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靠這一念修,成佛也靠這一念成。所以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在于修正自己的念頭!
六祖慧能在《壇經》裏講得好:"前念迷即是衆生,後念悟即是佛。"佛與衆生的區別就在一念之間。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麼叫迷?什麼叫悟呢?有的人未必清楚。所謂的迷,就是無明、愚癡,沒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確切地說,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覺悟。確切地說,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講開悟,教下說見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現。
悟是什麼?悟在修道過程中,是無意識思維方式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在身心與道合諧的條件下,人體的先天意識得到突發性升華,出現認識事物上的飛躍!簡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擊心靈深處理性認識上的火花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直覺狀態。它是心靈的一種感受,悟到的東西,有的能用語言文字表達,但有的超越語言和文字。
開悟,並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開悟的。比如牛頓,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究心于物理和數學。一天他在花園裏散步,偶然看到蘋果落地,忽然想到蘋果爲何不往上落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對物體有"吸引力",從而發現了地心對萬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詩僧,中秋賦詩道:"團團一片月,漸漸照庭除。今夜一輪滿",到此下句不得,停下來了。直到第二年中秋賞月,觸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處無?"高興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己,半夜起來拿起鍾亂撞,驚動寺院和全城,這也是悟的表現。
還有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誠禮佛,擅長用詩闡述佛理的"香山居士"。他流傳下來的詩很多,其中《僧院花》抒寫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爲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詩中所說的華嚴偈,是指佛教的經偈,不是單指《華嚴經》所寫的偈句,這裏是泛指使人開悟的經偈。"方便"是指使人開悟而進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徑。整首詩的禅心意境是說,僧人要想領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種花樹。如果從花樹外表的角度去賞花,人們眼前所見的花姿嬌豔動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觀照花樹,就能領悟樹色空的真理。詩人通過栽花、賞花、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實。詩人通過對花的觀察,向我們說明花姿爲色相,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花開花謝,不也正好說明"緣起性空"之理嗎?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賞花悟空,對"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所以,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讓大家在生活中去體悟佛法,在生活中去參禅證悟佛理。
學佛開悟非常重要。學佛完全靠自己開發智慧來解脫自己。因此,開悟在佛教裏確是最最重要的問題。只有開悟,你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你自己也才能夠有個下落。如果不開悟,沒有什麼力量能代替你解脫。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曾經苦修多年,並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最後還是回到菩提樹下,靜修一念,終于開悟了!然後根據他所悟到的道理,創立了佛教。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也就是把開悟所見到的東西介紹給衆生,令衆生開悟。開悟的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通過聞思修的修行,目的是爲了開悟這件事情。
《壇經》裏又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跟菩提的區別在哪裏呢?還是在一念之間。從緣起性空來看,煩惱沒有固定的煩惱,煩惱自性本空,煩惱也是隨心境不同而産生的。因爲同樣的一件事,如果觀念錯誤,挾帶著煩惱的心態,去分別,去執著,就會産生煩惱;反之,你擁有正確的觀念,健康的心態,用智慧去觀照事物,當下就沒有任何煩惱,當下就是菩提!所以說透機關,佛跟衆生的主要區別就在一念之間。人們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類無窮無盡的煩惱,猶如一望無際的大海,衆生想要從這裏解脫出來,就要回頭,就要放下屠刀。當然這是一個比喻,不是真的讓你轉一下頭,或者把手上的刀放下。關鍵是在于轉變觀念,也就是轉變念頭。放下屠刀,不在于屠刀的放下,而在于殺心念頭的放下。放下惡的念頭,樹立善念;去惡向善,才能成佛。
