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在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善知识对我们很重要!善知识包括好的老师及同参道友。同参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学佛法没有达到相当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环境,或由于自身的烦恼,难免会迷失自己。所以,需要善知识、善友随时提醒你。如果你身边,有好的老师时时指导你,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迷失自己。  

   社会上很多人学佛,感到有些盲目,哎呀!不知道怎么学呀?找不到好的老师,不知如何修学。在修学上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发愿"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不论走到什么处所,或住在什么地方,所有同我一样修十大行愿的人,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就像今天,在座的一起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大家也能够像今天一样在很多地方聚会。比如说,今天在柏林禅寺集会,下一次,在西方极乐世界集会,再下一次,到东方琉璃世界集会。你看这样多好!人生多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集会是很小的,只是在地球里面转来转去。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不断地修学普贤菩萨广大的行愿,当你的修学功德有成就之后呢,在座的,就不是以地球为家,而是以宇宙为家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以地球为道场,整个宇宙太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的道场。如果我们知道哪一个地方有人成佛,就带领一帮人赶去参加那里的法会,听佛说法。这样的人生多么自由自在!多么美好!听佛说法之后呢,大家协助佛陀弘扬佛法,转正*轮。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你看普贤菩萨多么高瞻远瞩,他怕我们这些修学佛法的人,将来可能会因为发心不同,修学的法门不同,不能和谐地住在一起,需要发心修学佛法时就种下这种和谐的因缘。这样,在未来的生命中,一见面就格外地亲切、高兴!有可能互不相识,但一见面总是很有缘的。如果住在一起的话,大家说话、做事、想问题,观点都不会相差太远。因为,他也学佛法,你也学佛法。他修行普贤行愿的法门,你也一样。像我们这次来这里听经的人,一定有两人是同一个地方来的,偶然碰到一起,虽然过去互不相识,但一见面特别高兴,很投缘,彼此心灵相通。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学佛的经验和体会,这样多好!相反,如果大家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意见又不统一,倘若修养不够的话,碰到一起就不愉快,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反感,那就糟糕了。因此我们要发愿:愿我在未来的菩提道上,能够遇见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切法会集会时,身口意业相同,修学佛法的认识、知见一致。愿我和同修在未来修行过程中,大家都同修《普贤行愿品》这一法门。在修学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间相互提醒、互相促进,同证佛道!  

   修学佛法有个人独修和集体共修。个人独修比较困难,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了。单独一人修,修着修着,就会觉得没劲。反之,集体共修,有一大帮人,都在精进用功,你肯定也会努力修行。所以,良好的修学环境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独修,缺乏善知识的提携,则相对较困难。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我们在学佛到成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善知识。我希望我的那些善知识,他们能够给我教化、开示普贤菩萨的行愿,把佛法上的正知、正见的道理传授给我。希望好的老师,把所有普贤菩萨十种行愿的修行方法教化我,使我得到佛法利益的善知识。我希望能够常常同他们在一起,我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碰到这些好的老师。希望我的这些老师经常都喜欢我,不要讨厌我。如果善知识一看见你,就讨厌你,对你非常反感,一点都不喜欢你,那碰到一起有什么用?碰到也是白碰。所以,现在就要发愿,希望善知识一看到你就喜欢。他要喜欢你的话,他主动会来找你。如果他讨厌你的话,你去找他,他可能还不见你。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发愿,就要结缘。这样善知识就不会讨厌你。如果不讨厌你,他就能指引你,愿意把佛法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传授给你,这样你在修学上就有保证。如果善知识喜欢你,在你未来的生命中,生生世世,总能碰到一些修学佛法的好老师,指导你修学佛法。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离不开善知识对我们的教化、开示、指引......

