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实质和形象,如果有的话,整个虚空和宇宙都容纳不下我们的罪业。
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都是罪人。我们的罪业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说"。那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对人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有这样说的。可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会发现自己经常都在造罪。《地藏经》中说:"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头,你们有谁统计过吗?有人说:只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么叫心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心一天到晚,有多长时间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吗?其实,我们一天到晚有意无意中不知伤害过多少人,不知不觉犯下多少罪业了。
如何忏悔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永远安守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不过,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坏,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别人的事,随便说两句道歉的话,嘴巴在向别人道歉,心里并不自责、改过、痛恨自己,这种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过也许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时,用一颗十分虔诚的心,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那样去做,心里感到难受,忏悔时甚至痛哭流涕。这样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过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应该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上,忏悔时我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高度集中起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现,这才是清净的三业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自新的会议。在会上,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你犯罪的大小、多少,来看你犯的是哪一种罪,你必须对着多少人的面忏悔,如有的要对十个人忏悔,有的要对二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团每隔半个月,僧人要做一次这样的忏悔,这种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种叫取相忏。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能清净、安乐、轻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种负担。罪业的包袱没有放下,心情就会沉重。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师制定流传下来的忏法,拿去替别人忏悔,利用这种方法赚钱,若是古代祖师看见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实,忏悔本身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我也念三昧水忏,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每次念的时候,还是有感应的,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忏悔之后,感觉特别的好,轻松很多。
第三种叫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继续造罪,但是果报是空还是不空呢?肚子饿了,还要吃饭;肚子痛了,难受的是你,不是别人。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还是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谓"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永远持戒,守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对一般归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条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戒十善对在家佛子来讲非常重要。修学佛法首先就从持戒下手,通过持戒,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一些事情不应该做。通过持戒分清善恶,去恶从善,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尽未来地忏悔。众生的业、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忏悔也不会穷尽。忏悔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永远没有间断。用身口意清净的三业,不知疲倦,至诚恳切地修忏悔。
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
第七章 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比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给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是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兴、欢喜;即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价的。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比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各自开了饭馆,看到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自己这边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的小伙子,高大魁梧,长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们,成天围绕在他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吗?我看,很难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学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的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态,要修学随喜功德。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对象。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平白无故地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名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耶输陀罗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秀美的娇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睺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只介绍一些悉达多修行、证悟的经过。
悉达多的父母知道他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能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着瓦…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