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無量壽經》第叁十七願,即"衣食自至願"中,阿彌陀佛說:"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圓滿。"這個願告訴我們到了西方淨土,我們所需要的所有的一切物質生活上的用品統統具足。"隨意即至"!你想什麼,馬上就能得到什麼。只需動一下念頭,你所需要的東西,立即出現,真是隨心所欲,心想事成。這是助道之緣殊勝,沒有欠缺,"無不圓滿"。你想穿衣,精致、柔軟、漂亮的天衣,從天空中緩緩向你飄來,不用自己動手,眨眼功夫,衣服自然就穿在自己身上了。你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心裏動一個念頭,飯菜就擺在面前了。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還要提著籃子上街買菜、洗菜、做飯;飯菜到了你的面前,不用你張口,你想吃的東西,自然就吃飽了。不用你親自一口一口吃下去,你對某種食品欲望,很快産生一種享受和滿足感。如果真的把它吃下去,等一會兒上洗手間,西方淨土就不清淨了。其實當你所需的食品,擺在你面前時,你心裏想,噢,現在我已經飽了,不用吃東西了,這個念頭一動,這些東西很快就消失了,不用收拾就沒有了,很省事。所以西方淨土的人,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上的人大不一樣。到那裏的人,一切美好的願望都能得以滿足,都能夠實現!一切煩惱的事都沒有,所以稱爲"極樂"。生活在那裏的人,沒有任何痛苦,一天到晚無比的開心,極其快樂。

   3.人際關系淨化:在西方極樂世界裏邊,找不到一個惡人,那裏的人都是諸上善人集會之處,素質太差的人,進不了那裏的大門。那麼,想一想我們自己日常生活是如何修行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像不像那裏的人啊?在念佛的時候,我們想沒想過自己的行爲道德像不像"阿彌陀佛"啊?我們對一切人是常懷慈愛悲心,還是一天到晚勾心鬥角,相互猜疑,互相暗算,相互利用,面和心不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面一大套,背後一套,口是心非,相互嫉妒,相互攻擊,相互傷害?這哪裏像學佛人的樣子呢?人家說你、誹謗你、侮辱你幾句,心裏就想報複人家。這樣的習氣不改,將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想打架,那還得了嘛?太不像話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門對你就會永遠關閉!不讓你進去!你說:噢!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進不去?不行啊,沒你的份兒,你念得再好也不行啊。要你的道德行爲,你的心,你的願跟那邊的人相一致,相同才行啊!

   西方淨土裏的人,人際關系是個六和合的團體,人際關系非常清淨,那裏的人沒有絲毫惡習,大家的行爲、語言、思想完全一致,相處得無比和諧,人與人之間沒有絲毫恩怨、沒有絲毫的矛盾糾紛。不像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有。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因爲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因此,大家要珍惜人生,珍惜佛法,止惡行善,按普賢的十大行願反觀自己的行爲和思想,修正自己的行爲和思想,使自己的道德行爲,思想意識跟普賢菩薩一樣,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門,隨時都爲你們敞開!

   4.環境淨化: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無比美妙。滿地奇花異草,一切萬物都能隨衆生的心願,滿足你的心意。如果你想這株花是紅色的才美,它就現紅花給你看,如果你不想看紅色,想看綠色才美,這株花馬上現綠色的美給你看。你覺得要怎麼樣欣賞才美,它就現什麼樣的美給你看,我喜歡看這棵樹是直的,你喜歡看彎的,他喜歡看這棵樹是矮的,這棵樹可以隨衆生的心意而起變化。這真不可思議!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這是阿彌陀佛爲了教化衆生,方便善巧,變化所作。由此可知,彌陀身是報身,樹也是報樹、應化樹。各位同修,如果悟性好的人,能夠領悟出其中的道理,噢!原來整個極樂世界,無不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所謂西方淨土原來就是"阿彌陀佛"變化之身!"身土不二",由此可以聯想到更深一層的意思,噢!原來西方極樂世界也好,阿彌陀佛也罷,原來沒有離自己的這一念,沒有離開我們的心。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體會、再去領悟,你就會得出:噢!心土不二,心佛不二的道理。原來我們每天不是在念佛,而是佛在念佛!原來不僅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自己的心中,整個叁千世界,叁世十方諸佛、菩薩以及整個宇宙不出自己的心。所以,我們修行的秘訣就是修心,修這顆清淨心,惟有心淨,則佛土淨。只有清淨心生出來,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溝通信息,跟阿彌陀佛的心才能相應。

