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人;但在印度,把從事商業階層的人稱爲居士。
天,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龍一類的動物;叁是夜叉,能在空中飛行的神鬼,專吃人的;四是乾闼婆,帝釋中作樂的神;五是阿修羅,六道衆生中的第一道,他們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羅道中去了,他們常常同帝釋戰鬥,很厲害!六是迦樓羅,一種大得了不得的鳥,它的左右兩只翅膀張開,可伸到叁萬六千裏遠的地方,很凶狠的!七是緊那羅,也是帝釋裏的樂神,頭上生角;八摩睺羅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是什麼意思呢?人是世間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羅等。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開始了傳播佛法的事業。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懷,有時在大菩薩的法會裏說法。有時在聲聞、辟支佛的法會道場說法,乃至到轉輪聖王、小王、眷屬、國王、婆羅門、長者、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許多的法會道場裏去爲衆生說法。佛陀在種種的法會道場裏邊,對機說法,勸化他們,讓衆生早日得度。佛陀說話的聲音又婉轉又好聽,說法的聲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動一樣,隨著衆生不同的根機,爲他們演說種種妙法。佛陀自成道後,爲衆生開示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現涅槃,才算功德圓滿。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以上所說:佛陀從出家修學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場,說法度衆生,種種難行苦行,我也要樣樣跟隨佛學習。我們用普賢的十大願王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就是普賢菩薩;如果用佛陀的標准來要求自己,那我們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說,我無所謂,我隨便,那你就無所成就,隨波逐流,你願意到生死流轉裏邊去浪蕩,那就去吧!哪一天,你實在受不了了,再來學佛。佛教同樣歡迎。反正衆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也多得是,不著急。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這段話進一步告訴我們,我們不僅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爲學習的楷模和典範,同時我們還要以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包括上面所說的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善知識......爲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不但要跟隨他們修學,而且還要曉得佛本身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覺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就有無窮無盡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學,所以說"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學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于念念中,我皆隨學",我們常隨佛學,永遠也沒有停歇的時候。懶惰的人也許會說,學佛太難了,太漫長了,挺煩惱的,幹嗎要學佛呢?還是自己學自己吧。你要是自己學自己,你就永遠在六道輪回中流轉。所以,學佛是長時間的,沒有窮盡的時候。要有"念念相續,無有疲厭"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學,要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雄心壯志的精神在裏邊。
第十一章 恒順衆生願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色、有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衆生比佛重要
恒順衆生,是《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個大願的一切內容,都是爲恒順衆生打基礎。佛教的重點不是佛,也不是菩薩,而是衆生。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怎麼說呢?如果一個人,他永遠想當衆生,那麼佛、菩薩對于他來說,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爲他需要依賴佛菩薩,永遠都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幫助別人。一個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這種人永遠都是可憐的衆生。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話,那麼衆生對于他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因爲,成佛要建立在度衆生的基礎上,離開了衆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選擇衆生,衆生對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當衆生,就選擇佛、菩薩,佛菩薩對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間,你到底選擇哪一種呢?
恒順衆生的原則
恒順衆生,恒就是永恒、永遠不停止的意思。恒順衆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順從衆生,順從他們的意思。當然,順從衆生有一定的原則,主要是指順從衆生的善性,而不是順從其惡性。對衆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們才順從;不利的事就不能順從。譬如有人說,我要去殺一個人,對方力氣比我大,我一人殺不了他,我需要一個幫手才能殺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薩嘛,應該順從我。你要不要隨順他呢?不能隨順他。對!又如,有人想不開,要尋死上吊,需要一根繩子。他說:你是菩薩,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繩子給我。那你就不能順從他。所以,隨順衆生,還是要講原則,不能是非不辨,善惡不分。
隨順衆生,就是根據衆生的需求,無條件地給他們利益和快樂。記得臺灣佛光山上有四個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這四條,就是隨順衆生的具體體現。假如我們每一個人,心裏常常懷著這樣的念頭,隨時准備爲衆生服務,不帶任何的私心雜念,那這人就是菩薩了。一個人具有菩薩的心願和菩薩行爲,這個人便是菩薩!
通常我們到賓館裏去,那些服務小姐,就會熱情地走上前來問道:"請問先生、女士你們有什麼需要?你需要我爲你做些什麼?只管吩咐就是。"在賓館裏能聽到這樣的話,但爲什麼我們走到馬路上,就聽不到這樣的話呢?這是爲什麼?這個道理很簡單,她是爲了賺錢,對你熱情,對你好,因此,這就談不上行菩薩道,恒順衆生更免談。如果是乞丐在賓館門前多站一會兒,那服務小姐對他的態度會怎樣呢?我想她板著臉趕他走時的語言,一定是不耐煩、不入耳的。
《普賢行願品》裏所說的"衆生",不僅指人類,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衆生。對于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來說,我們要給衆生帶來安樂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將叁缺一,請你參加,雖然能給另外叁人帶來快樂,但這種快樂沒有意義!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發作時,非常痛苦,他需要你爲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爲他提供方便,對他來說當然非常開心,但是沒有利益!像這種隨順、慈悲就是瞎順從、假慈悲。所以,對衆生的隨順,建立在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安樂的前提下去慈悲他們;而不是無原則的亂慈悲、瞎恒順。
以衆生爲中心
恒順衆生,一般人難以做到。我們總是希望別人隨順我,自己卻不喜歡去隨順別人。因爲有情的特點總是以自我爲中心,強烈的我執遮住了我們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順從自己,根據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順從自己的願望,去做一些事情。這樣的一對夫婦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爲強烈的我執,只懂得讓對方尊敬自己,順從自己;而自己難以去理解對方、尊重對方、隨順對方。
一個自我意識較強、個人主義突出的人,他的群衆關系和家庭關系就不和睦。通過學佛,要我們去隨順別人,就覺得難受、別扭。這種難受和別扭就是菩薩行的開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是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學會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須向自己的煩惱、欲望、執著、個人主義等不良行爲唱對臺戲,那樣才能改變自我的生命。
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的第九大願"恒順衆生",就是要改變過去以"自我爲中心"的錯誤觀念,把"以自我爲中心"改變爲"以衆生爲中心",去爲衆生的利益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與普賢菩薩的精神相應。
平等饒益衆生
我們隨順衆生,到底順從哪一些衆生呢?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刹海所有的衆生,我們都要順從他們,給他們帶去安樂、利益。我們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師長、阿羅漢、佛、菩薩那樣,平等地對待他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妻子隨順丈夫,丈夫隨順妻子,兒子隨順父母,弟子隨順師父......這些都不太難做到,因爲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歡的人,要隨順他們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隨順兒女的現象十分突出,小寶寶要什麼買什麼,有求必應,父母在兒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