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礼敬佛陀—入门须知▪P7

  ..续本文上一页七)、观音斋(农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十九、四月初八、廿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廿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廿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廿四)、月斋(农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以上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或有利根者,也可一次断尽荤腥。有人念佛,念久一吃荤腥就呕吐干净,此为身心不受,自然断却。如果仍未吃素的,不要吃牛、狗、蛇、狐、猫及各种野兽肉,以及无鳞鱼之类,如鳖、龟、泥鳅、鳝鱼、河蚌,有鳞鱼如鲤、鲫鱼等。十方佛、菩萨皆以断肉食而兴慈运悲,所以学佛的人最后一定要断肉食,修行才有进步和成就,否则如蒸沙成饭,决无成功的道理;所以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如果修行人,不断肉食的,不管智慧如何现前,仍要依因果律往罗刹鬼道里去报到受报一番,那又何苦来哉?!因为肉食者的行为是与罗刹相通的。大乘菩萨要长养慈悲心,最后是一定要断肉食的,才能与佛、菩萨相应。

   或有人问蛋可以吃吗?依佛法言不可食,因胎、卵、湿、化,皆属有情生命,就鸡蛋未被公鸡所乘,以其由鸡身所生,仍是不净腥物,故不应为食,乳类为肉体中榨出者,真苦行者必不会食,实在可以豆浆代乳,更为营养,故乳类非不得已时才可食,今人则以营养为说,古人逢年过节才有鸡肉之食,也未有短命的,今人日日大鸡大肉之食,不但未长生不老,营养过剩的糖尿病、心脏病都来得很凶,甚至癌症,至今医学束手无策!古德一日一食成就甚多。虚云老和尚在山中只食芋而能人定,密宗米勒日巴祖师食麻而身能飞腾,足资精神重于物质,精神克服物质。世尊六年苦行,过尼连禅河,行中流身虽难支,以定力故,而达彼岸,由牧羊女供乳,此皆示不得已而食之表法。真修行者,概不重物质条件,由此更可明矣。

   回向是为做功德的回转方向之出处;当然佛教里指的回向,是回向到无边际的法界中去,此是大乘行者独特处;不回向如同自了。所以行者做一切功德,乃至纤细功德都要回向。做功德切忌执著功德相,当将功德性引向法界之后,千万不可再有所忆念。回向略别之又有一般回向、个别回向、大回向、普回向、总回向等等,其实一般回向就含有普回向,大回向之中也有总回向之意义;但为了要说的明白,就分开来讲:一般回向都载在课诵本中,所谓一般是指祖师将其经验体悟到的,能获得自他二利者写出简要的偈语来,在用何种功课,以何种功德而定。个别回向是对症下药集中力量之法,往往为了某人、某事、或团体、或冤家债主、或超度荐拔、或消灾延寿皆可,其回向文偈可临时拟用。大回向是加入了无上的悲心与愿力凝结而成的回向,大多是文句较多的偈语。普回向是依普贤菩萨的普皆回向的愿王而来;此种回向全以一切众生作出发点的,是无我的观念,此为悲心至极的表彰。总回向是特定一个时期,如佛七、结夏、水陆道场、法合等圆满之时。或一年之岁尾之再一次总的回向之意,有加深回向的意思在内。

   以上所有回向的略别。在形体上、文字上或略有不同,但其主旨以发扬大乘行者的精神则是一个,所以回向在修行者来说,是不可免却的。

   佛教徒对外讲话不可以太“外行”,因为您的言行举止充分代表了已受过佛陀救教化的人。譬如有人问您甚么是佛,这个问题都解答不出,就未免太疏忽了。如果您说佛跟神差不多,就是为人求平安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语病,不但失去了宏法的意义,而且助长邪见,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个新时代的大乘菩萨道的学佛者,应具备了出世法之慧学及世法上的一般知识,才能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行当中胜任愉快;尤其今日社会组织形态上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接触频繁,当然这是一个宏法利生最恰当的时期,因为人们在物质享受之馀,他们心灵上的空虚是不能用所有物质条件所可弥补的,我们要接引众生,就要了解众生,更要充实自己的学识(世法的)启发自己的心智(出世法的),那么“外行话”和“语病”必须格外小心,不要被人贻笑大方。

   诸如“灵魂”是异教所用,佛教应叫做“神识”;宗教家指人死后的灵性精神,现代讲的四次元灵的世界,充满了这种幽灵。西洋宗教学者及我国道家也多用“灵魂”来表示人身死后的另一生命的形成,惟独佛教说为“神识”,此处所说的神是指那一点灵明不昧的精神,而寄于第八识中,人在死后所有识的反射次第消失,归于第八识,第八识依业轮回受报,此说为圆满,佛教用“神识”而不用“灵魂”一词甚明。“礼拜”也是异教所用,其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星期”是指每七天轮为一周期而言,佛教徒每日做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不宣称星期日为“礼拜日”。佛教谈“慈悲”,异教徒谈“爱”。因为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坚固的决定性,所以佛教不说爱而言慈悲,悲者拔苦,慈者与乐,足见佛陀平等度世的伟大,他不但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时还要灌注给众生一切法乐——无苦之乐,因佛陀已破我执,岂有占有、贪爱,假如配合今天时代潮流所需,以方便而用“仁爱”“爱心”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能这样说就可以度脱他们,如果能度脱他们,用用又何妨。这里要说明如此运用的方便行也是很不得已的,就以“慈悲”来说,是澈底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佛教不只是标榜、不只是表面化,而是出自内心。“慈悲”比之“爱”的含意是两种不同的方向,“慈悲”是比“爱”来的更伟大、更辽阔。当然类此用语很多很多,一个佛教徒的言行立场很是要紧,祈勿忽略。

