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P6

  ..續本文上一頁寺,寺在漢代是朝廷所屬的宮署,當時漢代設有鴻胪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之用,永平年代中佛法入中國,當時招待摩騰與竺法蘭二位印度法師,也是在這個寺;後因西域境內法師的漸多,乃建白馬寺于河南洛陽。凡外來之僧侶皆招待于白馬寺,此爲寺之立名的來曆。按寺的解釋就是嗣,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內之意。然佛寺是指清淨衆人所聚居,生殖道芽聖果以續佛慧命之所在。寺乃僧團之總稱,院乃寺內之別舍,此爲寺與院之略別。今有出家衆單獨用院之名稱,多規模略小。庵者多出家女衆所居。中國各省庵堂甚多,皆只住比丘尼衆,此頗合佛製。堂是爲簡單的只有一個廳或只有一間小殿之謂;佛道二教多有通用此名稱的,那就要看作供奉的像才能知道。另外尚有茅蓬,是屬于比丘個人在山林村野間,以簡單建材所造,行精進苦行的居所,佛教又有用精舍的,是指精進修行者所居之所,也表佛音演化之所;在我國漢代儒者教授他們學生的地方,也稱爲精舍。佛教精舍之起源,始于印度給孤獨長者將買得祗陀太子之園林奉獻給佛陀,做爲說法度衆之場所,故也稱祗園精舍,爲最早的佛教精舍(按其園地爲給孤獨長者向祗陀太子買的地而建精舍奉獻佛陀,惟其樹林繁茂,由祗陀太子自留其樹供養佛陀。)念佛修行者多用蓮社之名,蓮社是東晉蓮宗初祖慧遠大師集念佛人于廬山,創白蓮社,爲蓮社名稱之始,凡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善男子善女子,皆以蓮花爲化身之依所,故蓮社都以修持淨土法門爲主修,今人設蓮社念佛即仿此之意。除以上所說的,還有用“講堂”“佛堂”“淨舍”“學舍”“學會”“學苑”“覺苑”“淨苑”“行苑”“佛社”“居士林”“念佛會”等等,皆是以寺院演變出的別稱。

   再者,宮、觀、廟、祠,不可用在佛教上,在世法上略重區別;這些都是道士所設專爲打醮、祝禱、解厄,拜鬥或丹鼎派修心養性之所。其中廟和祠除了道教所用外,一般民俗祭祀祖先宗親也通用之。如有人說“寺廟”並談時,多指包含佛、道二教修行之所在地,單指佛寺不可說爲寺廟;其實廟在君主時代的朝廷也多稱用。供奉神、仙、祖宗也用之,多爲神道所設,如土地廟,是供土地神之用,又如北京的太廟,那是清朝皇帝祭拜皇族曆代祖先所設。惟觀者則爲道教丹鼎派用之爲多;什麼叫觀呢?按韻會說:“道宮謂之觀”。此乃道士所居之處所,但這句話沒有完全交代清楚,周代有尹喜的人,是函谷關令,結草爲樓,精思入道,因老子西遊出關,可是尹喜也有了功夫,先觀見其氣,知真人當過此處,後老子果過關,面授道德經五千言,遂與老子俱隱遁。由此可知,道教以內守而外觀,故修道所居之處所稱之,道宮稱觀自此始。宮是較高大廣闊的屋宇,過去皇帝所居之所在稱爲宮,後人凡供奉天界神明也多稱爲宮。祠是專爲祭祀的地方通常很小的屋宇供奉祖先、宗親、先賢、烈土者屬之,如福德祠爲供土地神及各家族之祠堂等是。

