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P5

  ..續本文上一頁之;就經典言,以華嚴、法華、般若、方等、涅、阿含依序而排,最要者不可將世法書與佛經雜列。又一切佛經書不可攜入廁所及夫婦房間及不潔淨之處,如果單身居 住,房只一間,不得已而非故意犯者勉可通融。看佛經書均不得躺臥床上看,看時當洗手翻閱,翻閱佛書不可摺角,不可在上塗寫鈎書,如作紮記摘錄,也用別紙爲之。翻閱時切忌用手沾唾液來翻。有破損不堪之佛經當于佛前言明無法再閱,送至寺院焚化爐中或染空地上火化。如有絕版佛經或有價值普及之佛經書,應發心集資影印流通。流通時當注意是否僞經,如“佛說叁世因果經”,並非佛說,而僞造者冠以佛說,雖然內容多述因果勸善之作,仍有僞造佛經之罪,不宜流通。另有道家假籍佛教觀世音所造之經典甚多,不可不察,應查大藏經目錄中有無載入。又“白衣大士神咒”,不載入大藏,爲夢授之,然時下也多傳誦,每有感應徵驗;蓋觀世音菩薩無刹不現身,道教也多崇拜之,此乃觀世音菩薩與中士衆生緣深,且也在神道中種種示現,以播淨種,此乃菩薩度衆生之方便苦心也。佛教人士初以“白衣大士 神咒”做方便前導可也,終當指歸勸誦“大悲咒”“普門品”方爲合法,此依法不依人故。發願印“白衣大士神咒”者不可只印單張者,易令人輕視,以印書本型爲宜,甚或改印“大悲咒”“普門品”及觀世音菩薩靈感錄等與觀世音菩薩有關經典及講述菩薩之德誼者,令大家知道菩薩的來處及偉大也是一樣,功德等同。

   凡印佛經書,要慎選版本,要用好紙,裝訂牢固,設計精美,使令莊嚴,並嚴格校對,不令錯謬,總之不可馬虎從事。借閱他人佛經書,應按時送還。借閱公有之或別人之佛書,應視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塗抹、竊剪、撕毀;依出世法論則爲毀法,依世間法論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象經書,非經許可不要動用,私自動用,則犯過失;若私自取走不還,爲盜僧祗物,而獲大罪。一切報紙型佛刊,不可作包紮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丟棄、撕毀,應伺機轉贈他人閱讀。凡流通之佛書不宜存置,而應輾轉流通,鹹令受益。

   複之,看經之時,身應端正;不宣妄動;口應禁語,不宣雜言;意應集中,不可亂想,此爲叁業清淨,自能攝心一處,浏覽經意。欲看時,淨手潔案,徐徐翻閱,一字一句,不令空過,燃香一枝,可令經行,心不外弛。用功行者,直看經文,不假注釋,閱之一遍,不明 大意,毋退心志,叁、四、五遍乃至十數遍時,自能體會妙旨。真用功者,不用妄識,一切經文,值了觀照,文字相中,般若性顯,久久與真心智海,打成一片。故古德宗密圭峰大師看圓覺經而心開意解;六祖惠能大師因聞金剛經“應無所往而生其心”而徹悟心源;天臺智者大師誦法華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而入定;亻炎虛大師著書說有劉文化居士因閱楞嚴而現妙境破了識蘊。以上諸德,足資楷範。可見一字一句,一頌一偈,一旦豁破,皆由自性流出般若智性,與文字般若互相呼應,融化爲一,等無差別。

   無論誦經、看經,功德都大,經行之後,皆應普皆回向,令一切衆生入佛知見,開佛智慧,歸敬叁寶,速證菩提。此爲如法作,但願諸上善人,珍重法寶,禮拜恭敬,精而不懈,如是熏修。以是因緣,生生世世,不失自性,仍可值遇叁寶,今得人身,複聞佛法,起信熏修,已入寶山,不空手歸,百千萬憶衆生中,吾人最爲幸運,恭敬法寶,必獲淨智大慧。

   綜上已知,佛法爲度衆之津梁、成佛之階梯、度往彼岸之寶筏,缺此無由解脫也。佛法自誠敬中求,故細微小節也不可犯,如獲寶在手,光芒四射,怎可使此寶物損毀汙穢

  由是求法,法益自獲,莫因輕忽,而障自性。

   3、僧伽——這裏必先要說明的,有許多人以爲出家的人叫做僧伽,其實僧伽是指受具足戒的和合衆,也就是說能守持戒律的行者,達叁人以上的清淨團體;單獨的個人不能稱爲僧伽。出家男,受具足戒的只能稱爲比丘(有乞士、破惡、怖魔叁意)。出家女,受具足戒的只能稱爲比丘尼。比丘與比丘尼之個人,不能稱爲僧伽,但可通稱爲沙門。所謂沙門的譯意叫做勤息,就是指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今人多指出家之個人爲僧,那是錯誤的。我們把出家的沙門通稱爲法師,其實法師也不應適用一般出家衆,因法師之稱必須具備精通叁藏佛法,而能宏化的出家行者才能受之。今人又或對出家之皈依師稱爲師父,這也是順俗之演化,如我們接受皈、接受戒、接受法的出家比丘,我們是應該專稱爲和尚的。和尚譯義爲力生,是親教之意的。我們既然求他授皈、授戒、授法,都有親教之意的,如對出家的比丘尊稱爲和尚,那是至高無上的尊敬。

