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製的食缽,一步一步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並不急著進城,而是在附近的靈鹫山上找了一個岩洞,作爲修道和暫時棲身之地。後來,他離開那裏,四方行腳,尋師訪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這六年的生活經曆,是相當困苦的。經文中說"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蓮禅河洗澡,因身體過度虛弱,洗完澡後連爬上河岸的氣力都沒有了。對六年的苦修結果,他很不滿意,覺得根本沒有證悟真理。最後,他來到尼蓮禅河畔的一棵大畢波羅樹下。畢波羅樹是梵文的音譯,漢文佛經上還將它譯爲"阿沛多羅樹"、"貝多樹"、"阿輸陀樹"等。還有的經文將它稱作廣爲人知的名字,即"菩提樹"。爲什麼叫它"菩提樹"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爲覺悟、智慧,後來專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因爲釋迦牟尼在這棵樹下證得菩提,覺悟真理。此樹沾聖人之光,被稱爲"菩提樹",原來的樹名在中國反而鮮爲人知。

   菩提樹是一種熱帶的常綠喬木,樹幹呈黃白色,異常的高大粗壯;樹葉是橢圓形的,葉片非常闊大;樹籽堅硬圓潤,可作念珠。悉達多在這棵樹下鋪上一束軟草,敷上座具作爲坐墊,然後盤腿坐下來,即"結跏趺坐"。並立下大誓願說:"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由此靜靜地進入了悟道的沈思。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究竟坐了多長時間才悟道呢?經典上說法不一,有的說七天七夜,有的說四十九天。最後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擡頭望見天上的啓明星,頓時大徹大悟。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釋迦尊者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從此,覺悟後的太子,被人們尊稱爲"佛陀",也就是"覺者"。

   佛陀覺悟的是什麼呢?佛陀初轉*輪時,向五比丘講述了他所領悟的生命的秘密。這就是十二緣生的因果法則的規律。這個內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沈思的主要成果。因爲,他破譯了生命和宇宙的奧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維極限,飛躍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由人修來的。從佛陀出家、修行、證悟,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啓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夠成佛的。禅宗裏有的學禅的人,去問祖師,什麼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敢不敢承認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認自己是佛,你離佛道就遠了。《大本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就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潛能,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資格,禅宗非常重視這一點。

   "從初發心,爲一切智"。佛陀從最初發心修學佛法的時候,就是爲了成就一切智。什麼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覺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譯。不過佛教中所謂的覺悟,與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指一種特殊的智慧或覺悟,不是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所可比,而是指具有斷除煩惱和痛苦證得真理的智慧,佛教專稱這種智慧爲般若智。佛陀就是徹底、圓滿、擁有般若智的覺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就是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脫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煩惱。

   "爲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從哪裏來的呢?普賢菩薩說:"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進修福修慧。佛有兩種功德達到圓滿,就是福慧達到圓滿。我們稱佛爲兩足尊,也就是說,佛陀的福德和智慧達到了圓滿。反過來講,我們的智慧修得怎麼樣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們尚未開發;至于福德呢?每一個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問題。因此,福德在修學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壽命長、家庭和睦、事業有成、兒女孝順、人緣好、臨命終時死得安祥......這些都是修福德而得到福報的具體的體現。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是當官的,還是百萬富翁,擁有的福報都很有限,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圓滿的。佛陀的功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打開經書能看到許多這樣的故事:地髒了,佛陀會去掃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針縫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幫他穿針縫衣。老比丘感動地說:我不敢勞累您!佛陀說:"我也要修福報的,我能成佛,就是無始以來我非常重視福報的積累。雖然我已成佛了,但還得繼續修福報。"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命運的好壞,福分的大小,是靠自己無始以來,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佛陀這樣的聖人都要修福,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之人,更應該向佛學習,勤種福報的善根!

