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P32

  ..续本文上一页。太子心如明镜,照出这些美女都是幻象,本质上是污秽不净,丑恶不堪的。他生起不净观,不为所动。各种引诱手段都未见效,魔王最后发动魔军,动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个个狰狞可怖,他们用弓箭射,有的用剑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时,风火烟尘四起,还杂有狮虎等猛兽的吼叫声。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旧怡然静坐,一点也不慌张。说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兽,各种各样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边,都化为无形。魔王大怒,张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变成了座下的莲花,一时莲花如雨,碧色摇摇,形成了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宝座。太子第六天战胜了魔王,第七天就证悟成佛了。  

   其实所谓的"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波旬"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魔,指阻碍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涌动着种种欲望,包括权力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开发,都属于魔。佛陀战胜魔王,实际就是战胜自己的心。修行的过程,是降服一切烦恼的过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转变自己修行中各种各样的逆境,都属于降魔。  

   "圆满普贤诸行力",上面所说的十一种力,都能够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圆满了。通过修行,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的愿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三个颂,对前面十大行愿的内容,在这里做一次总结。诸佛、菩萨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们悲心广大,愿力宏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大愿,起大行,将来也能向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我愿修习种种善行,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解脱一切众生海",我愿使一切众生从烦恼痛苦、困惑中解脱出来。"善能分别诸法海",我愿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别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愿依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开发无漏智慧。"普能清净诸行海",我愿依十大行愿修行,在智慧的引导下,使自己的人格、心灵达到清净。"圆满一切诸愿海",我希望自己每发的一个愿,包括普贤的十大行愿,最后都能圆满实现。"亲近供养诸佛海",我愿自己能亲近供养诸佛。"修行无倦经劫海",不论生在什么地方,愿我能够遇到诸佛、菩萨,还有善知识,同参道友,我永远跟他们一处修行,永远不离开他们,尽管修行的时间很长,要经过像海水那样多的时劫,但我也没有一点厌倦的心。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为了成就菩提,发的种种愿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由衷地赞叹,我都要去供养他们。我要修持普贤菩萨一样的行愿,一直到觉悟成佛。《普贤行愿品》处处告诉我们,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以普贤十大行愿作为修持的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了!这个法门确实非常的殊胜!  

  学文殊普贤大智大愿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里一共有六个颂,是对前面的内容以及修行的方法做一次总结。佛教里普贤代表行愿,文殊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除了行愿,还要有智慧,用智慧去指导行为,行愿和智慧,二者相辅相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为什么把普贤菩萨称为如来的长子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会里,最大的儿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最重要。"皇帝爱长子",因为他要传王位了,传给谁呀?传给大儿子。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家业的继承人,也要交给大儿子。普贤菩萨可以称为如来的长子,为什么呢?因为普贤菩萨最有资格继承如来的家业。  

   一切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圆满的长子。这一位长子,他的名号叫普贤。"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现在所修的善业,希望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来我的智慧、愿行,完全跟普贤菩萨相同。"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愿意身口意三业永远清净,没有一丝染污;保持清净的三业,同时也祝愿十方一切世界,清净庄严;我愿意同普贤菩萨一样,永远去做恒顺众生的事业。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愿把普贤菩萨所修的种种功德、行愿,以及文殊菩萨诸大愿,学习得完全同他们一样,一点都不会比他们差。我要以这两位菩萨为我学习的榜样,并且要一直学习到未来的时劫,没有一点点厌倦的心。那么我也能够圆满他们所成就众生的事业。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修行普贤十大行愿的人,他所获得的功德是没有限量的。成就这些功德干什么用呢?要把得到的无量功德,用在修学佛法,普度众生,弘扬佛法的事业中去。我能了达所有一切的神通力,我能够明白神通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运用神通的力量,去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神通用来利乐众生,不是拿去炫耀自己的本事,或者去干坏事。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普贤行愿品》这个修行法门,非常殊胜,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那我们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要以文殊师利菩萨勇猛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作为我们修行的典范,作为修行的指南和方向,同时我愿智慧和行愿跟他们一样。我现在要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回向到修行中,我愿永远跟随他们,修学他们所修学的一切。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如果有人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三世诸佛都高兴了,三世诸佛都会称赞这个人。三世诸佛为什么高兴,因为"如是最胜诸大愿"。

  第十六章 本经的殊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导归净土回入娑婆

   《普贤行愿品》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之一。我们学习普贤行愿的功德,最后要把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归到西方净土中去。但是这种回向,不同于一般的往生净土。为什么呢?我们到西方净土中去,不是为了到极乐世界中去享福,而是把它作为我们到那里去进修的地方,在那里去上提高班,接受诸佛、菩萨的教化、开示、净化,接受佛法的洗礼、熏陶以后,提高我们的修学水平,完成我们所修的善业,蒙佛授记,也就是说,佛给了我们一个文凭。拿到这张文凭,是为了更好地去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当他走到寿命尽头,临死的时候,一切障碍的事情完全消除。面见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自己,即刻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还是继续依普贤行愿修学,善业修成了,功德圆满了。我愿一切众生,也像自己一样,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乐。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1.身心净化:尽管到那里去的众生,由于品位高低不同,有的人带业往生,烦恼习气还未彻底断除,但他的烦恼已经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呢?就像麦种、豆种在锅里煮过以后,它不会发芽,不会再开花结果,一切痛苦都不存在了。那些长得丑陋,其貌不扬,十分矮小难看的人,到了那里不用为自己难看的模样发愁。西方极乐世界上的人,个个长得色相庄严,清一色的美男子!个个样子长得全像阿弥陀佛,相貌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身相平等,相貌平等。有的同修也许会说,法师啊!西方极乐世界上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长得一模一样,万一我有事要找张三,把李四当作张三,或是把阿弥陀佛认做王五怎么办呀?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请你们放心好了,不会出现这种笑话。为什么呢?到了那里的人,神通具足,心想事成,你想见张三,张三就出现在你面前,李四不会跑到你这里来的,更不会认错人的。

   到了西方净土的人,相貌庄严,而且还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我们赞叹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等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身金色,这不可思议!大家的相貌、个子的高矮、体形的肥瘦、皮肤的颜色,都跟阿弥陀佛通通一样。生到那里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是怎样的相好,生到那里的人跟佛相同。都不是凭空说的,《无量寿经》中都有记载。希望大家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学,功德圆满之后,临命终时,亲眼见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你去,那时你才会说:啊!原来西方极乐世界果然这样美妙!

   2.生活净化:到西方极乐世界中,生活在那里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吃穿不愁…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