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靠这一念修,成佛也靠这一念成。所以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在于修正自己的念头!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讲得好:"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么叫迷?什么叫悟呢?有的人未必清楚。所谓的迷,就是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确切地说,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觉悟。确切地说,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讲开悟,教下说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现。
悟是什么?悟在修道过程中,是无意识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身心与道合谐的条件下,人体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升华,出现认识事物上的飞跃!简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觉状态。它是心灵的一种感受,悟到的东西,有的能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有的超越语言和文字。
开悟,并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开悟的。比如牛顿,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究心于物理和数学。一天他在花园里散步,偶然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苹果为何不往上落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从而发现了地心对万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诗僧,中秋赋诗道:"团团一片月,渐渐照庭除。今夜一轮满",到此下句不得,停下来了。直到第二年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处无?"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己,半夜起来拿起钟乱撞,惊动寺院和全城,这也是悟的表现。
还有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诚礼佛,擅长用诗阐述佛理的"香山居士"。他流传下来的诗很多,其中《僧院花》抒写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诗中所说的华严偈,是指佛教的经偈,不是单指《华严经》所写的偈句,这里是泛指使人开悟的经偈。"方便"是指使人开悟而进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径。整首诗的禅心意境是说,僧人要想领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种花树。如果从花树外表的角度去赏花,人们眼前所见的花姿娇艳动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观照花树,就能领悟树色空的真理。诗人通过栽花、赏花、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诗人通过对花的观察,向我们说明花姿为色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花开花谢,不也正好说明"缘起性空"之理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赏花悟空,对"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所以,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让大家在生活中去体悟佛法,在生活中去参禅证悟佛理。
学佛开悟非常重要。学佛完全靠自己开发智慧来解脱自己。因此,开悟在佛教里确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开悟,你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你自己也才能够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没有什么力量能代替你解脱。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苦修多年,并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静修一念,终于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的也就是把开悟所见到的东西介绍给众生,令众生开悟。开悟的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通过闻思修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开悟这件事情。
《坛经》里又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跟菩提的区别在哪里呢?还是在一念之间。从缘起性空来看,烦恼没有固定的烦恼,烦恼自性本空,烦恼也是随心境不同而产生的。因为同样的一件事,如果观念错误,挟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分别,去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反之,你拥有正确的观念,健康的心态,用智慧去观照事物,当下就没有任何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以说透机关,佛跟众生的主要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人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众生想要从这里解脱出来,就要回头,就要放下屠刀。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让你转一下头,或者把手上的刀放下。关键是在于转变观念,也就是转变念头。放下屠刀,不在于屠刀的放下,而在于杀心念头的放下。放下恶的念头,树立善念;去恶向善,才能成佛。