   社會上有的人福報很大,有許多人很有錢,但只懂得吃喝玩樂,享受福報。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掙錢、拼命地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個人的福報是有限的。就像銀行的存款一樣,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裏存,時間長了,再多的錢也會被取光的,福報的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的福報享完以後,他就會提前死。佛教講人的死有叁種:一是福盡死,壽命沒到,但福報享完了;二是壽盡死,壽命到盡頭就死了;叁是橫死,就是意外的車禍傷亡。諸佛從最初發心開始修福報和智慧,甚至爲了修福報,諸佛不惜獻出他們自己的生命。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來的,也不是幾十年就能成佛的。佛陀的成佛經過多長時間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國土。我們把佛的國土剖析成微塵,這個微塵就像一個一個微量元素,然後把每一個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個劫裏邊,佛舍棄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

   佛陀在過去無數生中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見一只母老虎守在叁只小老虎身邊。天正下著大雪,已經下了好幾天的大雪,山林裏的動物都躲在洞裏,老虎找不到東西吃,母老虎沒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這幾只小老虎就要餓死了。佛陀爲了救活這幾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來,拿去喂虎。

   佛陀做國王的一生中,天人爲了考驗他行菩薩道的道心,故意變做一只老鷹,追捕一只小鳥。那只小鳥飛到王宮裏,就躲進國王的袖子裏。老鷹抓不到小鳥,開口說話:"請您把小鳥還給我,因爲我肚子餓,小鳥是我的食物,請把它還給我吧?"佛陀說:"它跑到我這裏來是爲了避開你的追殺,我只能盡力去保護它,我不能把它給你。"老鷹說:"你既然這樣慈悲憐憫它,你也應該慈悲憐憫我呀!你救了它的性命,就意味著奪去我的一頓午餐!"佛陀回答說:"那你想怎樣呢?"老鷹說:"你不想讓我挨餓,就把你身上的肉,割一塊下來,相當于小鳥重量,這樣才可以。"佛陀毫不猶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滿足了老鷹的要求。

   還有一生,佛陀作爲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現羅刹相,來到仙人面前,宣稱他曾經聽過佛陀說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羅刹說:"如果你想從我這裏得到佛法,我當然可以告訴你。不過,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否則,我不會告訴你。"仙人說:"你有什麼要求,盡管說吧?"羅刹說:"你必須用你的身體和性命來供養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馬上答應了天人的要求。佛陀爲了求佛法在因地時不惜自己的頭、目、手、足,這種例子非常多。佛陀的這種行爲,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舍身爲法"。爲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體和性命,在所不惜。

   舍身爲法,對于一般修道人來講,簡直難以想象,更不用說做到了。但對于釋迦牟尼來說,他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他說:"我無始以來,生命的時間對于我來說,那簡直是太長太長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費了多少生命。現在爲了尋求真理,得到真理,爲自己、爲衆生的解脫利益,雖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孔夫子也曾經說過:早上能聽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爲法忘身"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別人沒有錢,你可以或多或少地拿一些錢給他。假如他要電視,你讓他搬去就是了。這些東西對你的身體、性命不會構成傷害和威脅。但如果有人需要換心髒,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給他,你舍得把心挖出來嗎?我看一般的人是難以做到的。因爲電視機搬走了,還可以再買一個,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但是一個人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如果把心拿給他,自己就沒法活了。你肯定會這樣說:有錢什麼東西都能買得到,但唯獨買不到心髒,這個要求我不能滿足你。這就難以做到,對嗎?但是作爲每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要向佛學習!佛能舍身爲法,佛能做到,我們也應該去學習。

   菩薩道的修行的具體內容是六波羅密。波羅密不是指那種又香又甜又好吃的水果菠蘿。佛教中所講的波羅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門。波羅密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使我們度過生死的痛苦、煩惱、困惑,到達成佛的彼岸的船筏。六度法門的具體修行的內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叁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爲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堅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門,所以"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地,是把菩薩修行的過程分爲十地。這十地的名稱依次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要通過修六度後才能得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最高的覺悟,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後,說法度化衆生,化緣已畢,然後就"分布舍利"。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狀,像珍珠那樣圓的,質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堅固,顔色有紅綠黃白幾種顔色。北京的佛牙塔,就是佛陀的牙齒的舍利。佛滅度後把舍利分散給弟子們永遠供養。

   舍利是一種寶貝,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弟子阿難等把他的身體火化後,發現許多許多明亮堅固的五…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