  亲近诸佛弘扬佛法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修学佛法的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就是"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我们希望能够经常面见如来。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常常见到围绕在诸佛身边的一切菩萨、阿罗汉。佛陀出世时,我们还没有出世;佛陀入灭,我们又出世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福分太浅了。没有机缘遇到佛陀。现在我们要发愿,在我未来的生命中,能够遇到佛陀出世,希望自己经常见到佛陀。如果我们有机会见到佛陀,聆听佛陀开示说法,接受佛陀的教化,开悟就比较容易。当然这里的如来也包括自心佛,你自己的清净心也是如来。  

   通过修行,见到自己的本性,见到自己的本心,就是见到佛了。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只要随时用佛法的智慧去泯灭烦恼和妄想,保持自己空灵寂静的心,你随时都可以见到如来。如来随时都在自己的身边,一分钟也没有离开过自己。因此,学佛的人不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跑到外面去寻找如来,那样你离如来就越来越远。所以佛教讲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就是我们内在的清净心,修行的关键就是修心。  

   在亲近佛菩萨的时候,我要对他们"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我愿意用很多很多的供品,来供养诸佛和佛子。说到广大供养,是说供养诸佛的心愿很大,物供养、财供养、法供养一切都很完备。通过广修供养,福田大。供养佛的功德,就如把福报的种子,播在田地里面,将来慢慢地会生长。种子下得多,将来福报的收获就越大越多。对佛陀的供养,没有间断、停歇,一直供养到未来没有完尽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厌倦。  

   对佛陀的供养在《普贤行愿品》里第三大愿说过,"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才是功德最大的,最有意义的。"愿持诸佛微妙法"也是法供养的意思。持,什么叫持呢?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依教奉行,依法修行。如果我们能够依法修行,本身就是对佛法的一种弘扬。因为依法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修行功德圆满,可以给世间树立一种解脱的典范。二是我能够把佛法弘扬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佛法,能使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是法供养的另一种表现。  

   只有"愿持诸佛微妙法",才能"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显,是发扬光大菩提行。菩提行,是行菩萨道,是觉悟、解脱之行,弘扬佛法之行。菩萨道的精神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普贤行愿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跟柏林禅寺生活禅的宗旨是相通的。上求佛道,是觉悟人生;恒顺众生,就是奉献人生。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归根结底,行菩萨道不能离开普贤菩萨的法门,十大行愿是修学菩萨道的要领。我们永远都要依普贤法门修行,修到未来劫没有穷尽的时期,修习还是常常不断,永远没有停止的。  

  勤修福慧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诸有,是三有、三界的意思。三有:有烦恼、有痛苦、有生死,这就是三界的特点。在三界的流转之中,众生应该如何修行?要"所修福智恒无尽"。一是修福德,二是修智慧。就是要福慧双修。世间上的人,有的人有相似智慧的聪明,但他却没有福报。如知识分子,显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知道的事情多,比常人更聪明。人太精明,不肯吃亏,就没有福德了。有的人有福报,但他没有智慧。这种人懂得做好事,心地善良,愿意助人为乐。但是他不喜欢读书,也不懂得学习佛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两师兄弟修行。师兄专门修慧,他不管人间的事情,一天到晚就是打坐、参禅,人间的善缘一点也不结。师弟呢,他喜欢修福报,他觉得在世间上福报很重要。一切生活机遇的好坏,要靠福报。后来,这二人死后去投胎转世了。修慧的那个,修得很认真,证得阿罗汉果。但他前生没有修福报,托着钵去乞食,一天到晚,谁也不给他吃的东西。"修慧不修福"的结果是什么呢?"罗汉托空钵"。即使你成为罗汉了,可是人家不供养你,拿着钵找不到吃的。因为你没有种福报,没有结缘。那"修福不修慧"的师弟呢?因为他修福报,后来转生在畜生道中,当了国王的象,就是印度国王骑的象。由于他前生修福,所以福报很大。国王的宠物,当然很威风,大象身上披挂着很多金银财宝璎珞之类的东西。国王的象,有专人照管、喂养,它的生活跟一般臣民的生活相比,当然是更好。有很多人给他洗澡,就像现在的大熊猫一样,比大熊猫还照顾得要周到。可是福报再大,因为没有智慧,还是当畜生,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家居士除了念佛,还要修布施,才能培养福报。福报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看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事,不要放过做好事的机会,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为自己未来的生命种下福报。我们修学经教,坐禅,念佛,这是修智慧。供养三宝、父母,或救济穷人属于修福。修行要福慧双修,福和慧同时进行。在人世间生活,福报非常重要。有福之人…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