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那是非常困難的。有很多學佛的人,往往喜歡追求特異功能,追求什麼奇特玄妙的東西。這種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時間,電視天天在播放:奧姆真理教幹了多少壞事,殺人、綁架、放毒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還有,像美國一個叫盧勝彥的人,他也稱自己是什麼活佛。再如我們國內,有許多氣功門派,這個稱自己是佛,那個稱自己是菩薩。學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會誤入岐途,走入深淵。所以,學習佛法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如果在學佛的知見上,沒有善知識的正確引導,邪正不分,邪見人給你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你還搞不清楚的話,那就慘了!

  善知識的重要

   佛經裏講,有一次,阿難問佛陀:"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錯了!不是一半。善知識在修學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用。"善財童子爲了修學佛法,參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我們這裏是在趙州祖師的道場,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就體現出善知識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能夠請善知識住世,弘揚佛陀的正法,把世間上的衆生,帶上光明、正確的修學佛法道路;如果我們能夠成就這方面的因緣,我們的功德簡直無量無邊,像虛空那樣大,比你出幾塊錢的功德要大幾萬億倍!

   修學佛法的第一步,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聽聞正法,樹立正知正見。然後我們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話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我們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學習、去修行,才能斷煩惱,證真實,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識,你去親近他,那就要誤入岐途,走向毀滅的深淵!

   "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就是勸請諸佛、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善知識不要離開我們,不要入涅槃,請他們常住在世界上,爲一切衆生轉*輪,讓所有的衆生都能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經文的意思跟前面還是一樣的,不再重複了。

  第十章 常隨佛學願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學佛與佛學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學佛與佛學是什麼樣的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學佛的人裏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聞思。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視聞思,不太注重經教的學習;偏重聞思的人,雖然注重經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會出現迷信現象,是非不分,淪于盲修瞎練。佛法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學佛要信仰,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信仰的基礎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們學佛是爲了解脫煩惱,證得涅槃,得大自在,靠的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中講:"有信無智長愚蠢。"這句話告訴我們,光有信仰而沒有智慧,就會增長愚癡。真正學佛的人還是要從聞思經教入手,聽聞正法。依經教引發如理思維,樹立正知正見,然後依法修行。

   有的人說,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麼多佛理幹什麼?其實,要念好一句"阿彌陀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見有許多人,念佛念了幾十年,煩惱執著一點都沒有減少,終日妄想紛飛,念到後來越念越沒信心,一旦遇上氣功師,叁言兩語就能把他帶跑了。這與缺乏經教的聞思,沒有正知正見,盲目念佛很有關系。目前,中國大陸盛行淨空法師的錄音帶,修淨土宗、念佛的人,可以多聽淨空法師講的磁帶,這樣才能更好地念佛。

   有的人學佛偏重于學術上的研究。這種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也是不可以稱爲學佛的,他們把佛學當作世間衆多學問中的一種,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做所謂"客觀"的研究,他們以爲研究佛學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會失去"客觀"。因此,他們在研究佛學上,始終與做人分開。結果,有很多的學者研究佛學幾十年,雖然在佛學研究上,發表過許多"高見",但佛法還是佛法,自我還是自我。煩惱、痛苦及缺陷的人格,一點都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過來,研究過去,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謂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種"我見"罷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學佛,喜歡追求神秘玄妙的東西。希望出現特異功能什麼的,他們學佛後喜歡一些離奇古怪的東西。有些人過分追求神奇的體驗,這種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實,神通只是學佛修行的副産品,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是學會做人的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是聞思修的過程。

  向佛菩薩學習

   我們現在學佛法,比釋迦牟尼修學時方便多了。因爲佛陀把自己證悟成佛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和盤托出。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能否照他所說的話去實踐、去修持、去證悟。《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學佛。學佛,就是以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們的行爲作爲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怎麼做,我們也照樣去做。

   譬如我們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以觀音菩薩作爲我們修學上的典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許多人都念過,《普門品》的內容,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大圓滿的宏偉願力和悲心!可是當你念《普門品》的時候,你想的是什麼呢?你想的是:觀音菩薩,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業順利,找一個理想的職業、伴侶,發財......是不是這樣呢?大家在求觀音菩薩保佑的同時,是否想過自己應該向觀音菩薩學習呢?是否想過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邊的話去做,去學習觀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就得從菩薩做起,以觀音菩薩的行爲來要求自己,你才有可能成爲菩薩、成爲佛。

   有的人喜歡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曾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你在念地藏王的聖號時,想的是什麼?是擔心有一天下地獄了,能得到菩薩的關照;還是想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爲衆生下地獄,代衆生受苦,讓衆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呢?你想過爲衆生去死、去受苦,給衆生帶來幸福和歡樂嗎?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見自己喜愛的人快要死的時候,心裏痛如刀絞,恨不能爲對方去下地獄。這樣的慈悲,在熱戀的情人中或許是有的。但這不是菩薩精神,因爲一旦換了環境,這種慈悲就沒有了。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可是當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向阿彌陀佛學習,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爲衆生建立一方淨土,讓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淨土裏面去,讓衆生在你的淨土裏邊得到幸福和安樂呢?也許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但是作爲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要有這種胸襟、願力和氣魄,那我們才能向佛學習。學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證佛所證!這才是常隨佛學的意義所在。

   如果學佛僅僅停留在求佛、菩薩加被,求佛、菩薩保佑的層面上,一天到晚總想得到佛菩薩幫助,這樣學佛是不會有出息的,你永遠都是可憐的被保佑的對象。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以佛、菩薩、古代聖賢、高僧大德及諸善知識爲學習的榜樣!像近代的幾位高僧大德: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都是我們學佛的楷模。我們要學虛雲和尚的苦修;學弘一大師的嚴持律儀;學印光大師的精進念佛。

  釋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堪忍"兩個字,就是忍受苦惱的意思。娑婆世界,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毗盧遮那,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幾種說法,大家習慣用的是"遍一切處"四個字,即佛光遍照一切地方之意。毗盧遮那如來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爲什麼稱作娑婆世界呢?許多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但它的真正含義,也許大家不是很清楚。《彌陀經》裏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生活在這種世界上的衆生,有很多痛苦和煩惱,原因是這個世界本身太汙濁了!這是稱爲五濁惡世的原因。五濁惡世的內容如下:

   一、劫濁:劫,是時間單位,人類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即世界有形成時期、安住時期、毀壞時期、消失時期。就安住時期而言,有種種自然災難,像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洪水、冰雹、泥石流等。這些災難隨時都危及到人類生命的安全,給人們的生存帶來痛苦和不安。

   二、見濁: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自以爲是,結果造成了思想的混亂。佛教中說有五種惡見:即身見,執五蘊身爲我;邊見,執我爲常一不變,或人死如燈滅;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