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心铭》慧律法师主讲(2010年香港弘法大会)▪P16

  ..续本文上一页,它这个用字太简单了,一下子还看不来。这个「咎」就是心病,我们有了心病,所以,需要法的对治。那么,这个「无」呢?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二元对立的这个心病,无法:就不需要所谓的对治的正法。所谓法的设立,是因为众生心有病,众生的心有病,才需要法;如果以佛陀的自觉圣智,断尽了一切无明烦恼,佛陀的心没有病,所以,佛陀就不需要法,因为本来自觉圣智就是圆满、就是清净,恢复了原态,是生命、宇宙究竟的本质,就是实相。所以,这个无咎无法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二元对立的这个种种的心病——善恶、美丑、是非恩怨、好坏啊、名利啊、天地啊,这种种相上的对立,执着的对立的心病,就不必有所谓的对治的正法;法就是等于药。简单讲:咎就是病、心病,法等同就是投药;那么,如果没有心病,就不需要法上的药。所以,佛陀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有的讲经说法,就是对治众生的烦恼;但是,众生一旦契入自觉圣智,就不需要法了,因为本性就具足;如果这个法还不放下,就会挖肉成疮。当我们渡过这个河流的时候,总不能把那个船背在背包上;船就比喻作法,法只是让我们度过生死的彼岸。说:不生不心,是什么意思?如果能够。。。。。。不生,加二个字就很清楚:不生「妄见」,不生妄见。不心就是:也不要去寻寻觅觅,去找一颗所谓的真心,那么,这个时候,真心就会回归,就会万法一如。再讲一遍:若能心不生妄见,也不去寻觅所谓的真心,就在刹那之间,真心自然就显现,万法性相就一如。整段的意思是说:既然无病,那为什么要去吃药呢?有那么笨的人吗?是不是?所以,无咎无法,没有病,就不需要法药。真心是离一切妄念的,也不可以去寻觅,因为愈找就愈找不着,放下就是。所以说:叫做不生不心,不生妄见,也不可以去找一颗所谓的真心,这个时候,真心就自然显露了。简单讲:这一句话的重点,意思就是:连对治法、连佛法也不可着,对治就是方便,悟到究竟,心无病就不需要药。所以,也不能执着这个法上的东西,一直执着不断。法上的东西就是:我修学什么法,我最有修行!这个就是法执,在讲法的时候,或者是开示的时候:我最行,别人不行!这个就是法执。「我这个道场最有修行,其他道场统统不如法!」这个叫做法执。修行了五十年,倚老卖老:我多么有修行,别人都没有修行!这个就是法执。

  因此真正悟道的人,了悟是法平等,如果跟我们有因缘的,我们跟他谈一些佛法,就相应;如果实在没有因缘,根器也不够,那就合掌令欢喜,悟道的人,绝对不会去轻视任何一个下下智的人,下下根的人有上上智,这个就不一定了。因此动到高下的心就是病。所以,所有的法师或者是居士,在修学佛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心彻底的摆平,也就是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那么,就契入了平等的心性,这个就是进入真正的修行。底下,

  底下这一句就比较辛苦一点:【能随境灭 境逐能沉】【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这个字因为它太简略了,所以,看起来非常的吃力,不只是初学佛法,老参的如果没见性,这个看起来就非常吃力!但是,如果说有一点佛学的底子,一解释,那就并不困难,也很简单。师父逐句来解释一下,说:能随境灭,看这四个字要先看底下那二个字,先用主观跟客观来标示出来,你就很清楚,「能」就是内在的主观察知心;「境」就是外在的客观环境的存在,那么,这个来解释就非常清楚,就非常清楚。能随境灭,先解释底下:境灭就是如果。。。。。。这个「灭」不是灭掉境界,就是这个外在的境界,了悟了空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称为灭。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环境的存在,这个叫做境灭;那么,就算你有主观的察知心,那你又能观察到什么?也就是环境都不存在、客观的环境不存在,主观的察知心、意识心也没有办法显露。这意思就是:缘起无自性,能缘的这个主观的察知心,是因为有外在的环境才有意义;如果这个外在的境界灭,就是体悟到空,或者是不存在,可以把它解释作:如果外在的境界不存在,那么,能缘的主观察知心,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主观的察知心,是随着外在的境界的灭掉,而消失不存在的。意思就是:缘起,能缘的主观,跟所缘的客观是相互的,客观不存在,那么,主观也就不存在,主观随着客观的存在而有意义;客观的环境不存在,那么,就算有主观的察知心,又有什么东西让你观察?没有外在的环境,你观察什么呢?叫做能随境灭。

