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寺院巡禮▪P4

  ..續本文上一頁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爲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爲大行普賢菩薩。普賢十大願即:

   (1)禮敬諸佛:起深信解,以清淨身語意業常禮敬十方叁世佛刹極微塵數之諸佛,乃至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之佛,念念相續,無有窮盡。

   (2)稱贊如來:以甚深勝解,知見現前一切諸佛,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念念相續,無有窮盡。

   (3)廣修供養:起深信解知見現前諸佛,常以上妙諸供養具供養,行諸供養中之最極之法供養。

   (4)忏悔業障:念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作身口意無量諸惡業,以清淨叁業,于一切諸佛菩薩前誠心忏悔,恒住淨戒。

   (5)隨喜功德:于諸佛一切善根、六趣四生一切功德、一切聲聞辟支佛有學無學之功德、一切菩薩之廣大功德悉皆隨喜。

   (6)請轉*輪:以身口意種種方便,勸請成等正覺之諸佛轉妙*輪。

   (7)請佛住世:對于一切佛刹將示現涅槃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勸請不入涅槃。

   (8)常隨佛學:娑婆世界之毗盧遮那如來,及一切佛刹之一切如來,從初發心即精進不退,以身命布施,乃至于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現各種佛身處于種種衆會,隨衆生之樂欲而說法,乃至示現入涅槃,于此等悉皆隨學。

   (9)恒順衆生:隨順十方刹一切衆生之種種差別,饒益平等,以大悲心隨衆生故,能成就供養如來。

   (10)普皆回向:以如上一切功德悉回向盡法界一切衆生,願令彼等常得安樂,乃至成就究竟無上菩提。

   關于修此十種行願之功德,四十卷本《華嚴經》卷四十謂,若有菩薩隨順趣入此大願,則能成熟一切衆生,隨順無上菩提,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又若能將以上十種行願相續不斷實踐力行,則可完成普賢菩薩之諸行願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或讀誦或書寫,亦可得種種功德。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

   我國四川峨眉山夙爲普賢菩薩之道場,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縣西。兩山相對如蛾眉,故有此稱。一名大峨山,與中峨小峨相連故,合稱叁峨。周回千裏,有石龛一百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頂有寺號光相寺。爲普賢菩薩示現之道場,因而著名。傳爲晉代蒲翁所開創,于聖壽萬年寺安置普賢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銅像,並建大閣以安置,爾後崇信甚盛。

  叁、觀音殿

  觀音殿是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觀世音菩薩是以慈悲救濟衆生爲本願的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與大勢至菩薩同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叁聖。凡遇難衆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于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

   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詳說觀音菩薩于娑婆世界利益衆生之事,謂受苦衆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令得解脫;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現佛身、比丘身、優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攝化衆生。

   關于觀世音菩薩之住處,據新華嚴經卷六十八載,此菩薩住南海補陀落山。故其住處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觀世音受記經中,以此菩薩爲阿彌陀佛之脅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施教化,即以西方淨土爲此菩薩之本住處。我們可以理解爲菩薩身住于淨土,示現于娑婆。

   關于觀世音菩薩之形像,因其應化無方,故相狀亦頗多,而以二臂之正觀音爲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現神變自在之力用,有一首、叁首、五首,乃至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有二目、叁目,乃至八萬四千清淨寶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輪、不空罥索、青頸、香王等,亦皆有個別之儀軌。

   觀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後傳至中國內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關觀世音之記載甚多。自西晉竺法護之正法華經譯出後,中國內地亦大興觀世音之信仰,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說。有關著作亦頗多。自北魏以後,造觀世音像之風益盛,今大同、龍門、駝山等地存有遺品甚多。隋唐以後,隨著密教之傳入,諸種觀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薩像,觀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孫敬德之高王觀音經爲始,觀世音菩薩救苦經、觀世音十大願經、觀世音叁昧經等諸經亦陸續出現。其顯靈說法之道場在我國浙江普陀山。其生日爲陰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爲九月十九日,成道日爲六月十九日。

   據《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載,觀世音菩薩有叁十叁種應化身。即:(1)佛身,(2)辟支佛身,(3)聲聞身,(4)梵王身,(5)帝釋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將軍身,(9)毗沙門天身,(10)小王身, 11長者身,(12)居士身,(13)宰官身,(14)婆羅門身,(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17)優婆塞身,(18)優婆夷身,(19)長者婦女身,(20)居士婦女身,(21)宰官婦女身,(22)婆羅門婦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龍身,(27)夜叉身,(28)乾闼婆身,(29)阿修羅身,30迦樓羅身,31緊那羅身,32摩侯羅伽身,33執金剛身。

   普門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長行敘述無盡意菩薩和佛的兩番問答。初番問答觀世音菩薩得名因緣。次番問答觀世音菩薩爲衆生說法的方便。末段特別贊歎觀世音菩薩弘誓、慈力,勸當憶念歸敬。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稱補陀洛迦。在浙江普陀縣。唐以前有梅福等寄隱修道,故又名梅嶺山,唐大中年間有一鳊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爲觀音顯聖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禮五臺山得觀音像,歸國時舟過普陀山遇風不能進,遂留像歸安開元寺(今稱“不肯去觀音院”)。自北宋以還,該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衆雲集。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于禅宗。明清叁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叁大寺、七十余庵堂與一百多處蓬。

   主要寺院有:1、普濟寺。爲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爲真歇禅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叁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叁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禅寺。現存大殿爲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庑200余間,爲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刹。2、法雨寺。明萬曆八年大智真融創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叁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禅寺。清康熙叁十八年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3、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爲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爲普陀叁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叁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雲庵等。

  四、地藏殿

  地藏殿是供奉地藏菩薩的殿堂。地藏菩薩,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于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衆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于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爲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

   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刹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衆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衆生,應衆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衆生之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如是無數之化身濟度衆生,故又稱爲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記載:

   (1)于過去久遠劫前爲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乃發願在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衆生,以證得此相。

   (2)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爲一婆羅門女。因欲救亡母脫離惡趣,乃設供修福。並立誓在盡未來劫,普度罪苦衆生。

   (3)于過去久遠劫時爲一國王。因見國內人民多造衆惡,乃誓願救度一切罪苦衆生皆至菩提,自己始成佛。

   (4)于過去久遠劫時爲一女子,名光目。因欲拯救在地獄受苦的亡母,故誓願濟度一切罪苦衆生。待彼等成佛後,始成正覺。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叁等以之爲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璎珞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則以之爲沙門形。一般廣爲流傳之形像,爲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于蓮花上。…

《佛教寺院巡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