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這個用字太簡單了,一下子還看不來。這個「咎」就是心病,我們有了心病,所以,需要法的對治。那麼,這個「無」呢?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二元對立的這個心病,無法:就不需要所謂的對治的正法。所謂法的設立,是因爲衆生心有病,衆生的心有病,才需要法;如果以佛陀的自覺聖智,斷盡了一切無明煩惱,佛陀的心沒有病,所以,佛陀就不需要法,因爲本來自覺聖智就是圓滿、就是清淨,恢複了原態,是生命、宇宙究竟的本質,就是實相。所以,這個無咎無法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二元對立的這個種種的心病——善惡、美醜、是非恩怨、好壞啊、名利啊、天地啊,這種種相上的對立,執著的對立的心病,就不必有所謂的對治的正法;法就是等于藥。簡單講:咎就是病、心病,法等同就是投藥;那麼,如果沒有心病,就不需要法上的藥。所以,佛陀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有的講經說法,就是對治衆生的煩惱;但是,衆生一旦契入自覺聖智,就不需要法了,因爲本性就具足;如果這個法還不放下,就會挖肉成瘡。當我們渡過這個河流的時候,總不能把那個船背在背包上;船就比喻作法,法只是讓我們度過生死的彼岸。說:不生不心,是什麼意思?如果能夠。。。。。。不生,加二個字就很清楚:不生「妄見」,不生妄見。不心就是:也不要去尋尋覓覓,去找一顆所謂的真心,那麼,這個時候,真心就會回歸,就會萬法一如。再講一遍:若能心不生妄見,也不去尋覓所謂的真心,就在刹那之間,真心自然就顯現,萬法性相就一如。整段的意思是說:既然無病,那爲什麼要去吃藥呢?有那麼笨的人嗎?是不是?所以,無咎無法,沒有病,就不需要法藥。真心是離一切妄念的,也不可以去尋覓,因爲愈找就愈找不著,放下就是。所以說:叫做不生不心,不生妄見,也不可以去找一顆所謂的真心,這個時候,真心就自然顯露了。簡單講:這一句話的重點,意思就是:連對治法、連佛法也不可著,對治就是方便,悟到究竟,心無病就不需要藥。所以,也不能執著這個法上的東西,一直執著不斷。法上的東西就是:我修學什麼法,我最有修行!這個就是法執,在講法的時候,或者是開示的時候:我最行,別人不行!這個就是法執。「我這個道場最有修行,其他道場統統不如法!」這個叫做法執。修行了五十年,倚老賣老:我多麼有修行,別人都沒有修行!這個就是法執。
因此真正悟道的人,了悟是法平等,如果跟我們有因緣的,我們跟他談一些佛法,就相應;如果實在沒有因緣,根器也不夠,那就合掌令歡喜,悟道的人,絕對不會去輕視任何一個下下智的人,下下根的人有上上智,這個就不一定了。因此動到高下的心就是病。所以,所有的法師或者是居士,在修學佛道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把心徹底的擺平,也就是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那麼,就契入了平等的心性,這個就是進入真正的修行。底下,
底下這一句就比較辛苦一點:【能隨境滅 境逐能沈】【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這個字因爲它太簡略了,所以,看起來非常的吃力,不只是初學佛法,老參的如果沒見性,這個看起來就非常吃力!但是,如果說有一點佛學的底子,一解釋,那就並不困難,也很簡單。師父逐句來解釋一下,說:能隨境滅,看這四個字要先看底下那二個字,先用主觀跟客觀來標示出來,你就很清楚,「能」就是內在的主觀察知心;「境」就是外在的客觀環境的存在,那麼,這個來解釋就非常清楚,就非常清楚。能隨境滅,先解釋底下:境滅就是如果。。。。。。這個「滅」不是滅掉境界,就是這個外在的境界,了悟了空性的時候,這個時候稱爲滅。如果沒有外在的客觀環境的存在,這個叫做境滅;那麼,就算你有主觀的察知心,那你又能觀察到什麼?也就是環境都不存在、客觀的環境不存在,主觀的察知心、意識心也沒有辦法顯露。這意思就是:緣起無自性,能緣的這個主觀的察知心,是因爲有外在的環境才有意義;如果這個外在的境界滅,就是體悟到空,或者是不存在,可以把它解釋作:如果外在的境界不存在,那麼,能緣的主觀察知心,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主觀的察知心,是隨著外在的境界的滅掉,而消失不存在的。意思就是:緣起,能緣的主觀,跟所緣的客觀是相互的,客觀不存在,那麼,主觀也就不存在,主觀隨著客觀的存在而有意義;客觀的環境不存在,那麼,就算有主觀的察知心,又有什麼東西讓你觀察?沒有外在的環境,你觀察什麼呢?叫做能隨境滅。
