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在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善知識對我們很重要!善知識包括好的老師及同參道友。同參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學佛法沒有達到相當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環境,或由于自身的煩惱,難免會迷失自己。所以,需要善知識、善友隨時提醒你。如果你身邊,有好的老師時時指導你,你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迷失自己。  

   社會上很多人學佛,感到有些盲目,哎呀!不知道怎麼學呀?找不到好的老師,不知如何修學。在修學上很多人都存在這個問題。那麼我們要發願"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不論走到什麼處所,或住在什麼地方,所有同我一樣修十大行願的人,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就像今天,在座的一起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大家也能夠像今天一樣在很多地方聚會。比如說,今天在柏林禅寺集會,下一次,在西方極樂世界集會,再下一次,到東方琉璃世界集會。你看這樣多好!人生多有意義!  

   我們今天的集會是很小的,只是在地球裏面轉來轉去。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不斷地修學普賢菩薩廣大的行願,當你的修學功德有成就之後呢,在座的,就不是以地球爲家,而是以宇宙爲家了。到那個時候,我們不僅以地球爲道場,整個宇宙太空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我們的道場。如果我們知道哪一個地方有人成佛,就帶領一幫人趕去參加那裏的法會,聽佛說法。這樣的人生多麼自由自在!多麼美好!聽佛說法之後呢,大家協助佛陀弘揚佛法,轉正*輪。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你看普賢菩薩多麼高瞻遠矚,他怕我們這些修學佛法的人,將來可能會因爲發心不同,修學的法門不同,不能和諧地住在一起,需要發心修學佛法時就種下這種和諧的因緣。這樣,在未來的生命中,一見面就格外地親切、高興!有可能互不相識,但一見面總是很有緣的。如果住在一起的話,大家說話、做事、想問題,觀點都不會相差太遠。因爲,他也學佛法,你也學佛法。他修行普賢行願的法門,你也一樣。像我們這次來這裏聽經的人,一定有兩人是同一個地方來的,偶然碰到一起,雖然過去互不相識,但一見面特別高興,很投緣,彼此心靈相通。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共同探討交流學佛的經驗和體會,這樣多好!相反,如果大家修學的法門不一樣,意見又不統一,倘若修養不夠的話,碰到一起就不愉快,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就反感,那就糟糕了。因此我們要發願:願我在未來的菩提道上,能夠遇見同參道友,大家在一切法會集會時,身口意業相同,修學佛法的認識、知見一致。願我和同修在未來修行過程中,大家都同修《普賢行願品》這一法門。在修學過程中相互切磋,彼此間相互提醒、互相促進,同證佛道!  

   修學佛法有個人獨修和集體共修。個人獨修比較困難,因爲環境的力量太強大了。單獨一人修,修著修著,就會覺得沒勁。反之,集體共修,有一大幫人,都在精進用功,你肯定也會努力修行。所以,良好的修學環境是成功的一半。個人獨修,缺乏善知識的提攜,則相對較困難。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我們在學佛到成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善知識。我希望我的那些善知識,他們能夠給我教化、開示普賢菩薩的行願,把佛法上的正知、正見的道理傳授給我。希望好的老師,把所有普賢菩薩十種行願的修行方法教化我,使我得到佛法利益的善知識。我希望能夠常常同他們在一起,我希望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碰到這些好的老師。希望我的這些老師經常都喜歡我,不要討厭我。如果善知識一看見你,就討厭你,對你非常反感,一點都不喜歡你,那碰到一起有什麼用?碰到也是白碰。所以,現在就要發願,希望善知識一看到你就喜歡。他要喜歡你的話,他主動會來找你。如果他討厭你的話,你去找他,他可能還不見你。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發願,就要結緣。這樣善知識就不會討厭你。如果不討厭你,他就能指引你,願意把佛法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傳授給你,這樣你在修學上就有保證。如果善知識喜歡你,在你未來的生命中,生生世世,總能碰到一些修學佛法的好老師,指導你修學佛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離不開善知識對我們的教化、開示、指引......

