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各地叢林和深山茅蓬,常有十萬雲水僧,都是到處參學,如果因緣成熟就可以遇到高僧指點;如今末法時期,即使訪師求道,也難得大因緣了。
出家人誦戒時,在家居士或凡夫不可故意聽。出家人之戒本及其注釋,皆不可翻閱,故意聽及閱出家律,皆有罪過。此防在家身、口、意叁業造作;人之習作,常揭人之短私,實則自己尚未修爲,而先口傳出家是非,苦報先受,況且影響佛門清淨,令人退失道心,皆難逃因果律處分。
尤其要注意的,千萬不要修诤謗禅,修禅謗教,修此斥彼,修彼排此,皆有謗法過失。佛就八萬四千法門,乃針對衆生八萬四千種病,對機施藥,可起沈疴,涓滴流水,悉入大海,學人若不慎思明辨,理事圓融,則障生無疑。
我們繼續談談寫信的規矩:今天以科技爲主的時代中,人們似乎成爲天之驕子,反把文、史、哲的人本精神給埋沒掉了,所以人心不古啦!人情淡簿啦!世風敗下啦!道德淪喪啦!都爲之來臨,那因爲人類自私自利的現實觀念很重所致,短視刻簿的思想油然而生,追求物質享受不遺余力,不要說道德問題了,文學上的修養也大大的打了折扣,就是寫信的禮貌問題,也幾乎蕩然無存。就以佛教徒來說,我們所追求的應屬精神範疇內的,那最起碼的文學修養、禮節修儀,總得要講究的。所以借這一章也要交代一下。
寫信擡頭的稱謂,也不是隨便的。已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衆,今依俗稱一律稱法師,或只稱師也可,未受戒的出家男女衆,只可稱爲沙彌師(男)或沙彌尼師(女),不得稱爲法師。對德高望重的稱爲和尚(和尚義譯爲力生,也就是說依著師父、佛法的傳承力來啓發之法力,有親教師之意,在佛教內之和尚一詞,是極爲恭敬的)、年高可加“老”字僧、戒臘俱高,有威德可服衆的,稱爲長老或上人。給法師寫信恭敬一點,就加上某下某,較爲莊重與尊崇。法師們都有兩個法號,一個內號,一個外號;內號只有他的皈依師、剃度師、尊證師才能稱的,因此我們稱呼他的內號就不應該。佛教徒對一般人信件來往之稱謂與俗家一樣,如先生、小姐、女士、兄、弟等等,但與在家居士通信就有不同,如已確知皈依過叁寶的,才能稱爲居士,不能確知皈依過叁寶的,只能稱爲大德,居士不是隨便稱呼的。
寫信擡頭的稱謂弄清楚以後,在稱謂之後就是要寫○鑒,鑒就如同用鏡子照著一樣,以辨別的信件內容不是虛僞之意,換言之,這封信的表達是出于至誠的。對德高年長的法師,如同面對我們的父母一樣,我的父母傳給我們生命,師父是傳給我們慧命的,生命是世法的延續,慧命是永恒的持延;因此,對父母寫尊鑒,對師父也是要寫尊鑒,尊者至高無上之意。對法師及居士們,都可寫淨、慧、慈、法鑒等。社會上寫的惠、偉、鈞、勳、臺鑒等在此並不太適合,有人用如晤、如握,有欠謙虛,那只限在俗中之兄弟及至友,尤其禮鑒是大忌諱,對方有喪服在身才用的,不可不知。信寫完了,有一個結尾祝頌詞,對長上的應寫敬頌、敬祝、敬請,平輩者除上面所述也可應用外,熟一點的可寫順頂(祝)、並頌(祝)。其中詞句以簡潔有意即可,如:淨安、淨綏、法安、法樂、禅悅、福綏、福安、慧綏、慧安、法喜充滿,法喜無量、福慧增上、吉祥如意等等。署名之下居士彼此之間寫“合十”即可,不必寫“頂禮”,如甲居士寫給乙居士的信,署名之下寫了“頂禮”二字,乙居士回信時一定也要寫“頂禮”二字,以示回拜。和南以華譯即爲頂禮,在此附帶一提。居士們對出家二衆應以尊敬心,必須寫“頂禮”二字,凡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不論其年齡大小皆應如此,此是依法而言;至于世俗上的叩上、拜上、謹啓、敬啓,都不太適用。居士彼此寫信署名上自稱“末學”、“後學”、“晚學”、“無學”、“不慧”,如給法師寫信時,應自稱“叁寶弟子”、“佛弟子”、“弟子”(不必稱門生或徒),向戒師父可自稱戒弟子。總之,無論細微小節,也不可忽略,爲佛弟子,做衆生楷模,以正知、正見、正信、正法之身教,示範于衆生之前,則衆生易于接引,實非難事。
