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觀音齋(農曆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九、叁月初叁、初六、十叁、十九、四月初八、廿二、五月初叁、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廿叁、七月十叁、八月十六、九月十九、廿叁、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二月初八、廿四)、月齋(農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叁個月)。以上吃素日期,是爲漸斷葷腥之法。或有利根者,也可一次斷盡葷腥。有人念佛,念久一吃葷腥就嘔吐幹淨,此爲身心不受,自然斷卻。如果仍未吃素的,不要吃牛、狗、蛇、狐、貓及各種野獸肉,以及無鱗魚之類,如鼈、龜、泥鳅、鳝魚、河蚌,有鱗魚如鯉、鲫魚等。十方佛、菩薩皆以斷肉食而興慈運悲,所以學佛的人最後一定要斷肉食,修行才有進步和成就,否則如蒸沙成飯,決無成功的道理;所以楞嚴經上說的很好,如果修行人,不斷肉食的,不管智慧如何現前,仍要依因果律往羅刹鬼道裏去報到受報一番,那又何苦來哉?!因爲肉食者的行爲是與羅刹相通的。大乘菩薩要長養慈悲心,最後是一定要斷肉食的,才能與佛、菩薩相應。
或有人問蛋可以吃嗎?依佛法言不可食,因胎、卵、濕、化,皆屬有情生命,就雞蛋未被公雞所乘,以其由雞身所生,仍是不淨腥物,故不應爲食,乳類爲肉體中榨出者,真苦行者必不會食,實在可以豆漿代乳,更爲營養,故乳類非不得已時才可食,今人則以營養爲說,古人逢年過節才有雞肉之食,也未有短命的,今人日日大雞大肉之食,不但未長生不老,營養過剩的糖尿病、心髒病都來得很凶,甚至癌症,至今醫學束手無策!古德一日一食成就甚多。虛雲老和尚在山中只食芋而能人定,密宗米勒日巴祖師食麻而身能飛騰,足資精神重于物質,精神克服物質。世尊六年苦行,過尼連禅河,行中流身雖難支,以定力故,而達彼岸,由牧羊女供乳,此皆示不得已而食之表法。真修行者,概不重物質條件,由此更可明矣。
回向是爲做功德的回轉方向之出處;當然佛教裏指的回向,是回向到無邊際的法界中去,此是大乘行者獨特處;不回向如同自了。所以行者做一切功德,乃至纖細功德都要回向。做功德切忌執著功德相,當將功德性引向法界之後,千萬不可再有所憶念。回向略別之又有一般回向、個別回向、大回向、普回向、總回向等等,其實一般回向就含有普回向,大回向之中也有總回向之意義;但爲了要說的明白,就分開來講:一般回向都載在課誦本中,所謂一般是指祖師將其經驗體悟到的,能獲得自他二利者寫出簡要的偈語來,在用何種功課,以何種功德而定。個別回向是對症下藥集中力量之法,往往爲了某人、某事、或團體、或冤家債主、或超度薦拔、或消災延壽皆可,其回向文偈可臨時擬用。大回向是加入了無上的悲心與願力凝結而成的回向,大多是文句較多的偈語。普回向是依普賢菩薩的普皆回向的願王而來;此種回向全以一切衆生作出發點的,是無我的觀念,此爲悲心至極的表彰。總回向是特定一個時期,如佛七、結夏、水陸道場、法合等圓滿之時。或一年之歲尾之再一次總的回向之意,有加深回向的意思在內。
以上所有回向的略別。在形體上、文字上或略有不同,但其主旨以發揚大乘行者的精神則是一個,所以回向在修行者來說,是不可免卻的。
佛教徒對外講話不可以太“外行”,因爲您的言行舉止充分代表了已受過佛陀救教化的人。譬如有人問您甚麼是佛,這個問題都解答不出,就未免太疏忽了。如果您說佛跟神差不多,就是爲人求平安的,這種似是而非的語病,不但失去了宏法的意義,而且助長邪見,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在這個新時代的大乘菩薩道的學佛者,應具備了出世法之慧學及世法上的一般知識,才能在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菩薩行當中勝任愉快;尤其今日社會組織形態上的錯綜複雜,人際關系接觸頻繁,當然這是一個宏法利生最恰當的時期,因爲人們在物質享受之馀,他們心靈上的空虛是不能用所有物質條件所可彌補的,我們要接引衆生,就要了解衆生,更要充實自己的學識(世法的)啓發自己的心智(出世法的),那麼“外行話”和“語病”必須格外小心,不要被人贻笑大方。
