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功德、請佛住世的七種願行,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到底爲了什麼呢?
社會上有的人賺了不少錢,這些錢幹什麼用呢?要派得上用場,這很重要。有人把錢拿去吃喝嫖賭,貪圖享樂,甚至拿去幹壞事,這些錢就白白地浪費掉了。同樣,我們修學佛法,積累了許多功德,這些功德應該把他全部布施給法界衆生!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衆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給每一個衆生,同時回向佛道,成佛後繼續度衆生!《普賢行願品》雖然有十種行願,說透機關,道破天機,其實最根本、最主要的內容,也就是普賢行願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八個字是十大行願的核心和靈魂所在!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是兩碼事,同時又是一碼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成佛不能離開衆生,諸佛、菩薩與衆生本來就是一體,沒有衆生就沒有佛、菩薩。佛、菩薩就像樹上的花、果一樣,而衆生就像樹的根和水,樹離開根和水,樹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第十五章 廣頌第八、九願
學佛是爲了成佛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這裏有兩個頌的內容。主要是對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內容的總結和歸納。"常隨佛學"就是像佛那樣,跟佛學習,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學習的榜樣。不僅學本師,而且還要向現在、過去、未來的佛學習。學佛的具體方法,按《普賢行願品》的十大行願去修學。
佛陀爲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因爲他"一切意樂皆圓滿",佛陀的舉心動念,都與真理、智慧、道德相應。反過來講,凡夫內心所想的念頭,總是充滿著妄想、困惑、煩惱,甚至還有各種損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樂是有缺陷的,是不圓滿的。
我們爲什麼要向佛學習呢?因爲佛值得我們學習;因爲佛是人類中的人獅子、人上人;也因爲佛是人類中的最尊勝者;還因爲佛的福德與智慧像十五的月亮,達到圓滿了!不但佛是如此,大菩薩等也是如此。但在福德與智慧圓滿的智者中,佛是最尊最勝的,所以佛的十種名號中,有一種叫兩足尊。
佛陀不僅福德、智慧圓滿,而且慈悲心圓滿無量。佛不但自己斷除了煩惱,了脫生死,得到解脫,而且還能以無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運用智慧,來救度衆生,使衆生也能得到解脫。佛救苦救難的大慈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衆生,一切苦難。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廣大,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因此,我們要常隨佛學,佛陀是人天學習的榜樣!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我願意普遍跟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佛學習,就能夠很快地成就大菩提,就能成佛。成佛後以種種方便,去弘揚佛法、救度衆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這兩頌總結恒順衆生的內容。"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一切刹,指一切國土。佛教認爲在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在無量無邊的世界裏,又有無量無邊的佛國。在這些佛的國土裏,每一個佛土都非常廣大、清淨、莊嚴。妙莊嚴的妙字,就帶有奇異巧妙的意思。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有的人說,阿彌陀佛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向往那個地方。那麼,去的人多了以後,會不會擁擠啊?等我往生那天,還擠得下嗎?好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生怕容納不下自己。其實,你不用擔心,這不成問題。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裏去,也能容納得下。在許多很大的菩提樹王下面,有許多的佛,在那裏用功修道,諸佛的四周,有許多菩薩圍繞在他的身邊。佛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一佛出世,千佛歡喜"。一尊佛出世,有千萬菩薩跟隨著他、協助他一起弘法、教化衆生。每一位佛,一般都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
成佛以後是不是沒事幹了,坐在那裏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成佛以後,要去救度十方世界,像微塵、恒河裏的沙那麼多的衆生,把他們從困惑、茫然、痛苦、煩勞、憂患的深淵裏解救出來。惟願他們能夠離開煩惱和憂患,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和正法的受用,讓他們沒有煩惱,離開種種憂愁患難,常常得到快樂,滅除種種煩惱,安住在沒有一點煩惱的境界裏邊。
