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这段经文把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向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有机会听到了普贤的十大行愿,很幸运!但听到之后,还要相信它,接受它。假如不相信,那就没救了。相信接受以后,按照普贤菩萨的行愿去受持读诵,同时还要"广为人说",广泛地宣传弘扬普贤行愿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如果这样做了,功德到底有多大呢?只有佛能够知道,除了佛,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听了上面所说这十大行愿的功德,不要产生怀疑,千万不要有一点疑惑的想法,以为不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应当相信这是真实不虚假的,没有错的。相信了之后,就要真实地领受十大行愿。并且能够去读,在读的基础上,能诵、能背下来,能记住,然后书写,到各个地方去,为许多许多的人宣传、演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法会听闻而且相信十大行愿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够相信接受,然后再依十大行愿去行持,并逐渐达到圆满,这个人所获得功德,有无量无边的多。这种人能把众生从烦恼的苦海里边,一个一个地解脱出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 略说前七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讲到这里,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进一步用偈颂的方法,"重宣此义",再把前面的内容,向大家作补充说明。普贤菩萨在没有说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观察法会里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然后根据众生的根机对机说法。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再重新总结和归纳,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它还包含着许多新意,是长行中没有讲到的。下面介绍偈颂的内容。

   在讲偈颂之前,把普贤行愿的十大愿王向大家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在这十大愿王里边,有两个愿是核心。这两个愿,就是八、九二愿。两个愿中,"恒顺众生"愿又是核心的核心!从第一愿礼敬诸佛开始,到最后普皆回向第十愿,整个内容是围绕"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个大愿服务的。

   "常随佛学"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普贤行愿品》的思想精髓,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众生,这是《普贤行愿品》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个字--下化!下化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灵魂所在!我们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恒顺众生!学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以众生为核心。修学佛法主要还是为了救度众生。

   在下面偈颂的内容里,从偈颂第一愿"礼敬诸佛"到第七愿"请佛住世",仅仅是把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些归纳和说明。从它的意思上来看,基本跟长行部分相类似,甚至更简单些。但在"请佛住世"以后,从"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也就是从偈颂的第八愿开始,用大量的偈颂来说明"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我开始也搞不清楚,后面大量的偈颂,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解,像谛闲法师的注解、演培法师的注解。他们都把这些偈颂的内容,又分为十个愿。我对他们的注解,总觉得不太恰当,然后自己琢磨琢磨,发现后边偈颂的内容,其实主要还是总结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常随佛学",还有一个就是"恒顺众生"。说穿了,这两个愿--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贤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必须要围绕着这个核心去学,才不会出偏差。

  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两个偈颂,主要是对礼敬诸佛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人狮子,指佛陀。狮子是兽中之王,那么佛是人中之王。当然,这是从道德上来说的,因为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为众生的精神领袖,因而尊称为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要用我清净的三业去礼拜。当我们拜佛时,口念着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心中观想这些佛,我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诸佛。清净三业,就是在拜佛的时候,心要专一,不能有妄想杂念。拜佛时,心里只想着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怎么拜呢?要借助普贤菩萨行愿的威力和思想境界来拜。拜的时候观想:十方世界三世诸佛面前都有一个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无数的佛,在接受我的礼拜。"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就是说,每一个我,同时可以变化成千百亿个我,化现出无量无边的化身来,并且用所现出的化身去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让一尊佛漏掉我对他的礼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礼拜到。礼敬诸佛的意义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时对佛陀产生怀念之情,依教奉行,不要忘记佛陀的大恩大德。

  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总结称赞如来的内容。"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我们会看到空中有无数的微尘在不停地运动。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许多的微尘,每一个微尘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围,还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围绕着。因为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都不会是单独的。"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无尽法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诸佛。

   有的人会认为,佛陀已经入灭了。其实佛陀并没有入灭,佛陀离我们并不遥远。南朝善慧大师有这样一首诗: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翕,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人,隐居本地松山双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请他讲《金刚经》。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着佛睡眠,每天早晨与佛同时起床。站着坐着与佛常相随,说话沉默与佛相一致。佛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如同身体连着影子一样。想知道佛的去处吗?这说话的声音就是佛。这首诗的道理告诉我们自性是佛,修道者当从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寻求反而一无所获。所以,我们跟佛是融为一体的,一秒钟也没有离开过佛,佛跟众生是一张纸也不相隔的。只要功夫修到家了,佛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显现。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佛,要用不同的语言和声音去称赞诸佛。在长行里已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我们现在赞叹如来,要超过辩才天女的五百个舌头,要超过她用五百音声去称赞如来。就像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一处地方说话,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时都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我们在赞叹佛的时候,要借助这种方法去观想。用最美好、最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这种称赞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直要接连不断地赞叹到所有未来的一切时劫。未来的时劫是永远没有穷尽的,那么称赞也就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赞佛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极深极大,无法用数目来计算,所以用"甚深海"来比喻佛的功德胜过大海。因为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赞叹佛的功德,我们会去向佛陀学习吗?称叹如来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佛学习。

  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三颂总结广修供养的内容。如何供佛呢?"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是最好的意思。用最好的东西拿去供佛,是相对而言的。就是根据家里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你认为这种东西,在你生活范围以内是最好的就行了。譬如你昨天吃稀饭,没有条件吃馒头,如果今天吃馒头,那馒头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再贫穷的人,也有最好的东西去供佛的。妙华鬘,用最美丽的花,最鲜艳的花,最好的花,把它穿成串,用花环(花鬘)去供养佛。伎乐,指吹的、弹的、敲的、拉的各种乐器,如笛子、古琴、扬琴、二胡等。涂香,现在社会上很多女士们,很讲究化装。把你从街上买回来的涂香,像洗面奶、粉底霜、香水、口红之类的美容化妆品,先拿到佛的面前供养后再用。佛怎么会打口红呢?问题不在佛能不能用,主要是表明你对佛的那份供心。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每天在佛面前烧香,不要烧得太多,烧一支就行了,心到了就行了。我到杭州一带见那里的人烧香,一烧就是一大把,那真叫"烧香"。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香点燃,往香炉一扔,就像烧废纸一样,这…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