在《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禅師奏對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遠很遠的過去,一個叫黑齒梵志的人,勤修法術學問,道德精進,獲得五神通力,他常在喜馬拉雅山脈一帶說法,聽法的都是各路天神。一天,梵志講法完畢,閻王爺看著梵志哭泣起來。梵志很奇怪,問他出了什麼事?閻羅王說:"你命已盡,七天後就要到地獄裏來受我管轄了。我想幫你,也無能爲力。聽你說法,很感動,真爲你惋惜難過,因此流淚。"梵志聽後,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決心帶著生死問題去找佛陀。他想去見佛陀總不能兩手空空,得帶點禮物。可是送什麼呢?想起雪山生長著一種合歡梧桐花。這花不僅七彩紛呈,而且非常鮮豔美麗!那花生長在雪山的懸崖下,凡人可望不可及,但他用神通,輕而易舉采下兩株,騰雲駕霧地趕到佛陀所居的靈山。
梵志見到佛陀,納頭便拜,說道:"請佛救命!如何了脫生死
"佛陀說:"你放下吧!"黑齒梵志一聽,嚇了一跳,急忙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說:"放下吧。"于是他又趕忙把右手中的那朵花也放下。佛陀又說:"再放下!"梵志說:"實在沒有什麼可放下了。"佛陀說:"我教你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叫你放下對花執著的念頭。"梵志聽了佛陀的話,一下就開悟了。他保住了性命,歡天喜地地走了。通過這個故事,你悟出什麼道理來呢?放下生死的念頭,不去執著生死,當下就了脫生死。
禅宗常說:"擔水砍柴無非是道,身口意業皆是道場,行住坐臥無非佛事。"柏林禅寺提倡生活禅,目的使學佛者在生活中隨時把握悟的契機,而不必非要坐禅不可。悟在日常生活中,成佛也在日常生活中。按百丈懷海禅師的話說:"未悟未解時名貪嗔,悟了喚作佛慧。故雲: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可知從凡人入聖,由俗人成佛,其實你還是原來的你。成佛後的你"不異舊時人"。當然也有變的地方,那就是你的意識,你的心境,你的精神,不但變了,而且你的氣質和本質也變化了。
成佛的境界,是人體的先天意識得到突發性的升華,出現認識上的飛躍!那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叁千世界,都與你精神的本質--心的靈明覺知融爲一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知是叁世諸佛與整個宇宙自然界消融在你心中,還是你的心消融在感性世界中,你只感到二者本來是一。禅宗講頓悟成佛,正是時間的瞬間,突然領悟到人生與宇宙之間的關系,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二者本來是一。這些矛盾的統一,不是邏輯性的,而是直覺感受和體悟。開悟其實就是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外界事物撞擊心靈深處理性認識上的火花,使你感受到,在這一刹那間,自己的身心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和因果。過去、現在、未來似乎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用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處(時空)和何所由來(因果)。開悟也可以說是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物我兩忘,身心與宇宙完全合爲一體。除去一切時空、因果,"我"也就不存在了。證悟了"萬法緣起,自性本空"之理就是開悟。
修行就是在于一念,佛與衆生的區別、煩惱與菩提的區別、生死與涅槃的區別、迷與悟的區別,都是在當下的這一念。所以,我們修行要從念頭開始。我們念佛的意義在哪裏?你一天到晚叫阿彌陀佛幹什麼?有個老太婆,在家裏念佛,天天念啊,不停地念。她的孫子,在家裏做作業,被老太婆叫得受不了。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奶奶、奶奶"一直叫,奶奶說:"你叫我幹什麼呀?"孫子不說話了,又繼續做作業。過一會兒,奶奶又念佛,他又叫奶奶、奶奶......奶奶有些不耐煩了:"你在幹什麼?我在念佛!你叫我幹什麼呀?"小孫子說:"您看,我才叫您幾句,您就不耐煩了,就開始討厭我了。您一天到晚,老是喊阿彌陀佛幹什麼呀?阿彌陀佛會不會煩啊?"
我們念佛是不是在老喊著佛啊?老喊他幹什麼?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培養訓練我們散亂的心態,把自己的念頭放在這一念上。通過這句佛號把妄想、煩惱、執著的事情丟掉,然後使自己清淨的心能和阿彌陀佛相應,訓練自己的定力,開發智慧,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往生西方,不是老叫阿彌陀佛。社會上有很多人,對念佛的意義不明白,對念佛不理解:你們這些學佛的人老是叫著阿彌陀佛的名字幹什麼呀?他不懂得念佛是爲了達到內心的清淨。
在修學佛法裏有六念法門:
1.念佛,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念十方叁世一切佛。念佛的意義主要是念佛的道德、慈悲。高山仰止,見賢思齊,仰慕佛的道德、慈悲、智慧......,通過對佛陀的恭敬,從中得到靈魂和智慧上的升華。老想著佛幹什麼?主要是向佛看齊,向佛學習,這樣就會淨化我們的人生。
2.念法,通過學習經教之後,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行爲。
3.念僧,念僧不是叫你們叁天兩頭來看看柏林寺這兩天有沒有作佛事,給師父搞些好吃的東西。念僧的目的在于親近善知識,修學佛法。如果你不學佛法,只懂得給師父買些好吃的東西,師父也很高興,不過對你們修學上沒有多少好處,最多爲自己種點福田。但親近善知識的意義,不在這裏。親近善知識,是爲了學習佛法,樹立正知正見,這才是最重要的。
4.念戒,就是學戒、持戒、想著戒。對于學佛的人來說,要明白事理。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要有是非觀念,要有分別心。有的人說,哎呀!我們學佛法,不能有分別嘛。這裏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學佛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辨,自己掉進深淵裏,還搞不…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