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對外國人講外國語。對老鼠、蟑螂、蒼蠅、蚊子......也具備鳥語獸言,能夠依照各類衆生不同的音聲,爲他們說法,使大家都能聽得懂,明白佛法的道理,讓衆生能修學佛法,了脫生死。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頌主要告訴我們,修行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門,主要表現在發心、修行兩個方面。發心,是發菩提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大誓願。如四種宏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菩提心。四宏誓願的精神,與普賢行願的第九大願--恒順衆生關系非常密切!四宏誓願說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衆生,後成佛"。實際上跟《普賢行願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發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還是爲了度化衆生。

   修行的主要內容是六波羅蜜,也就是六度。六度法門,能使我們擺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賢菩薩將修行的主要內容和盤托出,就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普賢行願品》要求我們修清淨波羅蜜。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呢?所謂的清淨,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著相,沒有私心雜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著相,有雜念、有妄想就是不清淨了。

   社會上有的人修布施,帶著名利色彩,出了點錢,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們布施的目的,是讓社會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過做好事,顯示自己的富有。還有的人,平時不擇手段,賺了許多昧良心的錢,做了許多虧心的事。他的布施,是爲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薩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惡報。還有一種人,看見街上要飯的人,在布施人家的時候,心裏根本沒有一點同情心,對人家不屑一顧,以一種輕視、傲慢的態度,把錢往人臉上一扔,揚長而去,以炫耀自己的高貴和富有。這樣的布施就是不清淨。帶著私心雜念去布施,盡管你出的錢要比別人多,但你的功德只有一點點。

   在修布施上,有一種人很值得稱揚。有位李居士,一天,她上街買菜,在十字路口上,見到一個殘疾人,失去雙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想到這人的處境,不知他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對這生不如死的悲慘命運,非常同情、難過。她走過去,彎下腰,恭敬地對她說:我這裏有一百塊錢,你先拿去看病,不過你要答應我一個要求。你必須當著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彌陀佛,還有你必須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如果你保證做得到,我就把錢拿給你。這人高興地說,請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這個錢,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我聽奶奶說過,念佛的人死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這個好心人,叫我念佛,我以後一定聽你的。你總該相信我了嗎?後來李居士了解到,這人是在撿破爛時,被火車壓斷雙腿和左臂的。當這人拿到錢高興的時候,李居士乘機給他講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運的方法。

   真正清淨的布施,要叁輪體空。就是說我們在教化衆生的時候,心裏並沒有某一個衆生是我度的。也就是說雖然自己做了許多好事,幫助過無數衆生,但心裏面沒有感到有一個衆生是自己度的對象。自己沒有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對衆生有任何功勞。做過好事跟沒做一樣,不住相,不著相。就像《金剛經》裏面說的:"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不住相布施,不執著功德,不去分別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別布施的對象,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幫助別人時,不是爲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後,不把好事放在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像虛空那麼大!因此,《普賢行願品》在這裏要我們"勤修清淨波羅蜜"。修清淨的六度波羅蜜,就是不要住相,不執著功德,不起分別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廟,看見電風扇的葉片上,全部寫的是出錢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幾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我真擔心,電風扇一轉,他們的頭就會暈。所以,在修布施時,假如能夠做到不著相,幹了好事跟沒幹一樣,那你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點點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學佛法,最高的發心是發菩提心。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的大願!我希望大家都發這樣的大願,並按自己的發心去做,努力朝這個目標前進,學佛才會有出息。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說不管自己將來投生在哪一道中,永遠也不會忘記追求佛道、普度衆生的這一願望。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果一個人忘記了菩提心,離開衆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屬于魔的事業。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時間忘掉菩提心。願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逐漸地滅除障礙,滅除汙染我們清淨心的汙垢,同時逐漸成就一切殊勝的德行。  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蓮花雖然長在汙泥裏,卻不被汙泥所汙染;像太陽、月亮那樣,雖然挂在天空,但它們並非停止在空中。太陽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運轉,向大地散發出光明和熱能,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修行應該像蓮花、日月那樣。雖然自己身在紅塵世俗,但要潔身自愛,做到人在紅塵,心離紅塵,不被紅塵世俗中不良環境所汙染,擺脫人世間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的幹擾和誘惑,保持自己清淨的人格,像蓮花那樣出汙泥而不染。

   有些在家居士,責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環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想完善人格,爲了尋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而出家,佛門爲你廣開,歡迎你進來!反之,如果出家,是爲了回避現實,逃避喧嚷遠離塵俗,想找一個清靜的環境落腳,想在清靜的地方去修行,我勸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頭。我實話告訴你,你進去用不了多久,就會自動出來。爲什麼呢?因爲寺院也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非淨土。有的人以爲寺廟無比清淨,那裏沒有煩惱,到佛門中去尋找一片淨土,好像寺廟中一切都無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覺得未必。爲什麼呢?出家人,也是人,他們畢竟沒有脫離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裏邊。他們也是血肉之軀,跟常人一樣,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級動物。

   再說出家人中,素質高低不同,佛法上的修養、表現出來的氣質也不相同,並非僧人個個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圓滿。其實僧團中,僧人的佛學修養參差不齊,就像在同一塊地裏,有的莊稼長得高一點,好一點,有的長得矮一點,這種現象很正常。出家人通過修學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學習的時間相對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爲經常受到佛法的洗禮,他們的道德、修養確實要比一般人強一些,人格上的汙點相對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煩惱,只不過,煩惱、憂慮的事比在家人相對要少一些。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沒有恩怨、是非、矛盾、煩惱、痛苦和憂慮。學佛的人,關鍵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去觀照生活,改變心境。煩惱的根源來自于內心,而不是外界條件和環境,心隨境轉是煩惱,放下煩惱是菩提!如果你帶著煩惱的心態去尋找擺脫煩惱的方法和環境,那煩惱上又會重疊煩惱。如果你不去執著煩惱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觀照煩惱,當下就是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心淨則佛土淨。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禅師碰見一個老太太,見她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一籌莫展的樣子,就上前去問:老人家,您在愁什麼呀?老太太告訴他,我在愁今天是晴,還是陰

  禅師說,晴如何?陰又如何?她說,因爲我有兩個閨女,老大嫁給做雨傘的,老二嫁給燒磚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傘就賣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傘雖然能夠賣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曬不幹。請問禅師,有什麼辦法能解開我的苦惱嗎?禅師告訴她,現在我教你一個辦法:你把心情調換一下,想到天晴時,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曬幹;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傘有人買。這樣不就開心了吧!的確,同是一件事,由于觀念不同,心境不同,給人帶來的苦樂也截然不一樣。

   古代聖賢莊子,是怎樣看待、處理煩惱和痛苦的事?說起莊子,知道的人很多。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地人,具體生死年代不詳,是著名的思想家。莊周的著作只有《莊子》一書,其思想淵源于老子學說,因此後世稱爲"老莊學派"。《莊子》一書流傳很廣,在思想界、文學界影響很大。《莊子·至樂篇》裏有一則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莊子卻正坐在地上,敲打著瓦盆在唱歌。  

   惠子說:"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爲你生兒育女一直到老,現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要敲著盆子唱歌,這豈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說:"非也,在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沒有感傷?然而推究起來,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原本沒有氣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無爲之道變化而有了氣,氣變化而成形,形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爲死,這種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運行一樣。人家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啼啼哭哭,我以爲這是不能通達生命的道理,我所以不再哭泣。"

   通過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煩惱、悲傷之事,通過思想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