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

  

李炳南居士編著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①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具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裏,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爲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拜佛——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座看,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拜僧——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不必在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禅、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⑥聽經——隨衆禮拜入座,如已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摘自佛學常識課本

   李炳南居士編著    

  淨土法門

   維摩經雲:成就八法生于淨土

   一、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于衆生受諸苦惱。

   二、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叁、等心衆生謙下無礙。

   四、于諸菩薩視之如佛,

   五、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

   八、常省己過,不訟彼短,常以一心求諸功德。

   摘自法苑珠林卷十五

  

  禮佛的好處

   禮佛,就是向佛禮拜,是忏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爲滅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象、贊歎諸佛相好莊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告訴我們: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禮佛的功德最大;除去毀謗佛法、對佛無緣者所謂“迷信”當然我們不認信佛是“迷信”,因爲信佛根本就不是“迷信”,它可以面對今天日新月異的科學而言,即以最小的效果和利益來說:也可以強健衰弱的身體,尤其是內髒不健康(如胃病患者)以及膝部有風濕病和感冒鼻塞的人來說。若常向佛行五體投地的叩首禮,其痊愈速度,更是具有立杆見影之效。

   老實說:所有信佛的人,必都是有宿根和善緣的,今天是因位的菩薩,未來更可早證佛果。我們既是未來的佛,我們信自己,禮自己,成就——所得的好處,無一不屬于自己,多拜忏,多禮佛,是非常合算的,地藏經所謂:“舍一得萬報。”何樂而不爲!

  

  禮佛的方式

   禮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靜室、或安有佛菩薩聖像的客廳等,都可行之。要是沒有的(如住營房的軍人、單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面向西方,合掌問訊,然後十念(念十口氣佛菩薩聖號)即可。平常行、住、坐、臥、心心念念不離佛號最好。

   禮佛前,先要淨(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上香的方法

   ①將香點燃後,②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杆,大姆指頂著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④再舉香齊眉,⑤之後,放下如第叁動作,⑥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十方叁世叁寶。”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曆生父母師長。”(注:本篇拈香之法全爲在家居士所寫,故與出家衆所觀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衆如是個人敬香禮佛,則可同用此法。)第叁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衆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衆生。”

   插香的第叁種方法是最簡單的,和第一法一樣,但念得比較簡單,第一支香插中間,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念:“供養法。”第叁支香插左邊,念:“供養僧。”總括而簡單。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叁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求大慈悲,施與衆生樂。”

   如果是上環香,就要以點燃之處向佛,兩手像持長香的方式一樣,舉香時,只要口中默念:“供養十方叁世叁寶。”願此香華雲,直達叁寶所,懇求大慈悲,施與衆生樂。”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叁支又和第一支一樣。觀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長香時一樣。

  

  合掌的方法

   佛弟子們恭敬虔誠的第一個表現,就是肅立(兩腳與肩同寬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樣有很多種,一般都是以兩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彎,舉至心口處輕合,不可過緊,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說:“兩掌合緊不留余隙,是爲外道合掌,第一會淪爲外道,(因心爲形役,難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會感生在無佛的地方,不聞叁寶之名。”“兜率天贊歎經叁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燈經注”中說:“外道合掌,緊閉掌心,將來必墮生于無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執著成性故也。”

     

  禮拜的方法

   禮拜,閩南言都叫“拜拜”,也就是對佛菩薩像虔誠的恭敬作禮之舉動,其法是:

   ①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離開約二寸,腳尖相距約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後,立刻收束雜亂的心意,瞑目觀想:我以往無量劫中的父親在我右邊,我以往無量劫中的母親在我左邊,兒女眷屬在後,一切冤仇障類在前,此無量劫數的父母冤親眷屬,均在我的四周,團團圍繞著我,隨我一齊禮佛,願你們以善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注:此種觀想禮佛的方法,是密宗的無上法門,若常如此觀想禮佛,不僅能超度你所觀想的,而且能爲自己滅障消災。即念經,持咒或持佛菩薩聖號時也是一樣,不可忽視。)觀想後,彎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于拜墊中央,左掌仍舉不動,兩膝隨即跪下(此爲第一把)。

   ②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的左前方(此爲第二把)。

   ③右掌由拜墊中央移到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許(此爲半把合共叫“兩把半”。這是老名詞)。

   ④以頭垂叩于兩掌中間拜墊上。

   ⑤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意思是以兩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這叫頭面接足禮。(另一說法是:古時候的小孩子或低階之人,向大人,上級或長者求索物品或錢財時,就是這樣攤開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財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薩所賜的福慧之意)。

   ⑥兩手握拳翻轉,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

   ⑦左握舉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起立。合掌依然。

   ⑧叁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此爲定印),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這叫問訊。

   以上爲一般之禮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蓮花部及金剛部”等之合掌與禮拜方法。行者皈依後,自有上師親傳,此處不贅。

  

  禮拜呼吸法

   禮拜是一種很能有益身心的運動,不懂決竅而又喜歡禮佛的人,很容易因此而使身體不適。因此,筆者願將個人多年來禮佛所得利益的方法和經驗,提出來貢獻給所有學佛的四衆弟子們,使大家都能從禮佛的呼吸法中,獲得最高的利益。此法是:拜下時,舌尖卷抵舌根,同時吸氣,(如果要念佛號或持咒,可在拜下呼氣時念);起立時,舌尖翹頂上腭,同時吸氣。這是一種揉和吐故納新、使全身氣脈發生神秘的循環作用,以保健卻病延年益壽的方法。吸氣時最好能觀想空中日月星辰等通化成了白光,由你的頂門進入體內,(如果是面對佛菩薩像時,則觀想佛菩薩像放光照你);呼氣時則觀想我之病苦孽障都已化成了黑氣隨氣而出(時間久了,你將會看到自己所呼出的黑氣。那時保證你已是一個叁業清淨的人了)。喜歡禮佛的同道們,不訪試試,這種又禮了佛,又練了卻病延年氣功,而又因此而清淨了叁業的方法習之不斷,必可獲益無貧,悠然而拜,悠然而起,不疾不徐毫無勞累的感覺。對個人的修持來說,可說是一舉叁得的上妙法門,有此好處,你何樂而不爲之!

  

  禮佛發願詞

   禮拜佛菩薩時,要恭敬虔誠的發願;發願是一個學佛行人所定的目標和方向,有了目標和方向,修行才會有一個結果;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等。所以學佛行人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式化的發願詞是這樣的:

   第一拜默念:“願一切衆生,舍離外道邪見,歸依我佛。”

   第二拜默念:“願弟子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辯才無礙。”

   第叁拜默念:“願弟子身心輕利,無諸疾苦,廣度衆生,同證菩提。”

   以上發願詞是一般的,(也就是所謂叁皈依的意思)。如果你有比這更好的、特殊的、或自己需要應該加以變通、圓融應用的,都沒有限製,盡可自由運用,大膽的向佛菩薩懇切祈求;天天祈求,行之不斷,自然有一天會感應道交,獲得滿意。就好像小孩子向父母要求愛之物一樣,你天天纏著他要,他那有不給你的…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寺院巡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