   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奇花異草能隨衆生心意而起變化,而且到處是金、銀、琉璃,到處是亭臺樓閣,都以七寶裝飾。七寶池中各色蓮花,每朵大如車輪,空中經常奏響美妙的音樂,地上永遠布滿了燦爛的黃金。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天上還會飄落無數曼陀羅花。無數的寶樹,每當微風吹動,樹葉便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千百種樂器同時奏響了動聽的音樂。這可是佛陀親口說的,不是我在這裏自吹、自編。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他的話肯定沒錯!希望大家有機會親自去那裏遊覽、觀光就明白了。所以說西方淨土環境淨化,那裏的環境特別好!那裏居住的環境條件,是我們這個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比起五星級賓館不知要好多少倍!

   "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從蓮花生出來,親眼見到無量光如來,就是親眼見到阿彌陀佛。承蒙佛陀的大恩大德,爲我授記。授記,就是給你取一個成佛的名號,告訴你過多長時間,你在什麼地方,在哪一個世界成佛。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承蒙佛爲我授記以後,我就化成了無法用數目來計算的身相,一身變多身,多身幻無數,有點孫悟空七十二變的味道。我不僅有無數的身相,而且智慧力量,也都廣大得不得了!我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周遊,去勸化救度一切的衆生,使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都能聽聞佛法,使他們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好處,使所有的衆生早日離苦得樂!你看把自己生命化作那朵蓮花以後,多有意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多麼美好!《普賢行願品》從頭說到尾,說一千道一萬,說來說去,始終沒有離開衆生。成佛不是爲了自己,還需要回到娑婆世界,把自己的智慧和功德布施給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

   所以說,《普賢行願品》的修持,主要圍繞八、九兩願展開。"常隨佛學"就是"上求佛道";"恒順衆生"就是"下化衆生"。整個《普賢行願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也就是主題始終沒有離開這兩個大願。其中《普賢行願品》的核心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下化。所謂下化,就是普度衆生。我們學佛、成佛到底是爲了什麼

  這個問題我反複強調了好幾次,目的是讓大家搞清楚,我們學佛的意義和成佛的目的,不僅是爲了個人得解脫,更爲了去幫助衆生得解脫!

  行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這個頌用一種反襯的方式來比喻、形容我們修學普賢行願的願心和度衆生的願望。我們現在行菩薩道,就要發的種種願,一直到虛空、世界完全沒有了,衆生的惑、業、煩惱也完全沒有了,我的願心不止。像這樣的一切的一切,沒有窮盡的時候,那麼,我的願心,也沒有窮盡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顯然都不可能發生,永遠不會有窮盡的時期,因此,我的願心也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利益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這裏進一步說明,聽到這部經有哪一些功德。勝字,是好了還要好的意思。願王,是心願大到了不得,所以稱作王。仰是盼望的意思,心渴仰,是形容盼望的心,非常的深切,像口渴極了,急需喝到水一樣的意思。彼字,指前面四句經文所說的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十方所有多到無邊無際的世界,都拿許多許多很好的寶物去莊嚴佛土,供養如來,再拿最好最妙的安樂,布施給人天道的衆生。這種供養的時間,要經過一切佛刹,像微塵那麼多的時劫,對佛的供養是永遠、永遠的,是盡未來際,是沒有盡頭的時間。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有人對這樣深切的大願,一聽到耳朵裏,能夠馬上相信,並産生渴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出來,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比起前面拿許多無數的珍寶去供養如來所得到的功德還要多。你聽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以後,相信了沒有啊?相信了就好,如果沒有相信的人,趕快相信,馬上發菩提心,那你得到的功德就很大。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這個頌主要告訴我們,如果有人聽了這十種大願,生起信心,一心求菩提道,這樣就會永遠離開惡知識。離開惡人,我們就不會薰染上他們的惡習氣。壞人離開了,我們才能夠很好地修行。惡的朋友自動離開你,你不再做壞事,將來就能"遠離一切諸惡道",永遠都不會墮落到叁惡道裏面去。你就很快就能見到無量光如來,或者很快見到自己,見到自心的佛。這樣就能"具此普賢最勝願",你能夠很快地具足普賢行願一切成就所修圓滿的功德。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人善得勝壽命",一個人如果修行了《普賢行願品》之後,他的壽命就會越來越長。你想活八十歲就活八十歲,如果你活得不想活了,提前想死嘛,也不受到病痛的折磨,死得很安樂。"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這人死了以後呢,他…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