   現在已明白了寺與廟的分野之後,再進一步就是一進寺門,應該稱爲山門,也稱爲叁門,如果只有一個門,也稱叁門,但一般大衆都稱之爲山門(叁門表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之意)。寺院按事相上說,以住持爲一寺之主,依法理上說則以佛堂住世應化,此爲道場故。所以進了寺院先要進大殿燒香禮佛。一般寺院將供佛之所在稱爲“大雄寶殿”,簡稱大殿,大殿上通開叁門,行者不可由正門入,因正門爲住持大和尚進出之門,應由旁門進入。自右旁門入,右腿先跨入;自左旁門入,左腿先跨入。如大殿只有一門,也應于大門右邊門框或左邊門框進入,進入時跨腿也如上述;絕不可大搖大擺由大門正中間沖入,此犯輕慢過失。已入殿內,自應淨手、燒香、禮佛、禮佛時先上香,上香時,以兩手之食與中指相夾香棍,無名與小指也要互相貼疊,二大拇指頂在香棍之底,徐徐坐在兩眉之間,成爲上香問訊禮。當叁枝香插入香爐時,以右手執香一枝先插中間一枝,再插右邊一枝,然後再插左邊一枝,均應插正,不令歪斜。隨後禮佛時。不應跪在中間的拜墊上,此中間之拜墊爲住持所用。如果大搖大擺在中間拜墊頂禮,也是輕慢及失儀。拜佛最好不思拜墊,行者應擇一邊,不揀淨穢,就地而拜,拜時應自莊重,不苟言笑,旁視無人,也不必管別人對你的讪笑與輕視,甚至說你迷信,這是忍辱與消業障之時。拜佛不可用叁拜九叩禮,宜用古印度之五體投地禮。所謂五體是指額、兩肘及兩膝;此五體(部位)悉投于地,不觸地面則不如法,此點甚爲要緊。在印度以頭頂爲最尊,以足爲最卑;對聖哲賢德之人,最恭敬禮,就是頭額觸地,兩肘、兩膝皆伏于地;雙手撫托受者足,如是爲最敬之禮,此表達心悅誠服之意。外道多用作揖(兩手;抱拳手)、叁跪拜、叁叩首、佛弟子不可用外道禮儀,必須按佛教禮儀方爲如法。

   禮佛後,應禮拜住持師,以表示恭敬僧伽及頂禮一切十方僧。頂禮法師時一拜即可;若再遇其他法師時,皆可以問訊禮行之,合掌當胸,合十爲禮,此禮等于問好之意。問訊禮,更嚴謹的則先合當掌當胸(合十)稍彎身,合掌之手順著向地時,立即將右手之中、無名、小指疊于左手之中、無名、小指上,二手之食指尖相結作半圓形,不可爲尖形,二手之拇指尖也相結,直身,此禮舉向上至兩眉際間,此手印叫毗盧遮那印。作此印時,我們本具之佛性,刹那與佛的法身結成一片,此是以心印心,佛即會意,理上問訊之最崇高大禮;行此問訊禮時,貴在叁業清淨,都攝六根,一念不生,一念不滅,功德難思。

   對于寺院中有許多職位名相也應知道。如寺之主持方丈,在中國各寺院皆稱寺主爲方丈,實爲住持之住所;方丈即今之住持。住持之意即住于世而保持法統之傳承。此外就是監院。監院就是現在所稱的當家師,小的寺院只有一位,大的可以兩位以上。維那師司寺中法務者,在法務時于念經、誦戒或作佛事之領衆者,過去的叢林有犯清規戒律者,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維那有維持紀綱之意。香燈師是管佛殿事務的。知客師是接待雲水僧及賓客者,並管理清衆的告假與銷假事務。若細分之,在禅林製度中的職位名目繁多,在臺灣省內的大叢林已不多見,許多職位更少用了。