   世尊在世時,他的僧團中,凡證大乘果位的都稱爲聖賢僧,對沒有證果位的自然都是凡夫僧了。但在家皈依叁寶的佛弟子,無論對聖賢僧或凡夫僧都應一概恭敬、禮拜、供養,不可取分別心的;在家弟子見出家二衆不依法恭敬、禮拜、供養,是爲犯輕慢罪。不只于此,凡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皆是我師,皆當依法恭敬、禮拜、供養;也就是說:十方各地所有僧伽,其個人、團體皆爲我師,更不只限于所皈依時的皈依師,皈依師只是在佛前做證明,證明你自今日起成爲叁寶弟子——爲說叁皈、忏悔、發願。有人說這是我師父,那不是我師父,這是“外行話”了。

   我們要問出家衆的尊稱法號時,要說:“請問師父(或和尚、或比丘、或沙門)的德號上下

  ”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爲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 ,所以皆以釋姓爲之,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衆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授戒師、傳法師可以呼的,我們在家弟子不可稱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外號,稱呼外號也不可稱某某,依今例,稱爲某某法師,或某某師。尊敬如法的稱呼,應 該稱爲上某下某法師。我們對別的在家同修問起皈依那位法師時,應該說:“請問您皈依師的德號

  ”答時應稱:“我皈依的法師德號上某下某”。這種規矩不但每一位在家弟子要知道,更要將此一禮節養成習慣。

   凡夫僧是未證得果位時所稱,其實他的發心與修持上已超出一般凡夫太多太多了,這只不過是對聖賢僧而言。現凡僧相者,因其執與惑未斷,或執斷或未斷,尚有習氣煩惱所束,在用功修持上、個性修養上、守戒威儀上有些欠缺,但在家居士不可背後批評指說,更不可將道聽途說、且未曾親見親聞所確知的消息加以渲染傳布,此則犯謗僧之過。如見出家衆犯了某些過失,可當面虛心懇切地加以勸谏,如他不能采納,或仍我行我素,也當以恭敬心待之。但可遠離,不宜毀謗,所造因果他自擔當。如在家居士毀謗僧伽及破和合僧,皆獲重罪,不可不知。我們不但對出家衆不可念其過失,就是在家同修之間,也不可念其過失,儒家尚有隱惡揚善之美德,何況佛弟子的我們,更是不可念四衆過的。

   凡出家衆之僧團所有,是爲常住物,常住爲十方所共有,個人是無權動用的,凡所有物爲十方僧伽所當均享,個人依法不可捉持。如果在家衆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爲盜僧祗物 ,其罪過甚大。所以過寺院時,切要注意不可輕犯。在家男衆去尼庵,夜晚應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時應有二人以上結伴同往,在庵中禮佛求法後,如無他事不可留連;在家女衆去寺院,夜晚應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時應有二人以上結伴同往,在寺院禮佛求法後,如無他事不可留連,在家男衆與比丘尼應保持六尺之距,在家女衆與比丘也應保持六尺之距,更不可任意攙住。

   在家衆與比丘(或比丘尼)一起行路時,應以戒臘最高者先行,在家弟子居後隨行。若叁人並肩行時,以比丘(或比丘尼)居中,居士在兩邊,與比丘只二人並肩行時,以在家衆左手邊爲上首,應讓比丘(或比丘尼)行,在家衆在比丘(或比丘尼)的右手方行。

   在家居士在寺院中時過堂用齋,悉依寺院清規。最好自己親手添飯取菜,如有出家衆爲我們添飯取菜,我們豈敢受用!一起用齋時,在家衆不可與出家衆同坐一桌;如出家衆少,一定招呼在家衆同坐一桌,不得已時,也應身居下首。午齋時,食前應先合掌念供養文(或咒)。

   在任何地方遇見比丘、比丘尼,均應合十問訊,此是在家居士最起碼的禮節。在走路時及比丘臥床不必頂禮外,其他地方見到出家衆是應該頂禮的,且不論出家衆的年齡大小;即使是一位六十歲的在家居士,也應向一位二十多歲受具足戒的比丘頂禮的,此乃依法不依人,是折服我慢心、增長恭敬的最有效方法。

   每一寺院都以佛相爲尊,一進寺院先往大殿禮佛,在禮佛前,不可先頂禮出家衆,但可先向出家衆問訊,禮佛後,當禮拜住持和尚及諸沙門。此外,在比丘說法時、傳戒時、法會時、共修時,必須要向主持的法師頂禮。

   僧人衣缽,在家人不可穿用、持用,在家衆受叁皈五戒後可著海青。令在家衆受菩薩戒也搭缦衣,此衣爲沙彌衣,不知始處。

   我們強調尊敬叁寶,因爲僧伽是專修淨業的集團,他們要放棄世俗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要斷欲、要素食,甚至有的要持午,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學的,他們是朝著聖賢僧的途徑邁進。可敬的僧伽呀!我們要五體投地的去尊敬他們,去贊揚他們!他們善于說法的,更是偉大無比,法無說不解,這些佛法,就是要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來宣揚宏化,在修學過程——聞、思、修是很重要的,那麼在家居士能在清淨的僧團聞到佛法的利益,才能啓信熏修,也只有清淨的僧團在專心一致的體悟佛法的真義以後,他們依照著佛陀的教化開示給我們,這是值得我們去景仰、去贊歎的。

   4、寺院——談到寺院,就得把佛教所屬的寺院庵堂和道教所屬的宮觀廟祠給分清楚。二者往往混淆不清,是不對的。先說佛教的…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寺院巡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