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太子心如明鏡,照出這些美女都是幻象,本質上是汙穢不淨,醜惡不堪的。他生起不淨觀,不爲所動。各種引誘手段都未見效,魔王最後發動魔軍,動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個個猙獰可怖,他們用弓箭射,有的用劍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時,風火煙塵四起,還雜有獅虎等猛獸的吼叫聲。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舊怡然靜坐,一點也不慌張。說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獸,各種各樣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邊,都化爲無形。魔王大怒,張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變成了座下的蓮花,一時蓮花如雨,碧色搖搖,形成了一座金光燦爛的蓮花寶座。太子第六天戰勝了魔王,第七天就證悟成佛了。  

   其實所謂的"魔"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波旬"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爲魔,指阻礙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湧動著種種欲望,包括權力欲、情欲、貪欲等等,都會起到阻礙智慧的開發,都屬于魔。佛陀戰勝魔王,實際就是戰勝自己的心。修行的過程,是降服一切煩惱的過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轉變自己修行中各種各樣的逆境,都屬于降魔。  

   "圓滿普賢諸行力",上面所說的十一種力,都能夠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圓滿了。通過修行,就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的願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這一段經文總共有叁個頌,對前面十大行願的內容,在這裏做一次總結。諸佛、菩薩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們悲心廣大,願力宏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起大行,將來也能向諸佛、菩薩一樣,成就種種功德。

   "普能嚴淨諸刹海",我願修習種種善行,像諸佛、菩薩一樣,能夠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解脫一切衆生海",我願使一切衆生從煩惱痛苦、困惑中解脫出來。"善能分別諸法海",我願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別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願依聞思經教,樹立正見,開發無漏智慧。"普能清淨諸行海",我願依十大行願修行,在智慧的引導下,使自己的人格、心靈達到清淨。"圓滿一切諸願海",我希望自己每發的一個願,包括普賢的十大行願,最後都能圓滿實現。"親近供養諸佛海",我願自己能親近供養諸佛。"修行無倦經劫海",不論生在什麼地方,願我能夠遇到諸佛、菩薩,還有善知識,同參道友,我永遠跟他們一處修行,永遠不離開他們,盡管修行的時間很長,要經過像海水那樣多的時劫,但我也沒有一點厭倦的心。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他們爲了成就菩提,發的種種願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由衷地贊歎,我都要去供養他們。我要修持普賢菩薩一樣的行願,一直到覺悟成佛。《普賢行願品》處處告訴我們,作爲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以普賢十大行願作爲修持的法門。因爲這個法門太殊勝了!這個法門確實非常的殊勝!  

  學文殊普賢大智大願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這裏一共有六個頌,是對前面的內容以及修行的方法做一次總結。佛教裏普賢代表行願,文殊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中,除了行願,還要有智慧,用智慧去指導行爲,行願和智慧,二者相輔相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爲什麼把普賢菩薩稱爲如來的長子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會裏,最大的兒子,在家庭裏的地位是最重要。"皇帝愛長子",因爲他要傳王位了,傳給誰呀?傳給大兒子。在一個家庭裏,父親家業的繼承人,也要交給大兒子。普賢菩薩可以稱爲如來的長子,爲什麼呢?因爲普賢菩薩最有資格繼承如來的家業。  

   一切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圓滿的長子。這一位長子,他的名號叫普賢。"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我現在所修的善業,希望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來我的智慧、願行,完全跟普賢菩薩相同。"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我願意身口意叁業永遠清淨,沒有一絲染汙;保持清淨的叁業,同時也祝願十方一切世界,清淨莊嚴;我願意同普賢菩薩一樣,永遠去做恒順衆生的事業。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我願把普賢菩薩所修的種種功德、行願,以及文殊菩薩諸大願,學習得完全同他們一樣,一點都不會比他們差。我要以這兩位菩薩爲我學習的榜樣,並且要一直學習到未來的時劫,沒有一點點厭倦的心。那麼我也能夠圓滿他們所成就衆生的事業。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修行普賢十大行願的人,他所獲得的功德是沒有限量的。成就這些功德幹什麼用呢?要把得到的無量功德,用在修學佛法,普度衆生,弘揚佛法的事業中去。我能了達所有一切的神通力,我能夠明白神通是怎麼一回事,然後運用神通的力量,去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神通用來利樂衆生,不是拿去炫耀自己的本事,或者去幹壞事。大家要明白這一點。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普賢行願品》這個修行法門,非常殊勝,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按普賢的十大行願去修行,那我們所獲得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要以文殊師利菩薩勇猛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願,作爲我們修行的典範,作爲修行的指南和方向,同時我願智慧和行願跟他們一樣。我現在要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回向到修行中,我願永遠跟隨他們,修學他們所修學的一切。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如果有人按普賢的十大行願去修行,叁世諸佛都高興了,叁世諸佛都會稱贊這個人。叁世諸佛爲什麼高興,因爲"如是最勝諸大願"。

  第十六章 本經的殊勝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導歸淨土回入娑婆

   《普賢行願品》是淨土宗的重要經典之一。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功德,最後要把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歸到西方淨土中去。但是這種回向,不同于一般的往生淨土。爲什麼呢?我們到西方淨土中去,不是爲了到極樂世界中去享福,而是把它作爲我們到那裏去進修的地方,在那裏去上提高班,接受諸佛、菩薩的教化、開示、淨化,接受佛法的洗禮、熏陶以後,提高我們的修學水平,完成我們所修的善業,蒙佛授記,也就是說,佛給了我們一個文憑。拿到這張文憑,是爲了更好地去弘揚佛法、普度衆生。

   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當他走到壽命盡頭,臨死的時候,一切障礙的事情完全消除。面見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自己,即刻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還是繼續依普賢行願修學,善業修成了,功德圓滿了。我願一切衆生,也像自己一樣,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樂。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1.身心淨化:盡管到那裏去的衆生,由于品位高低不同,有的人帶業往生,煩惱習氣還未徹底斷除,但他的煩惱已經不起作用了。爲什麼呢?就像麥種、豆種在鍋裏煮過以後,它不會發芽,不會再開花結果,一切痛苦都不存在了。那些長得醜陋,其貌不揚,十分矮小難看的人,到了那裏不用爲自己難看的模樣發愁。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個個長得色相莊嚴,清一色的美男子!個個樣子長得全像阿彌陀佛,相貌跟阿彌陀佛沒有差別。身相平等,相貌平等。有的同修也許會說,法師啊!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相貌都跟阿彌陀佛長得一模一樣,萬一我有事要找張叁,把李四當作張叁,或是把阿彌陀佛認做王五怎麼辦呀?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請你們放心好了,不會出現這種笑話。爲什麼呢?到了那裏的人,神通具足,心想事成,你想見張叁,張叁就出現在你面前,李四不會跑到你這裏來的,更不會認錯人的。

   到了西方淨土的人,相貌莊嚴,而且還具備叁十二種大丈夫相。我們贊歎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等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身金色,這不可思議!大家的相貌、個子的高矮、體形的肥瘦、皮膚的顔色,都跟阿彌陀佛通通一樣。生到那裏人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是怎樣的相好,生到那裏的人跟佛相同。都不是憑空說的,《無量壽經》中都有記載。希望大家按普賢的十大行願去修學,功德圓滿之後,臨命終時,親眼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你去,那時你才會說:啊!原來西方極樂世界果然這樣美妙!

   2.生活淨化:到西方極樂世界中,生活在那裏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吃穿不愁…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