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寺院巡礼▪P4

  ..续本文上一页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普贤十大愿即:

   (1)礼敬诸佛:起深信解,以清净身语意业常礼敬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之诸佛,乃至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佛,念念相续,无有穷尽。

   (2)称赞如来:以甚深胜解,知见现前一切诸佛,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念念相续,无有穷尽。

   (3)广修供养:起深信解知见现前诸佛,常以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行诸供养中之最极之法供养。

   (4)忏悔业障:念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作身口意无量诸恶业,以清净三业,于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恒住净戒。

   (5)随喜功德:于诸佛一切善根、六趣四生一切功德、一切声闻辟支佛有学无学之功德、一切菩萨之广大功德悉皆随喜。

   (6)请转*轮:以身口意种种方便,劝请成等正觉之诸佛转妙*轮。

   (7)请佛住世:对于一切佛刹将示现涅槃之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劝请不入涅槃。

   (8)常随佛学:娑婆世界之毗卢遮那如来,及一切佛刹之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即精进不退,以身命布施,乃至于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现各种佛身处于种种众会,随众生之乐欲而说法,乃至示现入涅槃,于此等悉皆随学。

   (9)恒顺众生:随顺十方刹一切众生之种种差别,饶益平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

   (10)普皆回向:以如上一切功德悉回向尽法界一切众生,愿令彼等常得安乐,乃至成就究竟无上菩提。

   关于修此十种行愿之功德,四十卷本《华严经》卷四十谓,若有菩萨随顺趣入此大愿,则能成熟一切众生,随顺无上菩提,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又若能将以上十种行愿相续不断实践力行,则可完成普贤菩萨之诸行愿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愿,或读诵或书写,亦可得种种功德。

   【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一名大峨山,与中峨小峨相连故,合称三峨。周回千里,有石龛一百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顶有寺号光相寺。为普贤菩萨示现之道场,因而著名。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

  三、观音殿

  观音殿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观音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住处,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山。故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我们可以理解为菩萨身住于净土,示现于娑婆。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

   观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自西晋竺法护之正法华经译出后,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有关著作亦颇多。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之传入,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观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孙敬德之高王观音经为始,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诸经亦陆续出现。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

   据《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身。即:(1)佛身,(2)辟支佛身,(3)声闻身,(4)梵王身,(5)帝释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将军身,(9)毗沙门天身,(10)小王身, 11长者身,(12)居士身,(13)宰官身,(14)婆罗门身,(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17)优婆塞身,(18)优婆夷身,(19)长者妇女身,(20)居士妇女身,(21)宰官妇女身,(22)婆罗门妇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龙身,(27)夜叉身,(28)乾闼婆身,(29)阿修罗身,30迦楼罗身,31紧那罗身,32摩侯罗伽身,33执金刚身。

   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

   【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称补陀洛迦。在浙江普陀县。唐以前有梅福等寄隐修道,故又名梅岭山,唐大中年间有一鳊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遇风不能进,遂留像归安开元寺(今称“不肯去观音院”)。自北宋以还,该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蓬。

   主要寺院有:1、普济寺。为普陀最大的寺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2、法雨寺。明万历八年大智真融创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245间。3、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与普济、法雨并称为普陀三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锡麟堂、药师庵、澄心庵、息来庵、三圣庵、文昌阁及妙峰庵、悦岑庵、鹤鸣庵、大乘庵、长乐庵、长生庵、双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云庵等。

  四、地藏殿

  地藏殿是供奉地藏菩萨的殿堂。地藏菩萨,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即受释尊之付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关于地藏菩萨之名义,地藏十轮经卷一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地藏。大方广十轮经卷一以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

   据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等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大悲誓愿力,示现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身、阎罗王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以教化众生,并特别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众生之善根。地藏菩萨常变现如是无数之化身济度众生,故又称为千体地藏。

   地藏菩萨之本缘故事,有多种记载:

   (1)于过去久远劫前为大长者之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之相好庄严,乃发愿在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以证得此相。

   (2)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为一婆罗门女。因欲救亡母脱离恶趣,乃设供修福。并立誓在尽未来劫,普度罪苦众生。

   (3)于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国王。因见国内人民多造众恶,乃誓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皆至菩提,自己始成佛。

   (4)于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女子,名光目。因欲拯救在地狱受苦的亡母,故誓愿济度一切罪苦众生。待彼等成佛后,始成正觉。上记诸说皆随地藏信仰而广传人间,故佛教中常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语来形容地藏菩萨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

   地藏菩萨之形像有多种,大日经卷三等以之为菩萨形,并饰以宝冠、璎珞等。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等则以之为沙门形。一般广为流传之形像,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沙门形,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

《佛教寺院巡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