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回歸▪P2

  ..續本文上一頁熱戀中的男女,彼此把對方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樣神聖,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能對自己構成巨大的欣喜或傷害;對旁人而言,那至多不過是缤紛世界的一段小小插曲。

   感覺的片面和情緒的影響,使我們對世界難以産生正確的認識。而在一系列顛倒的觀念中,名稱和實質的混淆,也是我們經常所犯的一個錯誤。

   事物都有名與實兩個方面。比如桌子:既有構成桌子的實物,也有定義桌子的名稱。那麼,名和實究竟是不是一體的?事實上,名只是後天的約定俗成,是幫助我們認識和區分事物的符號。但我們往往不了解這一點,以名爲實,並因對名稱的執著,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

   在生活中,我們最敏感、最在乎的名是什麼?就是自己的名字。我們的名字,不過是父母爲我們取的一個代號,就像一號、二號一樣,並沒有特定的自性。但我們有了這個代號以後,就會執著這個代號爲我。當我們聽別人提到自己名字的時候,耳朵馬上會變得很長:是不是在說我?又在說些什麼?如果聽到贊歎和恭維,就歡喜;如果聽到誹謗和攻擊,就難過。對名言的執著,使得我們無法忍受他人無理的謾罵。聽到別人罵自己是驢、是豬、是王八蛋、是笨蛋,就會無比氣憤,覺得對方在侮辱自己的人格。事實上,所謂的驢、豬、笨蛋,也只是假名而已。如果對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說:你是驢!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也就不會因此而憤憤不平。

   對名的執著,又使得我們把虛假的現象當作實在的物體。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比如眼前這張桌子,假如我們用佛法的智慧透視一下,就會發現它只是一堆材料的組合,包括木材、鐵釘、油漆及人工的製造。由這些非桌子的條件所組成的物體,古人出于使用的方便,爲它安立了桌子的名稱。但它的存在是依賴于各種條件的組合,倘若有一天,組成桌子家族的任何一位成員提出辭職或病故,桌子也將隨之嗚呼哀哉!而桌子,也不是天生的就應當叫做桌子,在世界不同地區,桌子有著不同的名稱,這並不會影響到桌子的功能。我們今天稱它爲桌子,只是沿用了古人的習慣,若古人當初稱它爲妖怪,那我們現在看到的桌子,就個個都是妖怪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現在聽到妖怪一詞,就覺得極其平常,更不會談妖變色。由此可見,名與實都是緣起的假相,其中並不存在獨立不變的自性。

   人類認識上的另一誤區是永恒的觀念。我們希望自己及身邊的一切都能永恒:希望生命永恒、希望事業永恒、希望財富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人際關系永恒……然而,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沒有正確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希望財富永恒,就無法面對公司的破産;希望家庭永恒,就無法面對家庭的破裂;希望人際關系永恒,就無法面對朋友的疏遠;希望愛情永恒,就無法面對情人的變心……正是因爲對永恒的期待,才演繹出世間一幕幕的悲劇。

   《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我們對所有現象都能進行這樣的分析,也就不會産生相應的執著,從而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慢慢地,我們就能灑脫、自在了。

   所以說,改變我們的命運,改變我們的人生,首先要從改變認識開始!要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開始!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的探討宇宙本體問題,至十六世紀逐漸轉向認識論,因爲人類能否正確認識世界,是取決于認識能力的提高。

   讓我們的認識回歸到世界的真實!

   什麼是世界的真實?就是如實地認識世界,讓我們的認識和世界的真實相符。如果桌子上有五個蘋果,在我們的覺知中也應當是五個蘋果,不要增益也不要損減,更不要根據自己的好惡爲它安立各種美醜與價值的分別。

   正確的認識要通過什麼途徑才能獲得呢?通過修學佛法。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覺悟者,是宇宙人生真相的發現者,是解脫道的實踐者。時至今日,即使是在不同信仰的人們看來,佛陀也足以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正如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所說的那樣:"從我所見聞的大師或是哲人的著作中,從我所深入了解過的那些社會裏,從西方人引爲驕傲的所謂科學中,我究竟懂得些什麼呢?即使把它們全加在一起,與坐在樹下的聖賢的沈思冥想相比,也不過是些片言只語吧"。

   由此可見,佛法所闡述的真理,是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揭示,並不會因爲時代的發展而落伍,對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佛法認爲,無明就是對宇宙的人生的無知,是煩惱痛苦的根源,是罪惡産生的根源,也是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源。如果將無明比作黑暗,那麼智慧就是驅除黑暗的明燈。而真正的智慧,只有依佛法的正見才能獲得。八正道作爲佛法修行的基礎,即以正見爲首,依正見建立幸福人生,依正見邁向生死解脫。