諸如“靈魂”是異教所用,佛教應叫做“神識”;宗教家指人死後的靈性精神,現代講的四次元靈的世界,充滿了這種幽靈。西洋宗教學者及我國道家也多用“靈魂”來表示人身死後的另一生命的形成,惟獨佛教說爲“神識”,此處所說的神是指那一點靈明不昧的精神,而寄于第八識中,人在死後所有識的反射次第消失,歸于第八識,第八識依業輪回受報,此說爲圓滿,佛教用“神識”而不用“靈魂”一詞甚明。“禮拜”也是異教所用,其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星期”是指每七天輪爲一周期而言,佛教徒每日做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周日,所以不宣稱星期日爲“禮拜日”。佛教談“慈悲”,異教徒談“愛”。因爲有“愛”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執堅固的決定性,所以佛教不說愛而言慈悲,悲者拔苦,慈者與樂,足見佛陀平等度世的偉大,他不但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同時還要灌注給衆生一切法樂——無苦之樂,因佛陀已破我執,豈有占有、貪愛,假如配合今天時代潮流所需,以方便而用“仁愛”“愛心”也無可厚非,問題是能這樣說就可以度脫他們,如果能度脫他們,用用又何妨。這裏要說明如此運用的方便行也是很不得已的,就以“慈悲”來說,是澈底解決人生痛苦的方法,佛教不只是標榜、不只是表面化,而是出自內心。“慈悲”比之“愛”的含意是兩種不同的方向,“慈悲”是比“愛”來的更偉大、更遼闊。當然類此用語很多很多,一個佛教徒的言行立場很是要緊,祈勿忽略。
再者,有關居士求法的問題,末法當中以修淨土法門爲最捷徑,也最穩當;因爲皈依以後,師父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直下承當,行往坐臥,不離這句,一旦攝住了心,淨念相繼,包管最後有個好去處。因爲這是末法中叁根普被、衆善同歸的無上法門,老人、小孩、忙人、閑人、有學問的人、沒學問的人、士、農、工、商、學,上者達官顯貴,下者販夫走卒,若肯萬緣放下,執持佛號,就是乘上了大法船,不達彼岸船是不停的。而且妙的是不管那位過來人,告訴你這一句佛號,就決定度定了。明朝以後許多大禅師,到了參破話頭,漆桶脫落,回過頭來,還是修淨土法門,發願往生,成就宏偉,曆代高僧,斑斑可誇。那爲了什麼還回頭去修淨土呢?因爲雖然悟了法界空性,畢竟在事相上要經過大叁阿僧祗劫絕對不是一悟就可以成佛的;那麼依止空法並非究竟,就是見思二惑已斷,然而那無明、塵沙二惑尚未斷盡,若不相信,請自己觀照一下,業障多重?習氣幾多?您心裏總有個數,就是那些隱居深山的老禅師,開悟了就判位說也還是在叁賢位或登地的菩薩,如說一開悟就成了像釋迦佛一樣,現在千佛、未來千佛中恐怕沒有您我的名字吧!肯定說不是一悟,就能成佛,故爾回向往生淨土,此爲方便依止,以往生西向不通轉故。就是許多智慧極高的利根行者,先求得開悟(上根修行方法),然後再依止淨土,成佛做祖是跑不掉了。今天末法找位有功夫的禅師,是難以尋找的。爲什麼參禅要找禅師指導,此是法脈傳承問題,沒遇到傳法的,等于不得法,也就沒有傳承的加持力;尋了到禅師傳法,等于沒有緣得法,如果與禅沒緣,可千萬不要盲修瞎煉,不然中途出了差錯,就只有隨業受報去了。這傳承的法牒,依法而受就是規矩,佛教徒當然要懂得。末法當中,我們凡夫業重障深,法未修成,障先現前,所以說沒有有經驗的禅師指導,如履簿冰,如入深淵,一不小心,就此休了。更當知道的是禅宗的書籍,有許多公案解答,千萬不要去看!如果你看了那一則公案,那一則公案的話頭你就永遠參不透消息了!何以故?一切文字相皆是葛藤,把人纏住不肯放松,吾人修法常以自我知見,依文解義,與法相背,去聖日遙,不以智照,性何以顯?當知,禅宗離文字相,絕諸戲論,取性不取相。就凡夫言,思惟則以先入者爲主,否定客觀因素;取著文字相,不肯舍離,故文字相一經滲入,必爲所縛,萬難拔除,那麼古德又寫下公案的機鋒又爲了甚麼呢?那是爲了透了本參以後,乃至重關、牢關的諸般消息的印證而已。其實也是多余,真正開悟以後,以心印心,還要印證些甚麼?彼此會心一笑,或者語默寂然,皆可印證,文明的說法,就是玄秘的默契啊!
密宗更注重傳承,傳承的上師加持力量很大,所以密宗要皈依金剛上師受灌頂後才能修持,上師傳甚麼法,就得修甚麼法,是次第而修,先傳的去一定要修完指定的數目,修行圓滿,才能再傳進一層的法,非常著重各派傳承,不許雜修,如果未皈依,也未受灌頂而偷學,是爲盜法論。一切密部之法本,未經上師許可,不得翻閱修習,手印也不可隨意而作,否則也是盜法。這裏又有普傳之密,則不在此限,如西藏的諾那上師,爲了悲心,就在中土有許多普傳的咒語,叫“諾門普傳真言集”像早課中的“大悲咒”“十小咒”,更是人人可持誦的,但其中“大悲咒”尚有壇城之羯磨作法,則又需要上師之傳法了,而不得自行修持。何以禅與密的修法要這麼嚴格規定呢?如無師父指導,往往出了境界,不知所措,遇了魔障,不知排遣,走火入魔,又能怪誰?有師父指導,重重關險,如履平原,才能化險爲夷而成就無上菩提。有師傳承得有四種方便利益:一者得法、二者卻魔、叁者印證、四者成就。今略解如下:一者得法,以法傳承故,其法一經傳授,自然得到,與原具法性彙通。二卻魔,一切魔障現前出了毛病岔誤,有師可解。叁者印證,一切境界現前,或正或邪,或真或幻,或深或淺,由師證明指導。四者成就,以根本曆代祖師傳承之加持力,以及佛法不可思議力與本具佛性感應道交,佛我無二,凝結一體,成就無上菩提。過去在中…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