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這段經文把修學《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向我們做了一個總結。"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有機會聽到了普賢的十大行願,很幸運!但聽到之後,還要相信它,接受它。假如不相信,那就沒救了。相信接受以後,按照普賢菩薩的行願去受持讀誦,同時還要"廣爲人說",廣泛地宣傳弘揚普賢行願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如果這樣做了,功德到底有多大呢?只有佛能夠知道,除了佛,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聽了上面所說這十大行願的功德,不要産生懷疑,千萬不要有一點疑惑的想法,以爲不會有這樣大的功德,應當相信這是真實不虛假的,沒有錯的。相信了之後,就要真實地領受十大行願。並且能夠去讀,在讀的基礎上,能誦、能背下來,能記住,然後書寫,到各個地方去,爲許多許多的人宣傳、演說。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法會聽聞而且相信十大行願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夠相信接受,然後再依十大行願去行持,並逐漸達到圓滿,這個人所獲得功德,有無量無邊的多。這種人能把衆生從煩惱的苦海裏邊,一個一個地解脫出來,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 略說前七願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講到這裏,普賢菩薩對前面所說的內容,進一步用偈頌的方法,"重宣此義",再把前面的內容,向大家作補充說明。普賢菩薩在沒有說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觀察法會裏十方世界的各類衆生,然後根據衆生的根機對機說法。普賢菩薩對前面所說的內容,用偈頌的方式再重新總結和歸納,這不是簡單的重複,它還包含著許多新意,是長行中沒有講到的。下面介紹偈頌的內容。
在講偈頌之前,把普賢行願的十大願王向大家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一、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叁、廣修供養;四、忏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衆生;十、普皆回向。在這十大願王裏邊,有兩個願是核心。這兩個願,就是八、九二願。兩個願中,"恒順衆生"願又是核心的核心!從第一願禮敬諸佛開始,到最後普皆回向第十願,整個內容是圍繞"常隨佛學"、"恒順衆生"這兩個大願服務的。
"常隨佛學"是上求,"恒順衆生"是下化。《普賢行願品》的思想精髓,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衆生,這是《普賢行願品》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個字--下化!下化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靈魂所在!我們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是爲了恒順衆生!學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以衆生爲核心。修學佛法主要還是爲了救度衆生。
在下面偈頌的內容裏,從偈頌第一願"禮敬諸佛"到第七願"請佛住世",僅僅是把前面的內容作了一些歸納和說明。從它的意思上來看,基本跟長行部分相類似,甚至更簡單些。但在"請佛住世"以後,從"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也就是從偈頌的第八願開始,用大量的偈頌來說明"常隨佛學"和"恒順衆生"這兩個部分的內容。
我開始也搞不清楚,後面大量的偈頌,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解,像谛閑法師的注解、演培法師的注解。他們都把這些偈頌的內容,又分爲十個願。我對他們的注解,總覺得不太恰當,然後自己琢磨琢磨,發現後邊偈頌的內容,其實主要還是總結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常隨佛學",還有一個就是"恒順衆生"。說穿了,這兩個願--就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賢十大行願中,"恒順衆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普賢行願品》必須要圍繞著這個核心去學,才不會出偏差。
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這兩個偈頌,主要是對禮敬諸佛的內容總結和歸納。"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人獅子,指佛陀。獅子是獸中之王,那麼佛是人中之王。當然,這是從道德上來說的,因爲佛陀的人格是最圓滿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爲衆生的精神領袖,因而尊稱爲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余"。面對十方叁世諸佛,我要用我清淨的叁業去禮拜。當我們拜佛時,口念著十方叁世諸佛的名號,心中觀想這些佛,我這一拜,拜的是叁世一切諸佛。清淨叁業,就是在拜佛的時候,心要專一,不能有妄想雜念。拜佛時,心裏只想著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怎麼拜呢?要借助普賢菩薩行願的威力和思想境界來拜。拜的時候觀想:十方世界叁世諸佛面前都有一個我,我的面前有十方叁世無數的佛,在接受我的禮拜。"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這就是說,每一個我,同時可以變化成千百億個我,化現出無量無邊的化身來,並且用所現出的化身去禮拜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讓一尊佛漏掉我對他的禮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禮拜到。禮敬諸佛的意義主要是製伏我慢,同時對佛陀産生懷念之情,依教奉行,不要忘記佛陀的大恩大德。
稱贊如來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總結稱贊如來的內容。"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天氣晴朗的時候,太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我們會看到空中有無數的微塵在不停地運動。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許多的微塵,每一個微塵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圍,還有微塵那麼多的菩薩圍繞著。因爲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都不會是單獨的。"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無盡法界,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諸佛。
有的人會認爲,佛陀已經入滅了。其實佛陀並沒有入滅,佛陀離我們並不遙遠。南朝善慧大師有這樣一首詩: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翕,浙江東陽郡義烏縣雙林人,隱居本地松山雙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請他講《金剛經》。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著佛睡眠,每天早晨與佛同時起床。站著坐著與佛常相隨,說話沈默與佛相一致。佛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如同身體連著影子一樣。想知道佛的去處嗎?這說話的聲音就是佛。這首詩的道理告訴我們自性是佛,修道者當從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尋求反而一無所獲。所以,我們跟佛是融爲一體的,一秒鍾也沒有離開過佛,佛跟衆生是一張紙也不相隔的。只要功夫修到家了,佛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顯現。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我們面對這麼多的佛,要用不同的語言和聲音去稱贊諸佛。在長行裏已經打過這樣一個比喻:我們現在贊歎如來,要超過辯才天女的五百個舌頭,要超過她用五百音聲去稱贊如來。就像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一樣,雖然只有一個人在一處地方說話,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時都能聽到播音員的聲音。我們在贊歎佛的時候,要借助這種方法去觀想。用最美好、最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這種稱贊並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直要接連不斷地贊歎到所有未來的一切時劫。未來的時劫是永遠沒有窮盡的,那麼稱贊也就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贊佛的意義在哪裏呢?因爲如來的功德極深極大,無法用數目來計算,所以用"甚深海"來比喻佛的功德勝過大海。因爲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不贊歎佛的功德,我們會去向佛陀學習嗎?稱歎如來的意義主要是爲了更好地向佛學習。
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叁頌總結廣修供養的內容。如何供佛呢?"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是最好的意思。用最好的東西拿去供佛,是相對而言的。就是根據家裏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狀況,你認爲這種東西,在你生活範圍以內是最好的就行了。譬如你昨天吃稀飯,沒有條件吃饅頭,如果今天吃饅頭,那饅頭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東西。所以再貧窮的人,也有最好的東西去供佛的。妙華鬘,用最美麗的花,最鮮豔的花,最好的花,把它穿成串,用花環(花鬘)去供養佛。伎樂,指吹的、彈的、敲的、拉的各種樂器,如笛子、古琴、揚琴、二胡等。塗香,現在社會上很多女士們,很講究化裝。把你從街上買回來的塗香,像洗面奶、粉底霜、香水、口紅之類的美容化妝品,先拿到佛的面前供養後再用。佛怎麼會打口紅呢?問題不在佛能不能用,主要是表明你對佛的那份供心。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每天在佛面前燒香,不要燒得太多,燒一支就行了,心到了就行了。我到杭州一帶見那裏的人燒香,一燒就是一大把,那真叫"燒香"。他們把大把大把的香點燃,往香爐一扔,就像燒廢紙一樣,這…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