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門基本禮儀▪P2

  ..續本文上一頁,十方菩薩影現中,

   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叁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 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叁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叁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叁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于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雲:【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叁祗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迳行而過。

   7、若有出家衆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于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節、 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

   1、請經時,經要夾于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叁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

  二、如何誦經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淨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爲宜,團體則應隨衆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折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爲記,熟誦之後必須擦淨。講課之經本則不妨于消隱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亵渎法寶的行爲。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

   誦經的目的,是爲了開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爲了培養信心願力。

   吃素的目的,是爲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擺放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架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于清淨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第叁節、 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爲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爲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舍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爲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爲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爲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禅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臥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衆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衆,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爲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爲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欲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叁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叁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衆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衆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衆過失。不得出家衆結爲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衆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叁、稱呼大德

  佛教的教製、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稱"方丈",是寺院負責人)、"監院"(負責處理寺院內部事務)、"知客"(負責對外聯系),可尊稱"高僧"、"大師"、"法師"、"長老"等。佛門弟子依受戒律等級的不同,可分爲出家五衆和在家兩衆。出家五衆是指:沙彌、沙彌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兩衆是指:優婆塞和優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稱"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稱"法師"、"師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稱"居士",可尊稱爲"檀越"、"護法"、"施主"等。具體稱呼如下: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于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師】即可。

   4、因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後,由師父賜予法名。故請問大德名號時,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號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與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于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于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藥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第四節、 四威儀

  欲了生死,先要循規蹈矩,如孔子之製禮作樂,亦無非教人規矩,與佛教律威儀無異。執身即除習氣,身得自申則心有依處,故古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曰: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一、行如風

  【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叁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時,眼睛要平視,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

  二、立如松

  【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贊歎經法,廣爲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並于適當立時則立,立于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

  叁、坐如鍾

  【跏趺晏坐,谛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松。由後觀之,彷如大鍾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當心存正念而坐,觀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

  四、臥如弓

  【非時不臥,爲調攝身心,或暫時的臥,則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也。】

  第五節、佛門日常禮儀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後,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消假,次至師父處頂禮消假。

   2、接駕--見到有法師來,應頂禮接駕。

  二、出

   1、告假--欲離寺前須先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次向師父告假。

   2、送駕--送師父出門當頂禮送駕。

  叁、 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

   (一)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

《佛門基本禮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