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存在;见取见,执以上的这些观念为正确;戒禁取见,在错误认识、错误信仰的前提下,持各种牛戒狗戒。像有的人本来是为了求解脱,但没有明师的指导,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结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脱反而不得解脱,犹如伤口又撒上了盐巴。见浊的可怕可见一斑。
三、烦恼浊: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人烦恼,贫贱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不仅是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名奇妙地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两句描写贾宝玉吃饱了饭,没事干,在女儿乡里鬼混,看看花、玩耍一番,心里空虚无聊,坐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对贾宝玉人生的烦恼,写得实在恰当!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使我们无处逃避。
四、命浊:就是人命无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起得来。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四十二章经》里,佛陀问他的弟子:"人命几何?"弟子们有的说"饭食间",有的说"数日间"。佛陀都不同意。正确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提不上来,生命就完蛋了。有的人,端着碗在吃饭,筷子掉在桌下,在捡筷子这一瞬间,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可见,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五、众生浊:众生,指有情的生命,从低级的蚂蚁、蚊子,到高级的人类,每一个有情,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就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存在各种污浊现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骗。诸如此类的丑恶、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有权有势者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从刚刚发心求成佛的那天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为了寻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从中国到印度,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寻求佛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百来个人去取经,能够活着回来的没几个。因此,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
禅宗二祖慧可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慧可,从小爱读《周易》、《老子》、《庄子》等道书,后因接触佛教,发心学佛。他云游到嵩山少林寺,闻听达摩西来在此面壁,便来拜师,寻求真理。达摩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了,慧可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剌骨,雪花飘飘,洒满他的全身,他成了一个雪人。
直到此时,达摩方才开口说道:"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什么心愿?"慧可毕恭毕敬地答道:"唯愿老师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达摩淡然说道:"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除非天下红雪。"慧可闻言,便毫不迟疑地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下了自己的右臂,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慧可把断臂放到达摩的面前,以表示他求法的虔诚,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达摩为这种舍身为法、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把衣钵传给了他。后来慧可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慧可断臂求法的做法,对我们来说,自然无法仿效,但他这种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生道路上,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障碍、困难很多,要靠勇气去闯,要靠耐性去忍,断臂是勇,立雪是诚,二者兼备,才是智慧的表现。
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个罗刹,罗刹说自己懂得佛法,但现在肚子很饿。释迦牟尼佛为了从他那里听到"诸法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当时就舍身了。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圣贤,为了寻求真理,听闻佛法,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所以,我们要向诸佛、菩萨、古代的大德圣贤学习!学习他们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为布施的精神,学习他们舍身忘我,不惜生命寻求真理的精神!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陀为了寻求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当纸;把身上的骨头,取出来当笔;把身上的血刺出来,当作墨。用自己的皮血骨,这种特殊的"纸墨笔"来写各种经典。所写的经典有多少呢?堆积起来,竟然有须弥山那么高大。前面已经说过,须弥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玛拉雅山一样。试想,这么多的经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是说,积如须弥山这么多的经典,是古代无数的高僧大德、先贤圣者们,用他们无数的生命和鲜血,为后人留下的。因此,我们现在能够读到佛经,应该怀有一种感恩之心。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佛陀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来写经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重法故",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何况生命以外的王位呢?当然更能够舍弃了。放弃了王位,那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落,该享受的王宫、金殿、花园、树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够听到真理,晚上死了也无所谓,绝不感到遗憾、后悔。反过来说,有的人活了几十年,佛法的梦没做过,──也许有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佛法,寻找人生的归宿,是不是?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生存意义的问题,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种人活着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俄国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名言:"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应该为自己的一生感到后悔!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感到羞耻!"这句话是本书的灵魂所在。人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相反,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呢?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这样才不枉来到人间一趟。
佛陀的事业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诸佛成佛之后,他是怎样传播真理的。众生的根机不一样,因此佛陀说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对机说法才行。有的人悟性差,跟他讲禅宗的公案,浪费口舌,讲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听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非常强调对机说法,契机契理,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让对方能够理解接受你讲的道理。所以,在弘扬佛法时,必须要对机说法,假如法不对机,弘法的效果就会很差。
佛陀做了许多难行苦行的事,最后到了成佛的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无上菩提。成佛后,为了度化众生,方便善巧为众生说法,然后示现种种神通。神是难以揣测、无法理解的意思。通就是通达,没有妨碍的意思。有的众生,只有通过神通的力量,才能够接受佛法。那么,为了说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经常显神通。
南传佛教的巴利文《沙门果经》中说,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获得各种神通。所谓神通,是说不可思议为神,如意自在,随心所欲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门果经》说:获神通的人,可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身。有时隐身,穿墙透壁,横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这些神通,颇似吴承恩《西游记》里边描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显示神通时"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果对方是国王,为了对机说法的需要,佛陀就会以国王的身份出现,为他说法,他才能够容易接受你的说法。在《普门品》中描写了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为不同的众生说法。
学佛的人,有很多人经常关心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到底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体是无相的,法身无相,应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说,心想事成,随心所欲,凭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的形象,比孙悟空还厉害得多。
"处种种众会",佛陀常常到各种法会中为人说法。"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刹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说是王或是王种。所谓的王种是因为他们世代做王。婆罗门,也是梵语,译成中文,是净行两个字,是印度国西天竺地方四大族的一种。长者,是对道德高、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居士,在中国来说,主要是称呼在家修学佛…
《《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