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實質和形象,如果有的話,整個虛空和宇宙都容納不下我們的罪業。
我們是什麼人呢?我們都是罪人。我們的罪業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說"。那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自懂事以來,對人一直很好,從來沒有幹過什麼壞事,包括一些學佛的人,也有這樣說的。可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他會發現自己經常都在造罪。《地藏經》中說:"閻浮提的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我們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頭,你們有誰統計過嗎?有人說:只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麼叫心好?好的標准是什麼?一個人的心一天到晚,有多長時間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嗎?其實,我們一天到晚有意無意中不知傷害過多少人,不知不覺犯下多少罪業了。
如何忏悔
無始以來造下的無數罪業,應該如何忏悔?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數,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界,一切功德。"從前我所造成的惡業,周遍法界,現在我用清淨的叁業,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誠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業,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永遠安守在清淨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麼,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罪業,都可以消除了。
不過,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壞,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對不起別人的事,隨便說兩句道歉的話,嘴巴在向別人道歉,心裏並不自責、改過、痛恨自己,這種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過也許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時,用一顆十分虔誠的心,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地後悔,埋怨自己當初不應該那樣去做,心裏感到難受,忏悔時甚至痛哭流涕。這樣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過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應該表現在身口意叁業上,忏悔時我的思想、語言、行爲叁者高度集中起來,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現,這才是清淨的叁業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體有叁種:
第一種是作法忏。僧團每半個月做一次布薩,這是僧伽自新的會議。在會上,把你這半月以來,做了哪些不應該做的事,一一說出來,作自我批評,求得大家的原諒,達到消除業力的效果。僧團的這種忏悔,有一套很嚴格的規定,根據你犯罪的大小、多少,來看你犯的是哪一種罪,你必須對著多少人的面忏悔,如有的要對十個人忏悔,有的要對二十個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團每隔半個月,僧人要做一次這樣的忏悔,這種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種叫取相忏。通過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後,你的心才能清淨、安樂、輕松。不然,心裏老是有一種負擔。罪業的包袱沒有放下,心情就會沈重。現在社會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師製定流傳下來的忏法,拿去替別人忏悔,利用這種方法賺錢,若是古代祖師看見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實,忏悔本身是爲自己,而不是爲別人。我也念叁昧水忏,經常把這種忏悔作爲自己的功課去誦,每次念的時候,還是有感應的,覺得自己無始以來真是造下不少的罪業,忏悔之後,感覺特別的好,輕松很多。
第叁種叫實相忏。觀罪業本空,罪業也是因緣所生,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爲觀罪業本空,我造罪業多少也無所謂,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繼續造罪,但是果報是空還是不空呢?肚子餓了,還要吃飯;肚子痛了,難受的是你,不是別人。實相忏從觀空著手,是一種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如果能體會罪業的實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業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達不到,所以還是從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謂"誠心忏悔,後不複造",誠心忏悔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業,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要永遠持戒,守住在清淨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對一般歸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條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叁百四十八條。五戒十善對在家佛子來講非常重要。修學佛法首先就從持戒下手,通過持戒,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去做,哪一些事情不應該做。通過持戒分清善惡,去惡從善,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爲,使我們的人格趨向完善。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話告訴我們,忏悔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要不斷地忏悔,盡未來地忏悔。衆生的業、煩惱不會窮盡,所以我的忏悔也不會窮盡。忏悔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永遠沒有間斷。用身口意清淨的叁業,不知疲倦,至誠懇切地修忏悔。
要記住,在我們的修行中,要經常忏悔,這樣才使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學佛法上有所成就。
第七章 隨喜功德願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不嫉妒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隨,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歡喜、不恨、不討厭的意思。什麼叫隨喜功德呢?凡是別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論大小,不管是看見的,或是聽到的,哪怕一絲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隨他人同做一樣,表示由衷的歡喜、贊歎。比如看到別人給希望工程、給寺廟捐獻了一萬塊錢,雖然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捐獻,但是你從內心爲他人的這種行爲表示贊歎,感到高興、歡喜;即使你沒有出一分錢,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這個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樣大的。隨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價的。
有人說,這種功德劃得來,反正我又沒花一分錢,只是高興一下,這有什麼難的?其實,事情並非這樣簡單。對于一個嫉妒心比較重的人來說,恐怕難以做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如兩家人,在兩對門各自開了飯館,看到對門顧客多,生意興隆,一天到晚進出顧客量大,自己這邊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裏,自然會生起嫉妒,巴不得這個飯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廚師奪過來。還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膚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還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戀愛也沒談過。相反,對門鄰居家的小夥子,高大魁梧,長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們,成天圍繞在他的身邊轉來轉去,有說有笑。那你說,這個人會爲別人高興嗎?我看,很難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學隨喜功德最大的障礙。
對于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們要表示由衷的歡喜,不要說風涼話去打擊別人做好事的積極性,要說贊歎語,使人家高興。別人有錢,出一萬元修廟、架橋、鋪路什麼的,你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隨喜。我們要學會一種隨喜的心態,要修學隨喜功德。
以佛陀爲榜樣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修隨喜的功德,首先對佛、菩薩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隨喜,諸佛如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諸佛如來,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個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他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們修學隨喜的對象。諸佛菩薩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賢菩薩告訴了我們:"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諸佛如來之所以成佛,是從最初發心開始修成的。佛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普通人經過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裏有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釋迦牟尼佛不是生下來就是佛,彌勒菩薩也不是平白無故地就成爲菩薩。佛祖釋迦牟尼,原先是跟我們一樣的凡人。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他是他們的太子。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說:他的母親回娘家,路過蘭毗尼園,手攀無憂樹枝休息時,忽然從右肋生下了他。長大後,像凡人一樣娶妻生子,過著世俗生活。從有關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訪了當時印度著名的宗教師,最後才摸索出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大道。釋迦牟尼這個名字,也是後世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指釋迦族,牟尼是聖者或賢人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釋迦族中的聖者"。他的真名叫悉達多。
悉達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滿,擁有權力、財富。在他十七歲那年,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爲妻。耶輸陀羅是鄰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窈窕的姿態,秀美的嬌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這樣結下了美好的姻緣。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名叫羅睺羅。有一天,悉達多太子突然抛棄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關于他出家的年齡,一般資料也不明確。據研究者考證,有的說十九歲,有的說二十九歲。總之出家時很年輕就是了。也許有人會問,他既然生活得這樣美滿幸福,爲什麼還要出家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這裏只介紹一些悉達多修行、證悟的經過。
悉達多的父母知道他決意出家修行,都十分傷心、難過,想了許多的辦法勸阻,都沒能改變他出家的決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陳如等五人跟隨他,服侍他,盡到父母最後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門,托著瓦…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