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珠,這種五色珠,就叫舍利。佛陀的衆弟子們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遠供養。他們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個國家,分布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去。這種舍利分散在各處寺院供養,功德是非常大的。
供養舍利的意義,也許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爲已經涅槃了,世界上的衆生,都見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體的骨頭舍利留在世界上,後世的佛子們見了佛的舍利,就像見到佛一樣。供養佛的舍利,就像供養佛一樣。"所有善根,我皆隨喜"。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綜上所述的種種功德,對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會表示由衷的稱贊和歡喜,並以佛陀爲榜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佛果。
爲他人的利益而高興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一切衆生的生命現象在佛教裏歸納爲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輪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胎生的動物如人、馬、羊、貓、狗等等,從娘胎肚裏邊生出來的;卵生的動物如雞、鴨、鵝各種鳥類,它們的生命從卵孵化出來的;濕生的衆生如蚊子、蒼蠅、水裏邊的沙蟲等之類的動物,它們靠濕氣出生;化生是無中生有,不借助物質條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們隨喜的對象不僅僅是諸佛,十方世界所有衆生,對他們一絲一毫的善舉也要表示隨喜。我們不僅對諸佛菩薩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隨喜,對一切衆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歡喜。
隨喜功德的修習,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見某人把幾萬元錢,拿去爲那些貧困山區失學兒童蓋上一所學校,給那些貧窮人家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學習環境,解決特困生學雜費問題。雖然你沒有這筆錢去幫助他們,一分錢也沒有拿出去,但是,你能對他人行爲感到由衷的歡喜、贊歎,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一樣大。又比如說,當你走在街上,看見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撿起來,扔到果皮箱裏。雖然你沒有動手,但是你能爲他這種良好的行爲表示高興,那麼,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樣大。
我們爲什麼難以做到隨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爲他人的利益往往高興不起來,主要是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普賢菩薩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就是對治嫉妒、自私、狹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薩道爲什麼說難行呢?因爲菩薩道的特點是完全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別人。
見賢思齊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聲聞指聽聞佛陀說四谛法門之後,然後開悟成就道業的人。聲聞成就四種果位:初果須陀洹,他從人間到天上往來七次,然後才能了脫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來人間一次,最後他才能證得佛果;叁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來了,在天上證果;四果阿羅漢,徹底斷除煩惱,證得佛果。四果聖人又分爲有學、無學。有學是說功德沒有圓滿,還應該繼續向上修的意思。無學是說所有應修的功德已經修學圓滿,沒有什麼再應該修學的了。
獨覺聖人自己看到花開花落,春去冬來,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突然領悟到世界無常,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稱爲獨覺或緣覺。這種人慧根深厚,領悟力強,在沒有聽聞佛法的情況下,自己也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真實,解脫煩惱。所以,佛陀的出世與不出世,客觀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備獨覺的這種慧根,你自己也能覺悟。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意思是說:以上所說佛陀在做菩薩的時候,立志發願度衆生,行菩薩道,證得成佛那廣大圓滿的功德,菩薩所修極難極苦的功德和行爲,我都由衷地表示歡喜和贊歎。"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也是同前面忏悔業障末後一段,完全一樣,不再重複。
第八章 請轉*輪願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叫*輪。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于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當時長期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于他。這個輪寶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見到這個輪寶,馬上就歸順他。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衆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做比喻,稱佛陀說法爲轉*輪。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輪。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苦修六年,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複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爲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于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裏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陀走來,相約采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陀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都不自覺地站起迎接他,頂禮他,並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這種局面,才對他們說道:"你們不要用凡夫淺顯的智慧輕率地衡量我的道業成就了沒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心悅誠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谛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輪的內容是四谛法門,即苦、集、滅、道。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離不開四谛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禅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不能離開四谛。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谛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谛,是真實、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種真理。四谛,又稱四聖谛。四聖谛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谛裏面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裏來的?苦集二谛就解說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除煩惱,證得真實;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證得真理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麼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真理。
四谛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爲一個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麼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叁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麼程度?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竈,才能夠治好。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衆生,當做他的病人。他找到衆生産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給衆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谛!滅、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谛法門揭示了衆生的病狀(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狀況(滅谛),治病的方式(道谛)。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谛法門,首先是苦谛。苦谛是說衆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曆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寫到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辟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叁苦:一、依苦受說苦苦;二、依樂受說壞苦;叁、依舍受說行苦。總之,不論是苦受、樂受、舍受,結果都是苦的。寬廣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先依苦受談苦苦,一共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懷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卻,但生下來的那一刹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剛落地時,呱呱大哭,這哭聲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初來到這個世界,不適應,不習慣,因此發出哭聲。人誕生之後,伴隨著生命未來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爲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