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的人;但在印度,把从事商业阶层的人称为居士。
天,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龙一类的动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飞行的神鬼,专吃人的;四是乾闼婆,帝释中作乐的神;五是阿修罗,六道众生中的第一道,他们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罗道中去了,他们常常同帝释战斗,很厉害!六是迦楼罗,一种大得了不得的鸟,它的左右两只翅膀张开,可伸到三万六千里远的地方,很凶狠的!七是紧那罗,也是帝释里的乐神,头上生角;八摩睺罗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是什么意思呢?人是世间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罗等。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就开始了传播佛法的事业。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怀,有时在大菩萨的法会里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的法会道场说法,乃至到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许多的法会道场里去为众生说法。佛陀在种种的法会道场里边,对机说法,劝化他们,让众生早日得度。佛陀说话的声音又婉转又好听,说法的声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动一样,随着众生不同的根机,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佛陀自成道后,为众生开示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现涅槃,才算功德圆满。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以上所说:佛陀从出家修学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场,说法度众生,种种难行苦行,我也要样样跟随佛学习。我们用普贤的十大愿王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普贤菩萨;如果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说,我无所谓,我随便,那你就无所成就,随波逐流,你愿意到生死流转里边去浪荡,那就去吧!哪一天,你实在受不了了,再来学佛。佛教同样欢迎。反正众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也多得是,不着急。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这段话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上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但要跟随他们修学,而且还要晓得佛本身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学,所以说"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们常随佛学,永远也没有停歇的时候。懒惰的人也许会说,学佛太难了,太漫长了,挺烦恼的,干吗要学佛呢?还是自己学自己吧。你要是自己学自己,你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所以,学佛是长时间的,没有穷尽的时候。要有"念念相续,无有疲厌"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学,要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的精神在里边。
第十一章 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