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31

  ..續本文上一頁把一切衆生視爲一體,沒有任何條件地去爲衆生服務,給衆生歡樂;甚至包括蚊子、蟑螂、老鼠之類的動物,我們對它們都要布施大慈大悲,我們不僅要保護它們,不去傷害它們,而且還要供養它們。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要起悲心。佛教的慈悲,不分親、疏、遠、近,無條件地把衆生和自己看成一體。衆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衆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所以,佛教的慈悲心是何等廣大!  

   "遍淨莊嚴勝福力",講的是福報的力量。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修學佛法要福慧雙修。佛,是福德和智慧都達到圓滿的成就者。佛爲什麼稱爲兩足尊?因爲福德和智慧已經達到圓滿了,佛陀的生命裏邊沒有任何缺陷,福慧具足圓滿,所以稱爲兩足尊。兩足,指人類是二足衆生其中的一種。而佛是人類中福慧最圓滿的覺悟者,是最受人尊敬的覺悟者,所以稱爲兩足尊。"勝福力"的勝字,是說這種福特別大,特別好的意思。福報的力量,說明世間的人,只有積累了福報的資糧,才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修福報同樣也是往生淨土的力量。你沒有福報,就不能往生淨土。《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天上的人,如果福報不大,能生在天上嗎?天人的生活比我們人間,不知要好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天人能生在這麼良好的環境中,他們的福報也是修來的。所以,我們要廣修福報,把所修的福報去莊嚴世界,去爲衆生服務,而不是爲了個人享福。

   "無著無依智慧力",講的是智慧的力量。學習佛法,智慧的成就非常重要!佛法爲什麼重視人世間,不太重視天上呢?因爲一個人的福報大了以後,容易貪著福報,會使人墮落。一個人如果生到天上之後,就會停留在享受中,你叫他修行,他根本就不會修。但一個人的福報也很有限。玉皇大帝的福報享完之後,照樣流轉生死。有這樣的話:"富貴修行難。"人世間有錢的人,有名譽地位的人,吃穿不愁,樣樣都有,就是懶得修行。  

   佛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叫耆婆的人,他在僧團裏經常免費爲比丘們看病。他是一個醫生,治好了許多人。他死了之後,生到天上去了。有一天,僧團裏又有比丘生病了,病很難治。因爲耆婆的醫術高明,大家就想到了耆婆。耆婆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的弟子。目犍連自信地說,沒問題,我上天去把他找下來,給你治病。然後,目犍連一個神通就在天上出現了。耆婆已當上了天主,美女如雲,天上的女孩子漂亮的程度,地下再漂亮的美女跟她們相比,一個個簡直成了醜八怪了。那天,耆婆正好帶領宮女去參加一個舞會,駕著馬車,忙著趕路。這時,目犍連就站在路邊。當他看見目犍連之後,瞧他一眼,趕著車就過去了。按理說,自己的師父到天上來了嘛,應該下車打個招呼,把他請到家裏吃頓飯,結果呢?他看了一眼就走掉了。目犍連感覺不對勁兒!這人過去不是這樣的,今天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呢?他用神通把車定住,車跑不動了。目犍連說:你爲什麼看到我不下車?你知道耆婆說什麼來著?他說:你沒看見,我正忙著,享樂要緊呀!來不及了。對你我還瞧一眼,換個人我連瞧都不瞧。我對你還算比較好的。所以說富貴修行難啊!如果一個人貪著福報,要修行就比較難了。修行要靠智慧,只有智慧的力量,才能使人從貪著享樂的福報中擺脫出來。只有智慧的力量,才使我們不被人世間的假相所迷惑,使人看破世界上的一切。  

   錢財、名譽、地位、愛情、家庭、兒女......,這些東西都是虛假的存在,過眼煙雲。俗話說:"萬事到頭一場空"。"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空無所有或不存在的意思。佛教哲理上的"空"是梵文"舜若多"的音譯,意思是空性。"空性"是什麼意思呢?佛教認爲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在某些條件因素具備的情況下産生的,這叫做"緣起"。每件事物或每種現象,都是由因緣和條件暫時湊合而成,沒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單獨成立,事物的本質,是"性空"的。龍樹菩薩常常用水中之月,來比喻這個道理:水中的月亮並不是真正的月亮,其中沒有本質、沒有自性,其實是"空"。但是,水中月亮又確實存在。這就是說,空不是一無所有,假相仍然存在。說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對,說水中沒有月亮也不對。只有說水中無真月亮而有假月亮才對。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不變存在的。我們明白了"緣起性空"之理,我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會貪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講的是定力、慧力、方便力都成就了,這種人就具備威神力。威神力,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氣質,這種氣質能降服、壓倒別人。不管你走到哪裏,人家看見你就會肅然起敬,就會被你強大的威力所屈服。威神力從哪裏來的?就是靠修定。定是禅定,定能開發智慧。一個人如果想改變自己的氣質,我認爲應該修定和慧。爲什麼出家人的氣質跟一般人不一樣?尤其是有道德涵養的出家人,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感到仙風道骨,氣度不凡,所表現出來的氣質和風度,與衆不同。爲什麼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感到俗氣?一個人氣質非常重要。氣質和風度是內在美德的再現。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每一個動作、舉止、言談,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與衆不同。讓人感到超凡脫俗,舉止安祥、莊重、落落大方。這些氣質的表現,是長期修煉禅定、智慧的結果。一個有定慧力的人,他的內心非常的安祥,不會浮燥。反之,沒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舉止粗俗,情緒反複無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攝受衆生。  