  親近諸佛弘揚佛法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修學佛法的人,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就是"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我們希望能夠經常面見如來。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常常見到圍繞在諸佛身邊的一切菩薩、阿羅漢。佛陀出世時,我們還沒有出世;佛陀入滅,我們又出世了。這是因爲我們的福分太淺了。沒有機緣遇到佛陀。現在我們要發願,在我未來的生命中,能夠遇到佛陀出世,希望自己經常見到佛陀。如果我們有機會見到佛陀,聆聽佛陀開示說法,接受佛陀的教化,開悟就比較容易。當然這裏的如來也包括自心佛,你自己的清淨心也是如來。  

   通過修行,見到自己的本性,見到自己的本心,就是見到佛了。所以,修學佛法的人,只要隨時用佛法的智慧去泯滅煩惱和妄想,保持自己空靈寂靜的心,你隨時都可以見到如來。如來隨時都在自己的身邊,一分鍾也沒有離開過自己。因此,學佛的人不能離開自己清淨的心,跑到外面去尋找如來,那樣你離如來就越來越遠。所以佛教講住持叁寶和自性叁寶。自性叁寶,就是我們內在的清淨心,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  

   在親近佛菩薩的時候,我要對他們"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我願意用很多很多的供品,來供養諸佛和佛子。說到廣大供養,是說供養諸佛的心願很大,物供養、財供養、法供養一切都很完備。通過廣修供養,福田大。供養佛的功德,就如把福報的種子,播在田地裏面,將來慢慢地會生長。種子下得多,將來福報的收獲就越大越多。對佛陀的供養,沒有間斷、停歇,一直供養到未來沒有完盡的時候,永遠不會疲勞厭倦。  

   對佛陀的供養在《普賢行願品》裏第叁大願說過,"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才是功德最大的,最有意義的。"願持諸佛微妙法"也是法供養的意思。持,什麼叫持呢?持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依教奉行,依法修行。如果我們能夠依法修行,本身就是對佛法的一種弘揚。因爲依法修行就能得到解脫。修行功德圓滿,可以給世間樹立一種解脫的典範。二是我能夠把佛法弘揚出去,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佛法,能使衆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是法供養的另一種表現。  

   只有"願持諸佛微妙法",才能"光顯一切菩提行"。光顯,是發揚光大菩提行。菩提行,是行菩薩道,是覺悟、解脫之行,弘揚佛法之行。菩薩道的精神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普賢行願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其實跟柏林禅寺生活禅的宗旨是相通的。上求佛道,是覺悟人生;恒順衆生,就是奉獻人生。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歸根結底,行菩薩道不能離開普賢菩薩的法門,十大行願是修學菩薩道的要領。我們永遠都要依普賢法門修行,修到未來劫沒有窮盡的時期,修習還是常常不斷,永遠沒有停止的。  

  勤修福慧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諸有,是叁有、叁界的意思。叁有:有煩惱、有痛苦、有生死,這就是叁界的特點。在叁界的流轉之中,衆生應該如何修行?要"所修福智恒無盡"。一是修福德,二是修智慧。就是要福慧雙修。世間上的人,有的人有相似智慧的聰明,但他卻沒有福報。如知識分子,顯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識豐富,知道的事情多,比常人更聰明。人太精明,不肯吃虧,就沒有福德了。有的人有福報,但他沒有智慧。這種人懂得做好事,心地善良,願意助人爲樂。但是他不喜歡讀書,也不懂得學習佛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兩師兄弟修行。師兄專門修慧,他不管人間的事情,一天到晚就是打坐、參禅,人間的善緣一點也不結。師弟呢,他喜歡修福報,他覺得在世間上福報很重要。一切生活機遇的好壞,要靠福報。後來,這二人死後去投胎轉世了。修慧的那個,修得很認真,證得阿羅漢果。但他前生沒有修福報,托著缽去乞食,一天到晚,誰也不給他吃的東西。"修慧不修福"的結果是什麼呢?"羅漢托空缽"。即使你成爲羅漢了,可是人家不供養你,拿著缽找不到吃的。因爲你沒有種福報,沒有結緣。那"修福不修慧"的師弟呢?因爲他修福報,後來轉生在畜生道中,當了國王的象,就是印度國王騎的象。由于他前生修福,所以福報很大。國王的寵物,當然很威風,大象身上披挂著很多金銀財寶璎珞之類的東西。國王的象,有專人照管、喂養,它的生活跟一般臣民的生活相比,當然是更好。有很多人給他洗澡,就像現在的大熊貓一樣,比大熊貓還照顧得要周到。可是福報再大,因爲沒有智慧,還是當畜生,那又有什麼意思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家居士除了念佛,還要修布施,才能培養福報。福報靠平時一點一滴地去積累。看見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事,不要放過做好事的機會,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爲自己未來的生命種下福報。我們修學經教,坐禅,念佛,這是修智慧。供養叁寶、父母,或救濟窮人屬于修福。修行要福慧雙修,福和慧同時進行。在人世間生活,福報非常重要。有福之人…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