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楚,那就太可怕了。學習佛法不僅要有分別心,而且要有大是大非、大榮大辱、大得大失的心。學佛法要知哪些是真理?哪些是錯誤?哪些是正道
哪些是邪魔外道?如果一個學佛的人,是非不辨、善惡不分,聽了禅宗的兩個公案,似是而非,一天到晚把不要分別挂在嘴上,這種人是最危險、最糟糕的。自己走到邪路上去,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掉在深淵裏,還叫別人不要分別,跟著他跑,那是罪過!念戒要我們時刻注意,哪一些事應做,哪一些事不應做。
5.念施,是布施,種福田。福田有恩田、淨田、悲田叁種。種福田不僅針對叁寶,還包括自己父母,有恩、無恩于我們的一切衆生;還有那些貧窮、有困難的人,我們應該以一種慈悲心去布施供養他們。所以,學佛的人,不僅僅是對師父、叁寶好。《普賢行願品》的核心以衆生爲主。"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即是隨順供養諸佛,使衆生歡喜者,則令如來歡喜"。若能承事衆生,即是承事如來;尊重衆生,就是尊重如來;供養衆生就是供養如來;讓衆生歡喜,就是讓如來歡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有平等心,不起分別心,供養師父和供養衆生一樣,寺廟是大家種福田的地方。比如蓋廟、塑佛像,在經濟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必要爲寺廟出一些錢,廟蓋好後,爲大衆提供修學佛法的條件和環境。當然,蓋廟的意義,還是爲社會和衆生服務。寺廟脫離社會、脫離衆生,寺廟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這是念施。
6.念天,念天不是叫你想著天上的福報那麼好,哪一天自己能升到天上去,跟天人享福報去,不是這樣的。念天是說,要想到天上的人,他們能升天的原因,是種下了福,通過念天,我們要修五戒十善,深信因果,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自己未來的生命,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在一個毛孔裏邊就會出現一個佛的世界,這個道理非常難以理解。用佛法的話來說,是"芥子納須彌",芥子是非常小的,它可以容納整個須彌山,猶如一粒菜子裏要裝下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東西。這怎麼可能呢?禅宗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個叫李勃的太守,去問禅師:芥子納須彌這個道理應該怎樣理解?大裝小容易理解,小裝大從常理上講不通啊。禅師回答說:"聽說太守您讀過萬卷書啊!是吧?可是你的這個腦袋瓜,只有椰子那麼大,請問書是怎麼裝進去的呀?"太守無話可說了。
這個故事說明,大小無礙,並非不能相容。芥子雖然很小,但它裏面卻有一個佛的世界。十方世界裏有無量無邊的佛土,佛的世界就像微塵那麼多,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它也是佛的世界,但也是衆生的世界。那麼,我們學普賢的行願,就是要學普賢的願心。因此我們現在就要發心:"我皆深入而嚴淨",我的願望要深入到國土,讓世界上的衆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把這個世界美化得更好。
我們追求淨土,並非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法講到人間淨土,惟心淨土。我們追求淨土,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首先要莊嚴人間,從我們居住的周圍環境,人際關系開始淨化。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家裏很邋遢,身上的衣服很髒,人際關系不和睦,人家說你一句壞話,照還人家不誤。像這樣的人能往生西方嗎?我們要莊嚴佛淨土,首先要莊嚴人間淨土,莊嚴人間國土,要從我做起,從環境衛生等小事做起。當然學佛最主要還在于淨化自身、自心,淨化我們的心靈和人格。
我們要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帶動、去影響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都來跟自己一塊學佛,用自己的人格和實際行動去弘揚佛法,身教重于言教,以身說法,在人群中做出榜樣;讓人感覺到,一個學佛的人,跟沒有學佛的人就是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你周圍的環境和人群,使你周圍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得到改善,這才是我們講的莊嚴國土的意義所在!讓佛法貼近我們自己的人生、貼近日常生活、貼近社會,完善自我,奉獻人生,使更多的人早日覺悟得度。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的本分!如果一個學佛的人,連自己的丈夫、妻子、兒女、親朋好友、周圍的人都帶動不起來,那麼,度衆生就成了一句空話,一張空頭支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照世燈,比喻佛陀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衆生愚癡,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見不到光明。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不知生命的歸宿在哪裏?不知人生的價值在哪裏?對人生和宇宙感到茫然無知。佛法是生命的燈塔,爲迷途的人們指引著航向。