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寺院巡禮

  

佛教寺院巡禮

   第1節 寺院的基本殿堂

  鍾鼓聲聲,梵音陣陣,錯落有致的殿堂布局,莊嚴神聖的諸佛菩薩,總是帶給我們一份神秘與向往,激發我們內心尋求回歸的願望。我們滿懷著恭敬和虔誠,聽從自性的召喚,走進這清淨、聖潔的佛寺殿堂―――

  1、 山門

   山門是指寺院正面的樓門。因爲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名。山門一般有叁個門,象征叁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又稱叁門。或僅有一門,亦稱之爲叁門。山門爲禅刹七堂伽藍之一,依據《本阿彌行狀記》卷下記載禅宗門下的七堂伽藍分別爲:佛殿、法堂、禅堂、食堂、寢堂、山門、廁。

   山門又作山寺,乃寺院之一般稱呼;又唯後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得泛稱山門;另有將一寺住持以下之全體修行者總稱山門。

   二、天王殿

  在中國傳統佛寺建築中,天王殿是山門內的第一重殿。殿內中間供奉彌勒菩薩,面向南;彌勒像後供韋馱菩薩,面向北;東西兩旁則供四大天王。下面分別介紹:

  彌勒菩薩

  彌勒原爲釋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即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在閻浮提世界成佛,所以習俗相沿,也稱他爲彌勒佛。因爲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盡其一生之後,將到人間繼釋迦之後成佛,所以又稱爲“一生補處菩薩”。

   據佛典所載,彌勒菩薩現在兜率天的內院弘法,教化天衆。相傳兜率天上有五百億天子,各以天福力,造作宮殿,發願布施彌勒菩薩,莊嚴兜率天宮。因而使兜率天成爲殊勝的國土。

   依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衆生如果願意隨從彌勒菩薩受教求法,則可發願往生兜率天。在經過兜率天之四千歲,亦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一說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將降生到我們這世界,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並叁會度生,轉妙*輪。這叁次度衆法會,號稱“龍華叁會”。

   彌勒菩薩的信仰,是淨土教的一型。此種信仰在印度、中亞、中國、日本、朝鮮等地都曾經流行。我國晉代的道安、唐代的玄奘、現代的太虛,都是彌勒菩薩的信仰者。

   唐代末年的布袋和尚,慈悲度衆,弘化一生。在示寂時曾遺有一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世佛徒乃以之爲彌勒菩薩的化身。我國曆代有關彌勒菩薩的圖像,大多是以布袋和尚爲依據而繪製的。

   彌勒菩薩的笑口大肚形象,主要是教育我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彌勒菩薩的笑,不是諷刺的笑,而是慈悲、悲憫的笑,彌勒菩薩的笑容給人帶來的是歡喜、希望和光明。我們應該學習彌勒菩薩的大度、放下、自在與灑脫。

  (2)韋陀菩薩

  韋陀菩薩是佛教的守護神。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犍陀天、建陀天、素健天,或作違馱天、違陀天。依我國佛教界所傳,此神姓韋名琨,又稱韋天將軍。爲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也是四天王叁十二將中的首將。是僧團、寺院及齋供之最著名的護法神。

   唐朝的道宣以爲:韋將軍系諸天之子,童真梵行,主領鬼神。在佛陀即將涅槃時,韋將軍曾得到佛陀的咐囑,以護持佛法。他對東、西、南叁洲的佛法護持最力。有關佛教的爭鬥臨危事情,他一得消息必定親往弭平。對于魔子魔孫的惑亂比丘,他也都棲遑奔赴,應機除魔。凡此種種,使天界的四天王對他都極爲敬重,每次韋將軍一到,天王都會起立相迎。

   韋陀菩薩手捧寶劍,寶劍的方向也表明本座寺院的類別,若寶劍劍頭下指,表示本座寺廟是子孫叢林,一般不接待外來挂單的僧人,若寶劍平捧,表示本座寺廟是十方叢林,任何雲遊的僧人都可以來此挂單。

   子孫叢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師資相承的世襲製者。

   十方叢林: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爲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

  (3)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爲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爲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謂能護持國土,故居須彌山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謂能令他善根增長,故居須彌山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謂能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故居須彌山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謂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山水晶埵。

