宝功德。(《校量功德经》)
(5)过去有一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 子经》)
从上面所举的五例,便可知道归依三宝是极为难得的事。同时,佛陀也曾说过,只要有人归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以后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不妨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备行者应用:
(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弥栗头抗陀罗(善月),主腹满。
(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
(六)弥栗头阿娄呵(善供),主颠□。
(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疑。
(八)弥栗头悉坻 (善寂),主镇恚。
(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
(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
(十一)弥栗头呵裟帝(善住),主伤亡。
(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墓。
(十三)弥栗头□□伽(善术),主四方。
(十四)弥栗头伽隶裟(善帝),主怨家。
(十五)弥栗头罗□遮(善主),主偷盗。
(十六)弥栗头修乾陀(善香),主债主。
(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
(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
(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
(二十二)弥栗头戾□驮(善备),主注复。
(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
(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
(二十六)弥栗头毗梨驼(善结),主恐怖。
(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
(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
(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
(三十) 弥栗头□利陀(善固),主口舌。
(三十一)弥栗头阿伽头(善照),主忧恼。
(三十二)弥栗头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
(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于《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该经说,凡是受了三归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们来为之护持,同时,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各还有万忆恒河沙数的鬼神,为其眷属,轮番护持受了三归的人。如能书写神王名字,带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两音译名字相同唯其意译不同,当无妨碍
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归依三宝,虽可求得现生的平安与快乐,归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乃在回到三宝的怀抱,并使自己也成为三宝──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弃。
《皈依三宝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