   再者,有关居士求法的问题,末法当中以修净土法门为最捷径,也最稳当;因为皈依以后,师父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直下承当,行往坐卧,不离这句,一旦摄住了心,净念相继,包管最后有个好去处。因为这是末法中三根普被、众善同归的无上法门,老人、小孩、忙人、闲人、有学问的人、没学问的人、士、农、工、商、学,上者达官显贵,下者贩夫走卒,若肯万缘放下,执持佛号,就是乘上了大法船,不达彼岸船是不停的。而且妙的是不管那位过来人,告诉你这一句佛号,就决定度定了。明朝以后许多大禅师,到了参破话头,漆桶脱落,回过头来,还是修净土法门,发愿往生,成就宏伟,历代高僧,斑斑可夸。那为了什么还回头去修净土呢?因为虽然悟了法界空性,毕竟在事相上要经过大三阿僧祗劫绝对不是一悟就可以成佛的;那么依止空法并非究竟,就是见思二惑已断,然而那无明、尘沙二惑尚未断尽,若不相信,请自己观照一下,业障多重?习气几多?您心里总有个数,就是那些隐居深山的老禅师,开悟了就判位说也还是在三贤位或登地的菩萨,如说一开悟就成了像释迦佛一样,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中恐怕没有您我的名字吧!肯定说不是一悟,就能成佛,故尔回向往生净土,此为方便依止,以往生西向不通转故。就是许多智慧极高的利根行者,先求得开悟(上根修行方法),然后再依止净土,成佛做祖是跑不掉了。今天末法找位有功夫的禅师,是难以寻找的。为什么参禅要找禅师指导,此是法脉传承问题,没遇到传法的,等于不得法,也就没有传承的加持力;寻了到禅师传法,等于没有缘得法,如果与禅没缘,可千万不要盲修瞎炼,不然中途出了差错,就只有随业受报去了。这传承的法牒,依法而受就是规矩,佛教徒当然要懂得。末法当中,我们凡夫业重障深,法未修成,障先现前,所以说没有有经验的禅师指导,如履簿冰,如入深渊,一不小心,就此休了。更当知道的是禅宗的书籍,有许多公案解答,千万不要去看!如果你看了那一则公案,那一则公案的话头你就永远参不透消息了!何以故?一切文字相皆是葛藤,把人缠住不肯放松,吾人修法常以自我知见,依文解义,与法相背,去圣日遥,不以智照,性何以显?当知,禅宗离文字相,绝诸戏论,取性不取相。就凡夫言,思惟则以先入者为主,否定客观因素;取著文字相,不肯舍离,故文字相一经渗入,必为所缚,万难拔除,那么古德又写下公案的机锋又为了甚么呢?那是为了透了本参以后,乃至重关、牢关的诸般消息的印证而已。其实也是多余,真正开悟以后,以心印心,还要印证些甚么?彼此会心一笑,或者语默寂然,皆可印证,文明的说法,就是玄秘的默契啊!

   密宗更注重传承,传承的上师加持力量很大,所以密宗要皈依金刚上师受灌顶后才能修持,上师传甚么法,就得修甚么法,是次第而修,先传的去一定要修完指定的数目,修行圆满,才能再传进一层的法,非常著重各派传承,不许杂修,如果未皈依,也未受灌顶而偷学,是为盗法论。一切密部之法本,未经上师许可,不得翻阅修习,手印也不可随意而作,否则也是盗法。这里又有普传之密,则不在此限,如西藏的诺那上师,为了悲心,就在中土有许多普传的咒语,叫“诺门普传真言集”像早课中的“大悲咒”“十小咒”,更是人人可持诵的,但其中“大悲咒”尚有坛城之羯磨作法,则又需要上师之传法了,而不得自行修持。何以禅与密的修法要这么严格规定呢?如无师父指导,往往出了境界,不知所措,遇了魔障,不知排遣,走火入魔,又能怪谁?有师父指导,重重关险,如履平原,才能化险为夷而成就无上菩提。有师传承得有四种方便利益:一者得法、二者却魔、三者印证、四者成就。今略解如下:一者得法,以法传承故,其法一经传授,自然得到,与原具法性汇通。二却魔,一切魔障现前出了毛病岔误,有师可解。三者印证,一切境界现前,或正或邪,或真或幻,或深或浅,由师证明指导。四者成就,以根本历代祖师传承之加持力,以及佛法不可思议力与本具佛性感应道交,佛我无二,凝结一体,成就无上菩提。过去在中…

《礼敬佛陀—入门须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寺院巡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