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三宝的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涵义: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2)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3)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1)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2)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3)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1)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2)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3)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1)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2)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1)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2)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编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归;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归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归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归──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三、归依三宝的方法

   我们既已明白了归依三宝的概念之后,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

   至于归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归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归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归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归依,即唱三归,要他们归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其为归依。

   归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归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来受归依的人,都是在归依之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归依是不成其为归依的。

   归依词共为三归三结,现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的三结。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著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试想,如此的归依,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录如下: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归依。」(见《律学要略》)

   以此可见,三归虽然简单,要想如实得到三归的戒体,却也并不容易。我们相信,准此而论,如今有许多的三归弟子,是没有得到三归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归,不妨请求各自的归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这在集体数十人或数百数千人的大规模归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巳。

   从宗教情绪的养成和培植上说,受戒的仪式愈隆重,愈…

《皈依三宝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察自己的偏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