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论你走到哪里,一切都是无比的顺利;没有福报的人,你走到哪里一切都不顺利。不但自己不顺利,而且还会影响到别人。
我读《今古奇观》,记得第二十二回有一篇小说,叫做《钝秀才一朝交泰》,讲国朝天顺年间,福建延平府将荣县,有个宦官,叫马万群,因滥用职权,撤职为民。夫人早死,留下一子,叫马德称。十二岁时,聪明饱学,问一答十,十五岁进场,文章盖世,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二十一岁,三科不中。父亲去世,马秀才只好投奔亲友。谁知每到一处都落空,死的死,走的走,一无所遇。只好往回转,谁知到了江边涨潮,一只船影也不见。仰天号哭:"此乃天绝我命也,不如死了干净。"正要投河自尽,被人救起,一路卖画,半饥半饱。有人推荐,一位姓刘的大财主要为儿子请个家庭教师,马秀才进门,只见刘大财主正在哭泣,两天前小儿出水痘,医生下错药,已经身亡!马秀才转背出来,
走在大街上,被尖酸刻薄小人指着他说:马德称是个降祸的太岁,耗气的灾神,所到之处,必有灾殃。大家把他看成一个大灾星,议论纷纷:一个说赵指挥请了他就坏了粮船,那个说,尤侍郎帮了他就坏了官职。他是个不吉利的秀才,不该与他亲近。因此,大家给他取了绰号,叫做"饨秀才"。从这以后,饨秀才上街路过人家门口,家家闭户,处处关门,都怕他上门连累自己。马秀才做买卖折本,寻人不遇,告官理输,讨债的不是打就是骂,连小孩子见他也吐口水,说句"吉祥"才走,大家把他看作妖怪灾星!有个姓吴的官,性格耿直,他偏不相信马秀才有这样倒霉,特地跑来与马秀才相会,自己出钱,在他家里摆了一桌酒菜,坐上桌子,正准备动筷子,忽然接到家里一封来信,家中老父病故,匆忙而别。后来马秀才遇到一位老乡吕鸿胪,十分同情他,把他请到家里摆席招待,准备找点事给他做,大家都是同乡人嘛。谁知才准备上桌,忽然厨房起火,大家惊慌奔逃,忙着救火!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在人世间生活,福报非常重要!有福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一切都无比顺利;相反,没福报的人,无论你走遍天涯海角,一切都不顺利。不但自己不顺利,而且还影响别人连累别人。自己不利,对别人也不利。你看马秀才,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倒霉,谁帮他,谁倒霉。你不帮他,就没事儿。故事是真?还是假?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大家明白:没有福报的人,走一方,方方不顺利。所以,我们要福慧双修,不能偏废哪一边。这样,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积累下福报的资粮,使自己未来的命运有个良好的基础。不然,来生过着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日子,哪有心思学佛修行呢?修福慧是永久的事,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正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修福慧恒无尽"的道理。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我们不仅要修福慧,还要修定、方便和解脱。定,是禅定。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念佛,把心专注在佛号上,通过念佛的名号,调整自己散乱的心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制服妄想,浮燥、散乱的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其实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自己的定力,定能生慧。一个有定力的人,他的妄念和烦恼就比较少,修定为了开发智慧,智慧开发出来,我们才有能力认识人生和宇宙的真相。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惑。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征服世间所有的一切,而不被世间所有的一切所征服。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苦、逆境以及各种灾难,他都能够坦然地去面对,去承受。有智慧的人,活得轻松、潇洒、自在、超凡脱俗。方便,是救度众生的一种巧妙的方法。你要说服一个人,劝他修学佛法,如果没有方便善巧的方法,你可能度不了他,你的话他就听不进去,不接受你度化。所以,方便善巧也很重要。
学佛不仅要修定、慧、方便,而且要修解脱。佛教里讲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心解脱,另一种是慧解脱。所谓心解脱,是说解脱心灵的烦恼,没有痛苦和烦恼。慧解脱是用智慧去改变错误的认识,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你对人生的一切事情,都很清楚,没有任何困惑,可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还没有解脱。我们通过以上这些修行,就会使我们"获得无尽功德藏"。功德藏,是藏放功德的宝藏。藏是用来比喻得到修学佛法无穷无尽的利益和好处,而不是说真的把功德藏放在什么器具里边。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一微尘中,有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刹,一个一个佛刹中间,又有难以想象的那么多的佛。一尊一尊的佛,都住在各处的一切法会里边。我看见无穷无尽的佛,常常在演讲成佛道的方法,使得一切众生,得到成佛的无上大利益。
