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淨慧大和尚慈悲,讓我給大家講《普賢行願品》,我本人對這部經典沒有什麼研究,正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普賢行願品》是佛教界流傳非常廣泛的一部經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爲日常修持的功課。在我們早晚的課誦文中,也有關于《普賢行願品》的內容。普賢的十大願,在很多叢林的早晚課中都會念到,主要是因爲這部經典的修行法門,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太重要了。
信仰、見地、行願
不論在家學佛,還是出家修行,我認爲在修學佛法上有叁大要領是值得我們重視的,這就是信仰、見地、行願。
1.信仰
佛法以信仰爲基礎。信是無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這兩句話爬誦扪Х鸱ǖ囊臁7鸱ㄉ畎鹿愦螅瘓咝判模虿壞悶涿哦耄環盼蘖浚谏襯瘴薇撸揮兄腔郏虿荒艹繳來蠛!S炙
信如手"。我們因爲擁有雙手,才能夠創造很多的財富;學習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就功德法財,就不能離開信仰。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有四個次第,即信、解、行、證。就是說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有了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證果。但佛法的修學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地強調信仰,以爲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視經教的聞思,那麼,佛法與其它宗教就很難分別出有什麼不同了。
2.見地
見地,指知見、認識。在八正道的修學中,第一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在學習佛法時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爲取決于自己的認識。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産生正確的行爲;而錯誤的認識,就會導致錯誤的行爲。錯誤的認識會使我們造下很多的罪業。衆生無始以來爲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就是因爲無明。無明,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們每天生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卻對宇宙人生感到茫然無知。由于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無知,使得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爲什麼要學習經教呢?原因就是通過學習佛法,使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把佛法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佛法的修行要從聞、思、修下手。聞就是聽聞經教,把經教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認識,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個佛法的修學中,見地也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見地的信仰,往往會流于迷信。
拿因果來說,修學佛法以深信因果爲前提,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們止惡行善。因爲,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變我們自己未來的生命和命運。一個人做了壞事,就會給他的人生帶來不如意的結果;一個人要想擁有什麼樣的未來,什麼樣的命運,那麼,現在就要種什麼樣的因。《叁世因果經》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們才有能力開創美好的未來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學佛法的基本見地,而整個佛法的修行始終都離不開因果。
3.行願
我們現在先說"願",然後再講"行"。願,是內心深處發出的願望和決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發心,朝著願望所指的目標,努力地去實踐。如果沒有偉大而正確的願望,行動就會失去指導,就會迷失方向;但沒有刻苦踏實的具體行動,"願"就會成爲空談。所以,願與行猶如鳥的雙翅,車的兩輪,缺一不可。俗話說:"志當存高遠。"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遠,你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沒有願力的話,你做的好事將來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也許,來生你會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樣樣都有,事事如意順心。但是因爲你沒有願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報,不能成爲成佛的資糧。因此,願力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同樣非常的重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于願力的大小。如果我們學佛僅僅是爲了現生平安,求佛菩薩保佑家庭、事業、財富......那麼,你學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這些;有的人學佛,修功德,做好事,是爲來世服務,希望來世比現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話是希望下輩子享福。那麼,你所修的功德,所種的因,只能爲來生創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條件,卻不能擺脫六道輪回的命運。
當然也有很多人,他們的修行是爲了往生西方淨土。那麼這種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爲將來往生淨土的資糧。淨土宗裏非常強調信、願、行,認爲這是往生淨土缺一不可的資糧。信,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相信念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有兩個方面:一是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二是願意往生西方淨土。這種願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們願意往生西方,但又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像這樣的人能往生嗎?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說:唉呀!這個世界這麼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滿,我們夫妻恩愛、兒女又孝順;或者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辛苦了一輩子,眼看兒女剛剛長大成人,積累下一點財産,還沒來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實在劃不來;或許還有人會說:我的事業有成,我的公司、企業剛有成效,這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使人非常地留戀。要是我走了,我的企業、公司交給誰呢?我還舍不得離開這一切。請佛、菩薩保佑我再多活幾年吧!讓我過一段時間再走吧!假如存有這樣的心態,你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往生嗎?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願,就是要願生西方,同時還要願離娑婆。願力在修念佛法門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爲修學佛法來講,如果你想成佛,就要發願。大乘佛法修菩薩道,有四種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多麼宏偉的誓願!這四種大願叫做四宏誓願。你想成佛,就要發這樣的四種大願;然後按你所發的大願去修行、實踐,你才能成佛。一個合格的佛子,他應該有以上四種宏願。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他們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薩,原因就是他們都有非常宏偉的大願。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氣魄!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彌陀佛,他曾是一個國王,後來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隨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師面前發了四十八大願,然後按自己誓願去修行,隨著他的功德圓滿,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修淨土宗,通過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關。念佛往生西方,主要還是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假如沒有阿彌陀佛的悲心與願力,那麼念佛往生西方這個超越生死的捷徑,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藥師佛的佛土--東方琉璃世界,這也是一個淨土,它跟西方淨土一樣莊嚴。藥師佛爲什麼能夠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發了十二大願。所以,發願在修學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普賢行願品》,它是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普賢爲什麼能夠成爲一個大菩薩呢?原因是他初發心時,發了十個大願。這十種大願,作爲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法門。我們學佛行菩薩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薩保佑,有了一點點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薩幫忙,這種人能成爲佛、菩薩嗎?我看永遠都成不了。爲什麼呢?因爲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著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應該擔負著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使命,以一種極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間的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怎麼能爲一點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薩幫忙呢!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不順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薩,這種人永遠都是佛、菩薩保佑的對象,永遠都是可憐的衆生。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佛。爲什麼呢?因爲他只想著得到別人的幫助,而沒有想到要去幫助別人。
《普賢行願品》中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要向佛、菩薩學習。佛怎樣修行度衆生,我們也怎樣去修行、去度衆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成佛的資糧,我們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爲菩薩。
本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來曆
《普賢行願品》屬于《華嚴經》中的一品。《華嚴經》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被稱爲經中之王。《華嚴經》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對于我們凡夫來講,這種境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不可思議,就是說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想象得到的。爲什麼不可以想象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證得成佛的境界和盤托出,我們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現在學的《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一品。在這部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般人不知是否注意到,觀音菩薩身邊有兩個小孩,一個是善財童子,另一個是龍女。《普賢行願品》跟善財童子的關系非常密切。據《華嚴經》記載:在印度福德城裏有一位長者,他是福德城裏的大企業家,家財萬貫,平時樂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惱的事,他已經四十幾歲了,還沒有孩子。後來終于生了一個孩子,孩子出世之後,他家裏的財物與日俱增,生意很紅火。福德長者感到這個孩子的來曆不凡。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他就請了一個看相先生,來給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訴福德長者:你家財寶的來源與這個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關系,因爲這個孩子的福報非常大!隨著他的出世,你們家的福報也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就給這個小孩取名爲善財(即能生財的意思)。
善財童子眼看一天天長大了,雖然家裏很有錢,但他對錢一點也不感興趣。他考慮的是尋找人生的歸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擺脫生老病死這些問題。他想雖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很窮,很痛苦,應該怎…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