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色珠,这种五色珠,就叫舍利。佛陀的众弟子们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远供养。他们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个国家,分布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这种舍利分散在各处寺院供养,功德是非常大的。

   供养舍利的意义,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为已经涅槃了,世界上的众生,都见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体的骨头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们见了佛的舍利,就像见到佛一样。供养佛的舍利,就像供养佛一样。"所有善根,我皆随喜"。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综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对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会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欢喜,并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胎生的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等,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卵生的动物如鸡、鸭、鹅各种鸟类,它们的生命从卵孵化出来的;湿生的众生如蚊子、苍蝇、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它们靠湿气出生;化生是无中生有,不借助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  

   随喜功德的修习,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见某人把几万元钱,拿去为那些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盖上一所学校,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解决特困生学杂费问题。虽然你没有这笔钱去帮助他们,一分钱也没有拿出去,但是,你能对他人行为感到由衷的欢喜、赞叹,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又比如说,当你走在街上,看见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捡起来,扔到果皮箱里。虽然你没有动手,但是你能为他这种良好的行为表示高兴,那么,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说难行呢?因为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别人。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指听闻佛陀说四谛法门之后,然后开悟成就道业的人。声闻成就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他从人间到天上往来七次,然后才能了脱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来人间一次,最后他才能证得佛果;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来了,在天上证果;四果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证得佛果。四果圣人又分为有学、无学。有学是说功德没有圆满,还应该继续向上修的意思。无学是说所有应修的功德已经修学圆满,没有什么再应该修学的了。

   独觉圣人自己看到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突然领悟到世界无常,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称为独觉或缘觉。这种人慧根深厚,领悟力强,在没有听闻佛法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实,解脱烦恼。所以,佛陀的出世与不出世,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备独觉的这种慧根,你自己也能觉悟。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意思是说:以上所说佛陀在做菩萨的时候,立志发愿度众生,行菩萨道,证得成佛那广大圆满的功德,菩萨所修极难极苦的功德和行为,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和赞叹。"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前面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不再重复。

  第八章 请转*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当时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靠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轮宝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见到这个轮宝,马上就归顺他。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做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当时他苦修六年,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着他。后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继续苦修。

   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陀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陀真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都不自觉地站起迎接他,顶礼他,并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这种局面,才对他们说道:"你们不要用凡夫浅显的智慧轻率地衡量我的道业成就了没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心悦诚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离不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不能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是真实、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说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除烦恼,证得真实;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证得真理的途径。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真理。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才能够治好。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做他的病人。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着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苦苦;二、依乐受说坏苦;三、依舍受说行苦。总之,不论是苦受、乐受、舍受,结果都是苦的。宽广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先依苦受谈苦苦,一共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怀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却,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刚落地时,呱呱大哭,这哭声意味着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初来到这个世界,不适应,不习惯,因此发出哭声。人诞生之后,伴随着生命未来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