   正見因緣因果,我們就有能力坦然面對種種順境和逆境。面對順境不會驕傲執著,那只是過去種下的善因而招感,無法永遠擁有;面對逆境也不會怨天尤人,那只是在承擔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又能怨得了誰呢。能夠充分認識到因果的發展規律,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正確的目標,就可以爲未來生命規劃出美好的藍圖。我們希望收獲什麼樣的果實,就應該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從因地上改造我們的命運。

   正見無常,我們就有能力客觀、真實地看待世界,從而擺脫對永恒的執著。我們總是生活在永恒的情結中,希望身邊的一切不離不散,結果時常面臨事與願違的痛苦。世事無常,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是暫時的,都要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都是處在相互的轉化之中。

   正見無我、空,我們就有能力擺脫由我執而産生的煩惱。我執是貪嗔癡産生的根源,也是殺盜淫妄産生的根源,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如果我們能夠從一己私利中擺脫出來,就不會有人我是非的糾纏,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困惑,更不會有損人利己的行徑。我們就能以廣闊的心量來包容他人,以慈悲的精神來關愛衆生。

  

  二、自然的回歸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當大自然最奧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靈時,足以令我們心曠神怡。所以,讓我們的生命回歸到自然的懷抱!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世界是個大宇宙,而我們的身體則是個小宇宙。你看,地球的結構和我們的身體是多麼地相似:地球裏有溶岩和水,就像我們體內奔騰著血液;地球上有岩石,就像我們體內支撐著骨骼;地球表面有泥土,就像我們身上包裹著肌肉;地球上萬物茂盛,就像我們身上披散著毛發;天空中時而烏雲密布,時而萬裏晴空,就像我們的心情,變幻著煩惱和欣喜;風暴來臨之時,可以讓大樹搖搖欲墜,就像我們發怒時可怕的脾氣;明媚的陽光就像我們燦爛的笑臉;紛紛的雨雪又像是我們悲哀的哭泣……我們和自然本是一體,我們的生活也本該和自然息息相關。

   人類曾經像動物一樣,完全依賴自然的給予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和自然的環境、自然的生活離得越來越遠,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也已經喪失了在純粹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房屋的建造,使人類擺脫了最初的穴居時代,擁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但建築的不斷發展,又將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禁锢在一片片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禁锢在一片片沒有生命的環境中,使得樹木和草地都成了奢侈的風景。我平時生活在山上,有時從山上走下來,感覺整個城市裏飄動著一股躁動不安的氣息。

   是什麼使我們背離自然的生活?是什麼使世界的變化如此巨大?是人類的貪欲,是人類對物質條件盲目的、無止境的追求!我們通過不斷占有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占有吃的、占有穿的、占有住的……當我們擁有這一切之後,新的欲望又接踵而至。我們雖已不再有衣食之憂,不再有茅屋爲秋風所破的窘境,但我們還是不會滿足,又會産生攀比之心:希望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要超過別人,服飾要比別人講究,住宅要比別人豪華,地位要比別人顯赫……在相互攀比中,衣食住行已演變爲代表身份的道具。現代人對生活狀況的不滿,已不是簡單的物質匮乏,而是在攀比中産生的失落感和挫折感。攀比又帶來了競爭,激烈的競爭使今天的每個人都活得疲憊不堪。每個人都在巨大的壓力下努力地適應著這個世界,努力地緊跟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

   我總覺得,一味強調經濟的發展是有副作用的,甚至弊遠遠大于利。許多人向往日本優越的經濟條件,但在我看來,東京是賺錢的天堂,生活的地獄。我到過東京,到處都是高度的喧鬧、高度的緊張,路上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幾乎和機器人一樣沒有表情,我不明白這樣活著有什麼樂趣可言。原打算在那裏做一至兩年的學術研究,結果一個月後就逃跑了。香港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典範,整個城市就像座大百貨。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雖然物質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但對于人類的身心健康並沒有任何好處。在我眼中的香港,只是噪音和鋼筋水泥組成的鬧市,生活在那種沒有大自然滋潤的環境裏,無論什麼人都會變得浮躁而焦慮。

   現代的世界,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被強烈的欲望所主宰,將物質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誠然,科技的發達使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經濟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方便舒適;文明的進步使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可是,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在享有這一切的同時,又付出了多少代價?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們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賺錢,在"能掙會花"成爲時尚的今天,我們輕易地丟棄了幾千年來奉行的知足常樂的傳統,開始理直氣壯地拜金。那麼,我們又是在用什麼換取這一切?除了勞動和技術,我們更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付出時間就意味著付出生命。但在爆發…

《生命的回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