   四天王的形象,在不同時代各地寺廟所塑的不完全一致,北京廣化寺所塑的四天王形象爲: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舞劍生風,職風;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彈琵琶調選弦,職調;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撐傘避雨,職雨;北方多聞天王,黃臉,托黃金寶塔,塔鎮妖魔,使其歸順,職順。所以四大天王結合起來即爲“風”“調”“雨”“順”,寓意四大天王保護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四天王經》記載,四天王皆從屬于帝釋天,每月之六齋日檢視人之善惡行業,並勸勉守戒行善。密教之現圖曼荼羅,將此四天王列于胎藏界之外金剛部院。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著甲胄防護,手執劍、鉾等武器,腳踏邪鬼,采武神造形。今依我國漢地佛教及藏傳佛教所傳,表列四天王之身色、持物如下:

   漢地寺院之塑像 西藏密教之造形

   尊名 身色 持物 身色 持物

   持國天王 白色 琵琶 白色 琵琶

   增長天王 青色 寶劍 青色 寶劍

   廣目天王 赤色 手纏繞一龍 赤色 左手執蛇,右手持佛塔

   多聞天王 綠色 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 黃色 左手執食蛇鼠,右手持幢幡

  叁、鍾樓

  鍾樓俗稱鍾撞堂、鍾堂、鍾臺、釣鍾堂。爲七堂之一。即寺廟中懸挂梵鍾之堂宇。古時與經樓相對,通常與鼓樓分居伽藍之兩翼。蓋鍾樓雖淵源于印度祇園精舍無常堂之懸挂頗梨鍾,然印度及錫蘭等地並無其製,唯中國與日本別設之。此外,依寺塔記平康坊菩薩寺條載,古製以鍾樓建于東邊。

   梵鍾的外形一般是上端有雕成龍頭的釣手,下端有相對的二個蓮華形撞座,稱爲八葉,撞座以下稱草間,下緣稱駒爪;以上則分池間、乳間二部分,且乳間有小突起物並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爲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釣手傍有呈圓筒狀的插通內部。此類鍾多懸于鍾樓,作爲召集大衆或早晚報時之用。增一阿含經曰:“阿難即升講堂,手執犍稚,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衆者,盡當普集。爾時複說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結無有余。露地擊犍稚,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

   寺院早晚叩鍾一百零八響,寓意衆生能脫離一百零八種煩惱,又鍾聲能令叁惡道衆生暫時息苦,故寺院僧衆不吝慈悲,早晚叩鍾。叩鍾的時候唱念叩鍾偈,一句一叩,以祈願受苦衆生聽聞鍾聲之後,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

   鍾樓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寓意地獄救苦,度化衆生。

  四、鼓樓

  鼓樓是懸挂鼓之建築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講堂之右,而與鍾樓相對望,故自古有“左鍾右鼓”之稱。鼓乃置于鼓樓最頂之處,法會之時,爲僧俗集會之報時器具。有高僧大德莅臨寺院時,鍾鼓齊鳴,以表示尊重、恭敬。我國現存最古之鼓樓爲河南登封少林寺大雄寶殿前之鼓樓,系建于元代大德(1297~1307)年間。

   傳說,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鳴,聞其聲者即起懼惡生善之心,故稱爲天鼓。亦有于鼓上塗毒藥後敲打,聞其聲者則死,此鼓稱爲毒鼓。又天鼓比喻爲能生善,毒鼓比喻爲破惡。另有喻信佛法者爲天鼓,喻謗佛法者爲毒鼓之說。然謗佛法者,終亦能成佛,故有“毒鼓結緣”之說,亦暗喻佛氏門中,不舍一人。

   寺院早晚敲鼓,與鍾聲相互應和,早上先敲鍾,後接鼓,晚上先敲鼓,後接鍾,所以稱晨鍾暮鼓。

   鼓有時用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佛法能令衆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喻爲鼓。如《無量壽經》卷上說:“扣法鼓,吹法螺”。從這裏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佛門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內在的含義,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質,我輩學人應該用心體會。鼓樓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薩,即文殊菩薩。

  五、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爲佛的德號,爲什麼叫大雄了?是因爲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陰魔,又雲五衆魔,新譯雲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叁,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雲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爲魔之本法,他叁魔皆類從而稱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寶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法像。具體供奉哪一尊佛,有不同的情形,茲略述如下:

   (1)供奉釋迦牟尼佛:有各種不同的姿勢,主要有兩種,其一爲成道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結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觸地印。其二爲說法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結說法印。另有一種立像,稱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于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

   (2)供奉叁身佛:系根據大乘教理而塑。當中一尊爲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左尊爲報身佛,即盧舍那佛;右尊爲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3)供奉叁世佛:代表中、東、西叁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稱叁寶佛。中間一尊爲釋迦牟尼佛;左尊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右手持藥丸;右尊爲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

《佛教寺院巡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