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清楚,那就太可怕了。学习佛法不仅要有分别心,而且要有大是大非、大荣大辱、大得大失的心。学佛法要知哪些是真理?哪些是错误?哪些是正道
哪些是邪魔外道?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听了禅宗的两个公案,似是而非,一天到晚把不要分别挂在嘴上,这种人是最危险、最糟糕的。自己走到邪路上去,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在深渊里,还叫别人不要分别,跟着他跑,那是罪过!念戒要我们时刻注意,哪一些事应做,哪一些事不应做。
5.念施,是布施,种福田。福田有恩田、净田、悲田三种。种福田不仅针对三宝,还包括自己父母,有恩、无恩于我们的一切众生;还有那些贫穷、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慈悲心去布施供养他们。所以,学佛的人,不仅仅是对师父、三宝好。《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以众生为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即是随顺供养诸佛,使众生欢喜者,则令如来欢喜"。若能承事众生,即是承事如来;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供养众生就是供养如来;让众生欢喜,就是让如来欢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有平等心,不起分别心,供养师父和供养众生一样,寺庙是大家种福田的地方。比如盖庙、塑佛像,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必要为寺庙出一些钱,庙盖好后,为大众提供修学佛法的条件和环境。当然,盖庙的意义,还是为社会和众生服务。寺庙脱离社会、脱离众生,寺庙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这是念施。
6.念天,念天不是叫你想着天上的福报那么好,哪一天自己能升到天上去,跟天人享福报去,不是这样的。念天是说,要想到天上的人,他们能升天的原因,是种下了福,通过念天,我们要修五戒十善,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自己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在一个毛孔里边就会出现一个佛的世界,这个道理非常难以理解。用佛法的话来说,是"芥子纳须弥",芥子是非常小的,它可以容纳整个须弥山,犹如一粒菜子里要装下喜马拉雅山这么大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禅宗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叫李勃的太守,去问禅师:芥子纳须弥这个道理应该怎样理解?大装小容易理解,小装大从常理上讲不通啊。禅师回答说:"听说太守您读过万卷书啊!是吧?可是你的这个脑袋瓜,只有椰子那么大,请问书是怎么装进去的呀?"太守无话可说了。
这个故事说明,大小无碍,并非不能相容。芥子虽然很小,但它里面却有一个佛的世界。十方世界里有无量无边的佛土,佛的世界就像微尘那么多,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它也是佛的世界,但也是众生的世界。那么,我们学普贤的行愿,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心。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发心:"我皆深入而严净",我的愿望要深入到国土,让世界上的众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把这个世界美化得更好。
我们追求净土,并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法讲到人间净土,惟心净土。我们追求净土,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要庄严人间,从我们居住的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开始净化。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家里很邋遢,身上的衣服很脏,人际关系不和睦,人家说你一句坏话,照还人家不误。像这样的人能往生西方吗?我们要庄严佛净土,首先要庄严人间净土,庄严人间国土,要从我做起,从环境卫生等小事做起。当然学佛最主要还在于净化自身、自心,净化我们的心灵和人格。
我们要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带动、去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都来跟自己一块学佛,用自己的人格和实际行动去弘扬佛法,身教重于言教,以身说法,在人群中做出榜样;让人感觉到,一个学佛的人,跟没有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人,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你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使你周围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得到改善,这才是我们讲的庄严国土的意义所在!让佛法贴近我们自己的人生、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完善自我,奉献人生,使更多的人早日觉悟得度。这才是一个学佛人的本分!如果一个学佛的人,连自己的丈夫、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周围的人都带动不起来,那么,度众生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张空头支票。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证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照世灯,比喻佛陀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众生愚痴,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见不到光明。我们不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们不知生命的归宿在哪里?不知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对人生和宇宙感到茫然无知。佛法是生命的灯塔,为迷途的人们指引着航向。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灯塔,它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光明大道,把众生从无明的黑暗之中解救出来,所以说佛是世间的一盏明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成就佛道之后,要为众生说法,使很多的有情得到觉悟。悟群有,就是使有情的众生觉悟。"究竟佛事示涅槃",当佛说完法之后,最后要示现进入涅槃的时候,"我皆往诣而亲近",在佛示现涅槃的时候,我要到佛那里去,同佛亲近,跟佛学习,去帮助他弘扬佛法。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一段经文主要讲了十二种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这十二种功德,只有具备这十二种能力,才算是功德圆满的觉悟,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希望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然后方便善巧地去度众生。
"速疾周遍神通力",讲的是神通的力量。速疾周遍,是快速在十方世界中,运用自己的神通去度化众生,去成就众生。佛教讲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前五种是世间人共有,惟有漏尽通是佛教特有的。世界上的人,像那些炼气功的人,他们的修行也能成就神通,但他们最多达到前五通,不可能成就漏尽通。原因是什么呢?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像前文说过的梵志,虽然已经具备五通,但生死未了,仍旧免不了轮回。而佛陀是彻底断除烦恼和痛苦的觉悟者,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是除断烦恼,脱离生死,佛教不以神通为究竟。佛教在修行中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道德的完善,这些才是最主要的。神通仅仅是学佛修行的副产品,枝末的东西。神通必须要在慈悲、智慧、道德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很差,拥有神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普门遍入大乘力",讲的是大乘的力量。许多学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三藏。比如《阿含经》是小乘经典;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等属于大乘的经典。但对于学习经论来讲,并非说你学了大乘的经典,就等于你是大乘,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心。你发的是菩提心,你学的一切都是大乘。你发的是出离心,你所学的都是小乘。大乘与小乘不是属于什么法门,而是在于你的发心大小,这是最关键的。大乘发心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愿心,充分显示出大乘行菩萨道的气魄!
"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要讲究方便善巧,就像《维摩诘经》里所说的那样:"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事。"你先要给众生讲一些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给他们灌输佛法的道理,引诱他上当!上佛法的当,上好当,而不是坏当。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讲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他喜欢下棋,就陪他多下几次,慢慢跟他讲,用佛法去开导开导他,这就是说,弘扬佛法,目的是想让他修学佛法,使他受益,这就是方便善巧。 像那些搞哲学的人,你要去度他,先要跟他谈哲学,然后跟他讨论佛法与哲学的关系,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引导他上佛法的当,他对佛法感兴趣了,他才会学佛。
如果你不具备无量法门的道理,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说服你所度的对象,人家问你几个佛法上的问题,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个众生怎么度?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所度的对象。像观音菩萨应现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在家人说法,也为出家人说法,为男、女、老、少说法,有时以国王的身份说法,甚至以乞丐、畜生的身份为众生说法。菩萨说法度众生,根据众生的不同善根,示现不同的身相,方便善巧度化众生。菩萨要度众生,要做到无孔不入,这就是"普门遍入大乘力"的表现。
"智行普修功德力",讲的是功德力。成佛就是一切功德的圆满!功德的成就,是福德、智慧、修行达到圆满。功德怎样修?这里告诉我们"智行普修",用智慧去指导我们的行为,离开智慧修功德,你的功德只是人天福报,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这种功德是有漏的。我们只有用智慧去引导修行,产生的功德才能成为我们成佛的资粮。
"威神普覆大慈力",讲的是大慈大悲的力量。把众生从烦恼痛苦、迷茫的深渊里拔出来,这是慈;悲,是给众生快乐,让众生欢喜。佛教的慈悲,与儒家所讲的仁,西方基督教讲博爱,颇为相似,因而容易引起混淆。佛教的慈悲针对一切的众生。《普贤行愿品》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