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濟去幫助人家。或者傳授給他一種謀生手段,使他學會謀生的方法,這也是一種布施。這種布施比起你直接給他一二百元錢的好處、作用要大得多。還有一種人,雖然他們經濟很富有,但思想卻很貧窮。金錢上他們是富翁,但精神上他們卻是乞丐。這種人什麼也不缺,他們富得除了鈔票以外,剩下的還是鈔票。但是,他們往往生活得並不一定幸福。有些人從表面上看,他們活得很神氣、很氣派,而他們的內心卻是十分空虛和苦惱。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羨慕那些有錢的人。有錢的人,只能從別人羨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點點人生的樂趣和滿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錢人要爲錢所累;有地位權勢的人,要爲權勢所累。我們學佛的人,要用佛法去開導他們,啓發他們生命內在的智慧,使他們活得愉快充實。
一個人活在世間,財富僅僅是生存的一種需要,並不是人生尋找追求的目標。其實,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金錢。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懷、良好的待人處世方法等,這些都是財富。
學佛行菩薩道,要慈悲一切衆生,于貧窮者,令得伏藏,用菩薩的心腸和行爲爲衆生帶來利益和好處,隨時爲衆生服務,使他們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隨時要想道:衆生我能爲你做些什麼?這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的意義所在。
衆生歡喜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是什麼緣故呢?普賢先問一句道:對佛陀隨順,當然是應該的,但是爲什麼對衆生,要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根據他們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要,去隨順供養他們呢?大家要曉得,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如果能夠尊重承事衆生,就是尊重承事諸佛;如果能夠使得衆生生歡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諸佛生歡喜心。因爲佛陀把衆生看成和自己一體,把衆生看成是自己的獨生子一樣。佛陀對衆生是多麼的慈悲!
佛經中記載的"舉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說法的時候始終保持微笑。什麼是舉身微笑?舉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僅在臉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時候,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在笑。因爲只有渾身放松、心態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種布施,能夠讓人歡喜。你對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對你笑一笑,肯定不會錯的。反過來,你跟人家板著臉,再好的人也如隔千裏。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別人,別人也瞧不起你。我們說話做事都要讓衆生歡喜,才會使一切諸佛歡喜。
我們學習了《普賢行願品》的這個法門,要把尊重叁寶的觀念,推廣普及到我們人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對待衆生,你就是佛菩薩!反過來講,你只懂得尊重如來,只知道給寺廟上供,給菩薩叩頭,但社會上人際關系搞得不好,大家對你意見很大。然後人家說,你這個學佛的人跟我們不學佛的人沒有區別,這樣,你對如來有沒有貢獻
對叁寶有貢獻嗎?一點貢獻也沒有。不僅沒有貢獻,而且在作踐、糟踏叁寶。使別人斷絕對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過。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庭、工作、社會中,處處要以佛、菩薩的道德行爲,來嚴格要求我們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樣,爲人處世,處處都體現出我們在學佛上的修養,讓大家感受到佛法的偉大和慈悲!
我過去不太注重對《普賢行願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剛經》、《心經》,重視佛法哲理內涵上的體悟。然後用佛法的智慧去觀察人生、觀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貫穿到現實生活修行中去。這次要講《普賢行願品》,才進行了學習,每讀一次,都爲菩薩的同體大悲精神所感動。以後,我要經常讀誦它。我希望學佛的人把它作爲功課,時時用普賢的境界來觀照自己的行爲,那麼,每一個人都是菩薩了。
離開衆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的特點是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無私忘我。菩薩同體大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把衆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衆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衆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衆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衆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把衆生的困苦、生死、快樂跟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同體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體大悲比較難,同體小悲,每一個人都有。一般人對自己的子女、親朋好友、戀人、自己寵愛的動物産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對你的冤家仇敵,你最痛恨的人,還有那些十分討厭的衆生,像老鼠、蟑螂之類的動物時,你對待他們,是否能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寶寶一樣呢?甚至把他們的命運跟自己聯系在一起,把他們視爲同自己一體,對他們産生同體大悲的心,能做到嗎?這恐怕比較難。但是對于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是要學習普賢菩薩這種同體大悲的精神!
我曾經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兒子要做手術時,她說:老天爺啊!爲什麼要把這個痛苦、不幸的災難降臨在兒子的身上啊?如果兒子不用做手術,病就能夠好的話,那麼我甯願替兒子去受這份苦!如果他的病馬上就能夠好,我情願死去,也不感到後悔。這是什麼精神呢?這就是同體大悲的精神!但遺憾的是,這種同體大悲的心,只是對自己的獨生子女。如果學佛的人,大家都懷有這位母親對兒子那種同體大悲的心願,去對一個村莊的人,然後把這種同體大悲的心願,擴展到一縣、一省、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和宇宙,才談得上大悲。
我們不僅要對我們喜歡的人産生慈悲,而且要對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衆生産生慈悲。不僅對有情生命産生慈悲,而且對無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産生慈悲心。修學菩薩道,衆生爲什麼在修證中占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爲有了這樣深切廣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長和圓滿,才證得了佛陀的果位。我們要想成佛,就不能離開衆生,離開衆生就免談成佛!因爲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礎之上,離開了衆生就等于離開了佛。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曠野,是空曠荒野,沒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塊。大樹王,是指那種特別大的樹,是各類樹裏邊最大的樹,所以稱爲王。繁茂,泥土的樹根紮得很深,枝、葉、華、果長得茂旺,根深葉茂的意思。這是用譬喻的方法來說的。在空曠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樹林,其中有一棵樹特別大,遇上幹旱天時,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這棵樹會枯萎,樹葉紛紛飄落,到最後剩下樹幹,這棵樹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葉、花、果,就會生長得特別茂盛。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衆生就像樹根,諸佛菩薩就像花果。沒有樹根,樹就會死去,哪來的花與果呢?如果花果離開了樹根,就不可能長出花果來。所以佛與衆生的命運是緊緊相連的,佛不能離開衆生。要成佛,必須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衆生,普度衆生,使衆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爲衆生做利益他們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段話含有總結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礎上,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衆生,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成佛,功德圓滿!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段經文對成佛下了個結論,菩提屬于衆生,菩薩不能離開衆生。就像蓮花不能離開汙泥,離開汙泥就不能長出蓮花,清水裏是長不出蓮花的。同樣道理,離開衆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屬于衆生,如果沒有衆生的話,一切菩薩都不能成就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普賢菩薩講到這裏,向法會的聽衆,叫一聲道:善男子啊!你們聽了上邊所講的種種學佛的意義,應該明白透徹行菩薩的意義了,應該照我上面所講的種種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對待一切衆生,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沒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夠常常隨順衆生,使大悲心漸漸增長至圓滿完善。能夠用大悲心去隨順衆生,就是供養諸佛,因爲隨順衆生,就是對諸佛最好的隨順。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樂有情,就是對如來最好的供養。"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對衆生的隨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遠、永遠,天長地久有盡時,隨順衆生無絕期。
第十二章 普皆回向願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什麼是回向
我們每天講完經都要帶領大家回向。什麼叫回向呢?回向,對于學佛的人來講,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轉來歸向某一種目標,就叫做回向。回向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喜歡往生西方:"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吾身,不退菩薩爲伴侶。"這是往生…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