   還有僧寺所住的叫清衆寮。挂單的行腳僧所住的叫雲水寮,廚房叫做香積寮,病僧所住的叫如意寮。

   此處須一提的是挂搭,也稱挂單;凡到處參訪的行腳僧,在十方叢林僧堂之鈎上,將衣缽錫袋懸挂其上,寺主默然許可,即可依止。這些常識在家居士都應該知道。

   5、其他——在家居士吃飯也有規矩,這規矩只限用素食,葷腥食爲凡食,不得用此法。凡吃飯前先合掌稱念(人少默念亦可):“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念畢放掌,以左手指觸筷子尾端,以右手捏筷子上端。佛教齋堂擺筷子都是橫式擺法,主要怕所披之僧衣大袖把筷子打落地上。筷子拿起來先以筷子觸手端著右邊飯米粒默念:“願修一切善。”次用筷子觸左邊飯米粒默念:“願斷一切惡。”再用筷子觸中間飯米粒默念:“願度一切衆”。此是禅門規矩,行者加此運用,功德更大。用齋時不可打妄想、不得偏食、不得雜語、筷碗均不可有碰撞聲,吃食也不可有吞吐聲,要默然無聲,碗內及面前菜盤內俱不可剩有殘食。食畢稱爲結齋,在大衆用齋時有僧值師,見大衆用齋畢居中向上站,默示結齋,維那師舉腔,大衆隨念:“薩多喃,叁藐叁菩陀,俱胍喃,怛女至他 ,,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诃”。接念:“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然後順序出堂。禅宗把吃飯的地方叫做觀堂,把飯菜卻藥石,觀餓爲病,觀飯爲藥,禅宗以禅悅法食,故在未達此法食時,作此觀想。

   齋的意思是,也就是時食(午前食)之意。諸天早食、佛午食、餓鬼于夜間出覓食,以咽喉出叁毒火故,雖食不得,佛以慈悲故,乃過午不食,稱之爲持午。所以我們凡夫不能持午而需晚間一食的,不必念供養文,不必念結齋咒偈,只要發慚愧心即可。後人將齋之意思改爲吃素不吃肉,這也是慈悲的轉化吧!其實齋的意思很廣泛,不限于吃素,因其中尚有淨心止念屏絕嗜欲的意思。吃素的人不能說成不吃葷,應該說不吃葷腥。要知道葷是指五辛而言,所謂辛是指有辛味的蔬菜,這種帶辛味的蔬菜,雖然吃素的人也不可吃。什麼是五辛呢?是指蒜、蔥(含洋蔥)、薤(像蒜之樣子,但不是一瓣一瓣的,而是如洋蔥一層一層的),韭、興渠(一說是中藥的阿魏)等五樣。其中常見的是前四種。後一種興渠,相傳生長西域于阗,中國不生。此五辛何以稱葷,其氣上沖于腦可令頭暈,依戒律言,若故食犯輕垢罪,實則此五種辛物皆有穢氣味,天龍八部不樂此昧,而護法遠離,魑魁精怪反喜此物,而障正道,複多增淫欲,故佛律此。止葷不指肉而言,甚爲明確。獸、畜、水族類爲腥,皆帶有腥臭臊膻之味,此味障慈悲心,惟羅刹喜好此味,故不可食,今言吃素者,不可說不吃葷,應該說不吃葷腥,才是正確的全名。

   又在家居士皈依之後,是否一定要吃素呢?吃肉食的衆生,是多生累劫的習氣,互相啖食,無有了期。但是一旦信佛,立刻叫他吃素,或許很難斷,甚至退道心;所以佛開方便有叁淨肉之說,即“見殺不吃,聞殺不吃,爲我而殺不吃”,除此叁淨肉之外,皆與殺因太近,尚未修行,業報現前,要注意的是,一切大小生命,絕不可殺害,否則殺生必定墮落,沒有僥幸可言。叁淨肉也非佛教就此准許可以吃肉了,乃是不得已所開的方便之門。在家居士應學習漸斷葷腥,起初可以早齋(早晨一餐吃素)朔望齋(農曆初一、十五日)、六齋日(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卅、如逢月小則廿九日改廿八日)、准提齋也稱十齋日(農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叁、廿四、廿八、廿九、叁十。如逢小月則廿八改廿…

《禮敬佛陀—入門須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寺院巡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