學佛的最大利益是什麼呢?就是開發智慧,斷除煩惱,清淨自在,這是最主要的。有的人學了佛,就說,哎呀!我見到佛了!看到菩薩了!如果你的煩惱未斷,你見到佛,佛還是佛,你還是你,菩薩還是菩薩。煩惱時你還是煩惱不堪!見到菩薩又有什麼用呢?有的人說,哎呀!我會顯神通啦!我不用望遠鏡,就會看到很遠的地方。那也沒有用,煩惱時,你看得越遠,你的煩惱越多,不看還好些,一看氣就來。這個神通有什麼好處?煩惱一來,嗔心比別人利害!因爲有了神通,嗔恨一來,破壞性就大,造的罪業自然更深!以後下地獄的機會比別人多,比別人早下地獄!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並不值得驕傲,沒有什麼值得去炫耀的。
學佛的人,真正值得驕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實,智慧成就了的人,沒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驕傲,去炫耀!學佛的主要意義是培養自己一種平穩良好的心態。讓自己的心,經常處于一種清淨的狀態,不要讓外界的事物牽著自己的鼻子轉;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現實、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既隨緣又進取,人在紅塵,心離紅塵,遠離世俗,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菩薩的願望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學佛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就是成佛!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從發心到成佛,不是一朝一夕,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時期。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讓人最擔心的是什麼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這一生學佛,做了許多的好事,種了很大的福報,來生也許會投生到國王家裏去。生活在榮華富貴中,叫你學佛你可能不學了;要你出家,更是免談。爲什麼呢?富貴修行難!等你把所修的福報享完之後,也許你就要墮落到叁惡道裏去了。
普賢菩薩慈悲,怕我們將來迷失掉修學佛法的這份善根,在這裏提醒我們:"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就是說,在我現在的學佛修行中,要發願:願我未來在生死的流轉中,不要忘記我的初發心,不要迷失自己學佛修行的這份善根!願我來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淨的戒律,不要破戒。願我將來能夠在佛法清淨的環境中修行,使自己清淨的心,不會被世俗不良的汙垢所汙染,不使自己染上不良的習性,永遠守住戒律,不要犯戒。
修學佛法,根機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過,爲什麼有的人,對寺院那種清淨的生活,感到向往;一聽到佛法就非常歡喜,深信不疑,對佛法很感興趣,甚至産生相見恨晚的情感;每當見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産生一種好感和敬意。特別是不管走進任何一座寺院,就對佛産生一種依戀、感恩之情。馬上肅然起敬,在禮拜的一瞬間,自己就像一個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問自己哭什麼?我並不傷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自己失掉的本性忽然找到了,感到無比的歡喜。但心裏並沒有歡喜的成分,是悲喜交集撞擊心靈深處的火花,表示出來的一種無意識的直覺感受。這就是宿世善根的關系。
社會上有不少人,他沒有善根,或者說善根還不成熟,你怎麼跟他講佛法的道理,他一點興趣也沒有。你費盡口舌地講,他一點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接受,拉倒也罷,卻說:佛法拿來有什麼用?佛法不能變成一分回鍋肉,不能給我變一臺電視機。言下之意是說佛法不能當飯吃。說法時碰到這種人,要把他教化過來,難度很大。我們學習普賢行願之後,使我們懂得了修學佛法發願的重要性。我們要在佛前發願:願我生生世世都永遠學佛修行,永遠也不要迷失這份慧根!
同時,我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出家修行、持淨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謂"無垢無破無穿漏"。垢,是染汙,持戒是保持清淨的人格,不被不良行爲所染汙。這是犯輕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屬于重罪,像殺人。破戒後,就失去做佛教徒的資格了。如果說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輕戒,像踩死一只螞蟻,打死一只蚊子,這種輕戒,就像我們的衣服染上了汙點,把它洗幹淨就沒事了。清洗罪業的方式,是通過忏悔,忏悔時要虔誠,自我譴責、埋怨、責備。通過這樣的忏悔,人格上的汙垢就清洗幹淨了。無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嚴密,不違犯每一條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無損。衣服上什麼都不減少,沒有汙垢,沒有破洞,扣子沒掉一顆,這就是無垢無破無穿漏。反過來說,如果一件衣服染上一點墨水,或者油垢,或是掉了一顆扣子,哪怕脫了幾針線,就不能稱無垢無破無穿漏了。
"天龍夜叉鸠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修學佛法,不僅爲自己、爲個人解脫,而是面對一切衆生,像天、龍、夜叉、鸠盤荼,乃至人非人等各類不同的衆生。在修行時,要用佛法去救度他們,希望具備各種音聲語言的能力,對北京人講北京話,對上海人講上海話,對廣東人講廣東話,…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