   "普能積集菩提力",講的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麼?就是要成就菩提。菩提其實還是般若。但是菩提爲什麼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舉個例子來說,般若就像年輕時的媳婦,而菩提猶如當婆婆了。媳婦跟婆婆到底是一碼事,還是兩碼事呢?說一碼事不對,說它是兩碼事也不對。應該說是一碼事,也是兩碼事才對。爲什麼呢?因爲婆婆是從媳婦熬成的。婆婆離開媳婦,就沒有婆婆了,所以說他是一碼事;但媳婦是年輕時的事,那時什麼成就也沒有,可是到了婆婆的時候,兒女長大成人,個個都成家立業了,兒孫滿堂,她坐在那裏很神氣,很威風。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般若和菩提的關系,就像從媳婦過渡到婆婆的過程。般若這個階段,功德、智慧還沒有圓滿,就像一個剛剛開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開悟後還不一定有福報,開悟僅僅是一種智慧的出現,但他的智慧和功德還不圓滿,所以稱爲般若。然後在般若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地去做好事,不斷地去度衆生,通過漫長的修行時間,斷除了一切煩惱,成就一切功德,這才成就菩提。菩提不僅是智慧的成就,同時也意味著功德圓滿。  

   羅漢跟佛的成就有什麼不同呢?羅漢的成就叫做解脫身。解脫身,就是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一個人從監獄裏剛釋放出來,身無分文,一無所有。而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脫身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只是斷除煩惱和痛苦;後者除了擺脫了煩惱和痛苦之外,還有慈悲、道德和各種各樣的能力,這就是所說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僅僅體現爲智慧,而且還要"普能積集",就是說有了智慧以後呢,還要繼續積累各種功德的資糧,也就是繼續修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四攝、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幹,才能夠成就菩提。  

   "清淨一切善業力",講善業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要幹壞事,一切好事盡量去做。善業的內容,簡單地說是五戒十善。如果詳細地說,與佛果相應的一切行爲,都可以稱爲善法,如六度、四攝、叁十七道品等。善的行爲可以戰勝不善的行爲,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徹底遠離不善法。從而使生命得到淨化,人格得到升華。  

   "摧滅一切煩惱力",通過修行善業之後,有了清淨的叁業,智慧就得以開發出來,然後用智慧的力量,去摧滅我們的妄想和煩惱。一切煩惱在智慧的面前,得以降伏,那我們就解脫自在。  

   "降伏一切諸魔力",說到魔,大家就覺得非常可怕。其實,每個人天天都在著魔。凡是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稱之爲魔。比如說你在打坐,你的兒子在看電視吵你;你持戒不殺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還有你在打坐,時而想東,時而想西,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湧上心頭,心不能清淨,坐著坐著,心裏七上八下的事多得很,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說吧,這些都是魔。

   佛法裏講魔有四種:一是煩惱魔,煩惱是擾亂內心安甯的各種因素,它能障礙我們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奪走我們的生命,影響我們的修行。叁是五蘊魔,"八苦"中有五蘊熾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滿著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種種煩惱,色身上時常出現不調,使我們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會來幹擾你們,大家放心好了。修行的層次達不到,讓他來找你的麻煩,那簡直太委屈他了。 

   釋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這個時候魔才出來。佛陀在菩提樹下,坐到第六天,一個名叫波旬的魔王,他的宮殿突然東搖西晃起來,弄得魔王心情煩悶焦燥,他起動心念搜尋,終于找到原因:悉達多太子坐禅入定,不久就要成佛,還要廣度衆生,超越魔境,魔王還能統治誰?于是魔王使出各種手段破壞太子成道。魔王先以權力地位,勸他放棄修道,去做"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是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手持一個威力無窮、能降服四方的輪寶,任意在空間往來。他見太子不爲權力所動。又用色欲誘惑,他命令叁個女兒,一個叫染欲、一個叫悅人、一個叫可愛樂,叁位美麗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圍著太子跳起舞來,肌雪生輝,珠光寶氣,說不盡的旖旎濃香,溫柔動人…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