四衆佛弟子,以在家居士易犯威儀不整、言行失態之過咎,諸如東張西望、神不守舍、鈎肩搭背、绮語嬉笑、隨地吐痰等等,其原因以出家衆依律搭衣,于世俗上易于辨認。在家弟子,則以衣著與世俗無二,故爾放浪形骸,常失身份,應常自念,我爲在家佛子,整肅儀容,自重莊嚴,爲衆表率,令人欽敬,言談不苟,行不乖違,常提正念,不令散亂,舉止安詳,易製一心,在家行者,爲真修行。世俗稱“禮節”是指以禮的形態來節製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禮貌”是指以禮的威儀,來端正莊嚴自己的行爲。佛教是以戒律及其演化的威儀及清規,爲主體的發揮,做叁業的指導原則。因此佛弟子的一舉一止,皆應叁思而慎獨。
居士在社會上可以有種種事業,以維生命,養護家族;但應從事正當職業。一位正信佛教徒,如果做非法職業在修持上必有重重障礙,非但不能成就淨業,反而造業而墮惡道,則又苦無出期了。尤其是對世法上觸犯國家的法律,更不可原諒,諸如:販毒、走私、開設賭場、以及違反國家與社會之安全等職業。此外如舞廳、歌廳、酒家、影戲院、暗咖啡廳、暗茶室、旅館、賭具、捕魚具、釣魚具、獵具、淫藥物具、墮胎業、養畜禽水族(奶業除外)買賣、肉商、野味商、葷腥菜館及攤販、漁夫、屠夫、獸禽蟲類之藝品商、色情書刊、外道書刊,販賣禁藥(迷幻藥、速賜康)等。凡從事交易,絕對公平,不貪暴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從事任何行業,並不防礙自身修持,惟以上各行業乃不正業與五戒有關,因果甚速,故不宜爲。如已做者盼能漸漸轉其他行業,萬一暫不能轉,應存慚愧心、忏悔心,也應時刻存心轉業,此事對在家居士來說,甚爲緊要。
大乘精舍藏書甚豐,筆者的所有佛教書千冊,都是捐獻精舍,擬成立完善的資料圖書室,所以加上資料二字,是表示可以供給專家 學者到我們這裏查考研究之所需。當然,借閱佛書也有規矩,不但是借閱佛書,就是一般圖書館也要遵守他們的規定章程,何況佛書。佛經典籍,是無上智慧的凝結,所以說“佛經所在,即是有佛”,此即人恭敬心。況且佛陀金口宣說,乃至菩薩及祖師們的論鈔注疏,以及諸上善人依佛所說,廣疏正見,自應一一頂禮贊歎,所以請閱佛書應有十五點規定:一、閱前請先淨手。二、閱時雙手恭讀。叁、閱時或置淨桌。四、閱後請放淨處。五、請勿攜入閨房。六、請勿攜入便所。七、請勿臥躺閱讀。八、請勿放置腿上。九、請勿放床椅上。十、請勿粘唾揭頁。十一、請勿畫塗汙染。十二、請勿撕破折角。十叁、請勿損毀封面。十四、請勿卷疊夾腋。十五、請勿持經過腰。今天各位同修家中,或多或少皆藏有佛經佛書,這十五點規定,應予遵守。但願大家智慧增長,莫因忽略小節而獲無邊罪過。尊敬經書 珍惜物力。
“經”是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修習,降魔成 道後化度衆生所說的真理;祖師的著作是數十年修證的心得;經書得指示昏昧中衆生由迷趨覺的明燈,了生脫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薩道時,爲了求半句偈,甯願舍身供養,經書的珍貴勝過生命,我們應如何的尊敬、弘揚才好。
自從宗教政策落實後,過去毀滅、湮失的經書,逐漸得到補充。雖然印了不少,但遠遠沒有滿足一般粗淺需要,更何況精深齊備。我國人口多,信佛教的有一億多人,印一萬冊書,一萬多人才能看到一本。弘揚佛法是佛教的中心任務,佛教團體對此事是責無旁貸的。
在一般念誦、閱讀、研究的同道家中,都有數十種到一二百種以上經書。這些經書除常用的幾種外,大多數一年內難得去翻它一翻,讓它閑置著;另一部份要看的人,卻到處購不到,我們建議凡是信佛者都有對同道出借經書的義務,農村和城市道友集中的地方,更應互通有無,能辦出借閱覽室更好。
經書貴在流通,每本經都稱贊流通功德。這好比人身上的血液,流通順暢,百病不生,阻滯不通,精神痿頓。佛經是法寶,應該讓它去廣度衆生,放著讓蟲蛀、鼠咬、自然腐朽,多可惜呢!對結緣的經書,給初機人看時,借給比送給的效果好,如來還不便,可請他轉送其他有信仰的人,或交給佛教團體及佛教徒,物盡其用,輾轉流通,使*輪常轉,慧命長存,也免毀失福之過啊。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