深入诸佛法藏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普贤行愿品》为什么一再地强调这些内容呢?就是要开阔我们的心胸,把自己的视野放开、放远、放大,我们要以普贤菩萨的心量去修行。所有一切佛的世界,我都要周遍地去修行,一直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佛陀一样,建立一个佛国净土,为众生大转*轮,劝化众生,救度众生。《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学佛立志要高远,要以成佛作为修学的目标。一个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就像一个不能继承父亲家业的儿子,他就不是父亲的好儿子。因此,要做一个好的佛子,就要根据《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去修行。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一切诸佛说起法来,所说的话,都很清净,每句话对众生都有益处,所以叫"语清净"。凡夫的语言清净不清净呢?凡夫的语言,总是夹杂着个人的情绪和烦恼的心态。有时出语伤人,有意讥讽、取笑、挖苦别人,使人听了产生烦恼。这就是语不清净。而如来所说的每一句话,对众生都有利益和好处,众生听了心里非常舒畅。
"一言具众音声海",佛陀说每一句话的声音里,能够具备不同的声音,各类众生的语言都包含在其中,各种人都能听懂佛陀说的话。比如世间人听了,就觉得是世间话;天上的人听了,就觉得是天上的话;我们中国人听了,就像中国话;外国人听了,就像外国话;不论天上飞的小鸟,还是地上跑的小兔,任何一道的众生,听到佛的话,没有听不懂的。
"随诸众生意乐音",佛陀以一种声音说法,但每一种众生听了佛的声音,都觉得非常快乐,都喜欢听这种声音。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听声音的习惯、标准不同,像不同的歌迷,喜欢听不同的歌曲。有些歌迷喜欢听摇滚歌曲,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喜欢那种声嘶力竭地喊叫,听起来喉咙都快挣破的声音,觉得这样才来劲、过瘾;有的人喜欢那种娇里娇气地唱歌的声音。因为每一个歌星演唱的风格不一样,因而就有不同的崇拜者。但是这种崇拜是有限的,仅限于某一类人喜欢,另一类人则不喜欢。佛陀说法的音声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能从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感觉,谁听了都喜欢。
"一一流佛辩才海",佛陀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佛陀辩才无碍。佛陀的每一句话,都能发出不同的辩论,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一句话,每一种声音,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个众生听了之后,都心生欢喜,每句话都能让众生心服口服。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三世一切诸佛,在十方诸佛刹,用不同的语言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我希望对佛陀演说的甚深道理,都能接受,都能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许多日常读诵的经书前,都有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因为我们对佛法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就没有办法修学。所以,希望我能如实地了解佛法,认识佛法,这很重要。
通达诸佛境界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调在修行中,念头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我们一念的力量能够深入到未来所有一切的时劫。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的时劫,都在我的一念之中。不但未来的时劫在我的一念之中,哪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一切时劫,也都在我的一念中,正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下"。我们平常的人,不太注意自己的念头,可是在修行中,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们的念头,能不能深入到过去?不是不可以,我们也能想起过去许多的往事。但是严格地讲,不能说是深入过去。你能想起几十年前的事,但前几百年的往事,你能想起来吗?想不起来。但是佛陀能深入过去无穷无尽的往事,这就是宿命通!因为过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但凡夫做不到,有时你要想的事情想不起来,不想的事情,偏偏出现在脑海里。老年人最容易犯这种毛病,是不是?当天发生的事记不起来,可是过去发生的事能够想得起来。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希望我在一个念头中,能见到三世所有的诸佛。靠什么去见这么多的佛陀呢?就是靠现前一念。佛跟众生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这一念!修行…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