在《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远很远的过去,一个叫黑齿梵志的人,勤修法术学问,道德精进,获得五神通力,他常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说法,听法的都是各路天神。一天,梵志讲法完毕,阎王爷看着梵志哭泣起来。梵志很奇怪,问他出了什么事?阎罗王说:"你命已尽,七天后就要到地狱里来受我管辖了。我想帮你,也无能为力。听你说法,很感动,真为你惋惜难过,因此流泪。"梵志听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决心带着生死问题去找佛陀。他想去见佛陀总不能两手空空,得带点礼物。可是送什么呢?想起雪山生长着一种合欢梧桐花。这花不仅七彩纷呈,而且非常鲜艳美丽!那花生长在雪山的悬崖下,凡人可望不可及,但他用神通,轻而易举采下两株,腾云驾雾地赶到佛陀所居的灵山。
梵志见到佛陀,纳头便拜,说道:"请佛救命!如何了脱生死
"佛陀说:"你放下吧!"黑齿梵志一听,吓了一跳,急忙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说:"放下吧。"于是他又赶忙把右手中的那朵花也放下。佛陀又说:"再放下!"梵志说:"实在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佛陀说:"我教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叫你放下对花执著的念头。"梵志听了佛陀的话,一下就开悟了。他保住了性命,欢天喜地地走了。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什么道理来呢?放下生死的念头,不去执著生死,当下就了脱生死。
禅宗常说:"担水砍柴无非是道,身口意业皆是道场,行住坐卧无非佛事。"柏林禅寺提倡生活禅,目的使学佛者在生活中随时把握悟的契机,而不必非要坐禅不可。悟在日常生活中,成佛也在日常生活中。按百丈怀海禅师的话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可知从凡人入圣,由俗人成佛,其实你还是原来的你。成佛后的你"不异旧时人"。当然也有变的地方,那就是你的意识,你的心境,你的精神,不但变了,而且你的气质和本质也变化了。
成佛的境界,是人体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的升华,出现认识上的飞跃!那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三千世界,都与你精神的本质--心的灵明觉知融为一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知是三世诸佛与整个宇宙自然界消融在你心中,还是你的心消融在感性世界中,你只感到二者本来是一。禅宗讲顿悟成佛,正是时间的瞬间,突然领悟到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二者本来是一。这些矛盾的统一,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悟。开悟其实就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使你感受到,在这一刹那间,自己的身心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过去、现在、未来似乎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用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时空)和何所由来(因果)。开悟也可以说是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物我两忘,身心与宇宙完全合为一体。除去一切时空、因果,"我"也就不存在了。证悟了"万法缘起,自性本空"之理就是开悟。
修行就是在于一念,佛与众生的区别、烦恼与菩提的区别、生死与涅槃的区别、迷与悟的区别,都是在当下的这一念。所以,我们修行要从念头开始。我们念佛的意义在哪里?你一天到晚叫阿弥陀佛干什么?有个老太婆,在家里念佛,天天念啊,不停地念。她的孙子,在家里做作业,被老太婆叫得受不了。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奶奶、奶奶"一直叫,奶奶说:"你叫我干什么呀?"孙子不说话了,又继续做作业。过一会儿,奶奶又念佛,他又叫奶奶、奶奶......奶奶有些不耐烦了:"你在干什么?我在念佛!你叫我干什么呀?"小孙子说:"您看,我才叫您几句,您就不耐烦了,就开始讨厌我了。您一天到晚,老是喊阿弥陀佛干什么呀?阿弥陀佛会不会烦啊?"
我们念佛是不是在老喊着佛啊?老喊他干什么?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训练我们散乱的心态,把自己的念头放在这一念上。通过这句佛号把妄想、烦恼、执著的事情丢掉,然后使自己清净的心能和阿弥陀佛相应,训练自己的定力,开发智慧,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不是老叫阿弥陀佛。社会上有很多人,对念佛的意义不明白,对念佛不理解:你们这些学佛的人老是叫着阿弥陀佛的名字干什么呀?他不懂得念佛是为了达到内心的清净。
在修学佛法里有六念法门:
1.念佛,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念十方三世一切佛。念佛的意义主要是念佛的道德、慈悲。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仰慕佛的道德、慈悲、智慧......,通过对佛陀的恭敬,从中得到灵魂和智慧上的升华。老想着佛干什么?主要是向佛看齐,向佛学习,这样就会净化我们的人生。
2.念法,通过学习经教之后,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3.念僧,念僧不是叫你们三天两头来看看柏林寺这两天有没有作佛事,给师父搞些好吃的东西。念僧的目的在于亲近善知识,修学佛法。如果你不学佛法,只懂得给师父买些好吃的东西,师父也很高兴,不过对你们修学上没有多少好处,最多为自己种点福田。但亲近善知识的意义,不在这里。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学习佛法,树立正知正见,这才是最重要的。
4.念戒,就是学戒、持戒、想着戒。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要明白事理。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要有是非观念,要有分别心。有的人说,哎呀!我们学佛法,不能有分别嘛。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学佛如果善恶不分,是非不辨,自己掉进深渊里,还搞不…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