底下叫做境逐能沈,這四個字,要先看底下那二個字:能沈,若主觀的察知心沒有了,「沈」就是也不存在。那麼,境逐,就算你一直拼了老命去外面追逐,也沒有意義,因爲沒有主觀的察知心。簡單講:外在的境界看起來有讓我們追逐,回歸到最後的出發點,還是你這一顆心。你這一顆主觀的察知心、意識心、執著心、分別心,要是不存在的話,就算你一直在外面境界一直追逐,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爲沒有主觀的察知心。所以叫做:能沈的話,境逐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這一句話就比較簡單了:外在的境界,是由內在的察知心而顯,才能顯現這個外境。「境」就是外面的客觀環境,外在的客觀環境,是因爲內在的主觀察知心才能。。。。。。能境就是:才能顯現外境。意思就是:如果沒有能緣的這個察知心,就算有外在的境界也沒有用,沒有用!最後一個就是:能由境能,能觀察的察知心是怎麼來的呢?是由外在所引起的,因爲有客觀的環境,來引起你的察知心,由境——由外在的境界引發你的察知心。所以,這一句就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在經典裏面講:心本無生因境有。所以心,一切法本來無生;但是,因爲境界所引起的種種的執著、分別、顛倒、知見,就是這個意思。簡單的解釋一下說:「能」就是所謂主觀的察知;「境」就是客觀的存在。再解釋一下:所謂能隨境滅,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客觀的環境存在,那麼,你那個主觀的察知心就不會發生,沒有所,當然就沒有能。所謂的境逐能沈是說:如果沒有主觀的察知,那麼,客觀的存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主觀跟客觀,心跟境是相互的。所以,緣起法叫做空無自性,這裏的主觀意識心和客觀環境,諸位!都是如來藏性的所遺留之物,遺留之物。
真正的悟道,沒有主觀、沒有客觀,萬法一如,沒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戲論。所以說:境逐能沈,境由能境,意思是說:客觀借由主觀而顯現,境由能境。那麼,能由境能,是說有了客觀的環境,才能産生主觀的內涵。也就是說:心本來它是無生;但是,因爲境而顯露,而有這個意識生滅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在經典裏面常常作如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泯滅這個能緣的察知心;察知心就是意識分別心;或者是所,就是外在的環境。所以,禅悟道就沒有內外,一物我。。。。。。物跟我是統一的、是和諧的,這個時候的心完全徹底解脫,就天下太平。如果把它貫串起來,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外在的境界不存在,那麼,主觀的察知心也沒有東西可以觀察。如果主觀的察知心沒有了,就算有可追逐的外在的環境,也不具任何的意義,因爲主觀、客觀是相互依緣而存在的。外在的境界是由內在的能緣察知心,而顯現外在的境界才有意義;能緣的察知心是由外在的境界,而引發的種種主觀的察知心。所以,主觀的察知心,事實上,是由客觀的環境才能存在、顯露出來。客觀的外在環境,和主觀的能緣心,其實是來自同一個本性,同一個本性、同一個如來藏性。
諸位!你們有去看到那個蝸牛?蝸牛,這個蝸牛兩只角——(能緣、所緣),但是,這個蝸牛收回來的時候,同一個身體,同一個身體。所以,沒有了能緣意識心,外在的環境也不存在,那麼,就絕對了,就絕對,是同一個本體。所以,但有能所,俱是戲論。【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兩段就是能緣的察知心、能緣的意識心,與外在的環境,在衆生的角度來講,是格格不入的:我就明明有這個色身、有這個心在我的裏面,外在的環境就明明存在,爲什麼都是我們的同一個本體?所以,在衆生位沒有開悟前,他怎麼樣看都是二分法:這明明就是一個「我」啊,我在享受這個環境啊!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享受、環境,其實就是享受自己的心,享受自己的心。我們境界現前,建立了這個觀念,這個觀念,那麼,這個觀念就變成外在和內在,這個就是不開悟的。但是,如果悟道的人,沒有所謂內,也沒有所謂外,內,內在空,因爲識心生滅,意識心、生滅心、妄起分別心,都是如來藏性刹那之間的影像。就像水起這個波浪,所有的波浪其實就是水,雖然這個水一直起這個波浪,波浪也是水,起波浪;但是,這個波浪還是水,它的體性還是水。所以,大海所起種種的波浪,所有的波浪其實都是水。雖然這些生滅的意識心:強烈的執著、分別、顛倒、嫉妒、貪、嗔、癡,事實上,這些是影現在本體的生滅刹那意識心,這些當體就是空,體性就顯現出來。因此衆生他什麼都有:有東西可以貪,有東西、對象可以嗔恨,貪不到就起嗔恨心,強烈的貪跟嗔恨心就是愚癡,這個愚癡心還會有嫉妒、還會有占有,因爲他活在這個有,而且是假有。因緣生的東西,他誤認爲是永恒,不知道說,世間是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不知道這一層道理。在《楞嚴經》來講叫: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只是一個過客,就像我們住在這個旅社裏面,意識心就是漂泊四方的旅客,我們來到這個地方,住了這個旅社,它(旅社)就一直在這個地方,今天來這個旅客,明天就搬走了;今天來這個旅客,明天又搬走了,這個客人,旅遊的客人就是生滅意識心,他會變動的,起起落落的、增增減減的;可是,旅社它一直固定在這個地方。所以,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就是生滅的意識心離開了外在的客觀環境,這個生滅意識心就沒有意義了,沒…
《《信心銘》慧律法師主講(2010年香港弘法大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