  底下叫做境逐能沉,这四个字,要先看底下那二个字:能沉,若主观的察知心没有了,「沉」就是也不存在。那么,境逐,就算你一直拼了老命去外面追逐,也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主观的察知心。简单讲:外在的境界看起来有让我们追逐,回归到最后的出发点,还是你这一颗心。你这一颗主观的察知心、意识心、执着心、分别心,要是不存在的话,就算你一直在外面境界一直追逐,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没有主观的察知心。所以叫做:能沉的话,境逐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这一句话就比较简单了:外在的境界,是由内在的察知心而显,才能显现这个外境。「境」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外在的客观环境,是因为内在的主观察知心才能。。。。。。能境就是:才能显现外境。意思就是:如果没有能缘的这个察知心,就算有外在的境界也没有用,没有用!最后一个就是:能由境能,能观察的察知心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外在所引起的,因为有客观的环境,来引起你的察知心,由境——由外在的境界引发你的察知心。所以,这一句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在经典里面讲:心本无生因境有。所以心,一切法本来无生;但是,因为境界所引起的种种的执着、分别、颠倒、知见,就是这个意思。简单的解释一下说:「能」就是所谓主观的察知;「境」就是客观的存在。再解释一下:所谓能随境灭,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客观的环境存在,那么,你那个主观的察知心就不会发生,没有所,当然就没有能。所谓的境逐能沉是说:如果没有主观的察知,那么,客观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主观跟客观,心跟境是相互的。所以,缘起法叫做空无自性,这里的主观意识心和客观环境,诸位!都是如来藏性的所遗留之物,遗留之物。

  真正的悟道,没有主观、没有客观,万法一如,没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所以说:境逐能沉,境由能境,意思是说:客观借由主观而显现,境由能境。那么,能由境能,是说有了客观的环境,才能产生主观的内涵。也就是说:心本来它是无生;但是,因为境而显露,而有这个意识生灭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在经典里面常常作如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泯灭这个能缘的察知心;察知心就是意识分别心;或者是所,就是外在的环境。所以,禅悟道就没有内外,一物我。。。。。。物跟我是统一的、是和谐的,这个时候的心完全彻底解脱,就天下太平。如果把它贯串起来,整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外在的境界不存在,那么,主观的察知心也没有东西可以观察。如果主观的察知心没有了,就算有可追逐的外在的环境,也不具任何的意义,因为主观、客观是相互依缘而存在的。外在的境界是由内在的能缘察知心,而显现外在的境界才有意义;能缘的察知心是由外在的境界,而引发的种种主观的察知心。所以,主观的察知心,事实上,是由客观的环境才能存在、显露出来。客观的外在环境,和主观的能缘心,其实是来自同一个本性,同一个本性、同一个如来藏性。

  诸位!你们有去看到那个蜗牛?蜗牛,这个蜗牛两只角——(能缘、所缘),但是,这个蜗牛收回来的时候,同一个身体,同一个身体。所以,没有了能缘意识心,外在的环境也不存在,那么,就绝对了,就绝对,是同一个本体。所以,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两段就是能缘的察知心、能缘的意识心,与外在的环境,在众生的角度来讲,是格格不入的:我就明明有这个色身、有这个心在我的里面,外在的环境就明明存在,为什么都是我们的同一个本体?所以,在众生位没有开悟前,他怎么样看都是二分法:这明明就是一个「我」啊,我在享受这个环境啊!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享受、环境,其实就是享受自己的心,享受自己的心。我们境界现前,建立了这个观念,这个观念,那么,这个观念就变成外在和内在,这个就是不开悟的。但是,如果悟道的人,没有所谓内,也没有所谓外,内,内在空,因为识心生灭,意识心、生灭心、妄起分别心,都是如来藏性刹那之间的影像。就像水起这个波浪,所有的波浪其实就是水,虽然这个水一直起这个波浪,波浪也是水,起波浪;但是,这个波浪还是水,它的体性还是水。所以,大海所起种种的波浪,所有的波浪其实都是水。虽然这些生灭的意识心:强烈的执着、分别、颠倒、嫉妒、贪、嗔、痴,事实上,这些是影现在本体的生灭刹那意识心,这些当体就是空,体性就显现出来。因此众生他什么都有:有东西可以贪,有东西、对象可以嗔恨,贪不到就起嗔恨心,强烈的贪跟嗔恨心就是愚痴,这个愚痴心还会有嫉妒、还会有占有,因为他活在这个有,而且是假有。因缘生的东西,他误认为是永恒,不知道说,世间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不知道这一层道理。在《楞严经》来讲叫: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是一个过客,就像我们住在这个旅社里面,意识心就是漂泊四方的旅客,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住了这个旅社,它(旅社)就一直在这个地方,今天来这个旅客,明天就搬走了;今天来这个旅客,明天又搬走了,这个客人,旅游的客人就是生灭意识心,他会变动的,起起落落的、增增减减的;可是,旅社它一直固定在这个地方。所以,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就是生灭的意识心离开了外在的客观环境,这个生灭意识心就没有意义了,没…

《《信心铭》慧律法师主讲(2010年香港弘法大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道就在你心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