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燈塔,它引導衆生走向解脫的光明大道,把衆生從無明的黑暗之中解救出來,所以說佛是世間的一盞明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成就佛道之後,要爲衆生說法,使很多的有情得到覺悟。悟群有,就是使有情的衆生覺悟。"究竟佛事示涅槃",當佛說完法之後,最後要示現進入涅槃的時候,"我皆往詣而親近",在佛示現涅槃的時候,我要到佛那裏去,同佛親近,跟佛學習,去幫助他弘揚佛法。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這一段經文主要講了十二種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這十二種功德,只有具備這十二種能力,才算是功德圓滿的覺悟,才有能力去度化衆生。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能具備這樣的能力,然後方便善巧地去度衆生。
"速疾周遍神通力",講的是神通的力量。速疾周遍,是快速在十方世界中,運用自己的神通去度化衆生,去成就衆生。佛教講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前五種是世間人共有,惟有漏盡通是佛教特有的。世界上的人,像那些煉氣功的人,他們的修行也能成就神通,但他們最多達到前五通,不可能成就漏盡通。原因是什麼呢?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像前文說過的梵志,雖然已經具備五通,但生死未了,仍舊免不了輪回。而佛陀是徹底斷除煩惱和痛苦的覺悟者,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成佛,是除斷煩惱,脫離生死,佛教不以神通爲究竟。佛教在修行中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道德的完善,這些才是最主要的。神通僅僅是學佛修行的副産品,枝末的東西。神通必須要在慈悲、智慧、道德的正確引導下,才能産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很差,擁有神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普門遍入大乘力",講的是大乘的力量。許多學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大乘與小乘的區別。比較傳統的觀念認爲: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叁藏。比如《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像《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等屬于大乘的經典。但對于學習經論來講,並非說你學了大乘的經典,就等于你是大乘,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在于發心。你發的是菩提心,你學的一切都是大乘。你發的是出離心,你所學的都是小乘。大乘與小乘不是屬于什麼法門,而是在于你的發心大小,這是最關鍵的。大乘發心的主要特點就是要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願心,充分顯示出大乘行菩薩道的氣魄!
"衆生無邊誓願度",度衆生要講究方便善巧,就像《維摩诘經》裏所說的那樣:"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事。"你先要給衆生講一些使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再給他們灌輸佛法的道理,引誘他上當!上佛法的當,上好當,而不是壞當。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講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他喜歡下棋,就陪他多下幾次,慢慢跟他講,用佛法去開導開導他,這就是說,弘揚佛法,目的是想讓他修學佛法,使他受益,這就是方便善巧。 像那些搞哲學的人,你要去度他,先要跟他談哲學,然後跟他討論佛法與哲學的關系,這樣你就比較容易引導他上佛法的當,他對佛法感興趣了,他才會學佛。
如果你不具備無量法門的道理,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你所度的對象,人家問你幾個佛法上的問題,一問叁不知,那麼這個衆生怎麼度?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習,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們所度的對象。像觀音菩薩應現什麼身得度者,即現什麼身而爲說法。觀音菩薩爲在家人說法,也爲出家人說法,爲男、女、老、少說法,有時以國王的身份說法,甚至以乞丐、畜生的身份爲衆生說法。菩薩說法度衆生,根據衆生的不同善根,示現不同的身相,方便善巧度化衆生。菩薩要度衆生,要做到無孔不入,這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的表現。
"智行普修功德力",講的是功德力。成佛就是一切功德的圓滿!功德的成就,是福德、智慧、修行達到圓滿。功德怎樣修?這裏告訴我們"智行普修",用智慧去指導我們的行爲,離開智慧修功德,你的功德只是人天福報,不能成爲成佛的資糧。這種功德是有漏的。我們只有用智慧去引導修行,産生的功德才能成爲我們成佛的資糧。
"威神普覆大慈力",講的是大慈大悲的力量。把衆生從煩惱痛苦、迷茫的深淵裏拔出來,這是慈;悲,是給衆生快樂,讓衆生歡喜。佛教的慈悲,與儒家所講的仁,西方基督教講博愛,頗爲相似,因而容易引起混淆。佛教的慈悲針對一切的衆生。《普賢行願品》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