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什么也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他们往往生活得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我们学佛的人,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要想道: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的慈悲!

   佛经中记载的"举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笑,肯定不会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然后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的人没有区别,这样,你对如来有没有贡献

  对三宝有贡献吗?一点贡献也没有。不仅没有贡献,而且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社会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严格要求我们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样,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进行了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希望学佛的人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无私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能做到吗?这恐怕比较难。但是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是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用做手术,病就能够好的话,那么我宁愿替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同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到一县、一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们不仅要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产生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长和圆满,才证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等于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枝、叶、华、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是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遇上干旱天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剩下树干,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哪来的花与果呢?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有尽时,随顺众生无绝期。

  第十二章 普皆回向愿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什么是回向

   我们每天讲完经都要带领大家回向。什么叫回向呢?回向,对于学佛的人来讲,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转来归向某一种目标,就叫做回向。回向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喜欢往生西方:"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吾身,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往生…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