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難道不知道說,那是生滅、會敗壞嗎?說:萬法皆是敗壞之相。如果是悟道了,悟到無爲法了,就沒有所謂的遠近、疏親了,疏、親也是二元對立的。我們修學佛道,入于無爲法的沙門;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人,就拿這一句,出家、在家一切來勉勵,一切修行人,都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人,如果開采出如來藏性,這裏面並沒有什麼疏跟親。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如果你想趣向最上乘一乘的禅宗,欲趣一乘,一乘就是一佛乘,你想趣向最上乘的一佛乘,就不可以厭惡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爲什麼?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就空,你不需要厭惡它;你一厭惡,就變成能厭惡的心、所厭惡的境,這是小乘人修的。小乘人修不淨觀、苦觀、空觀、無常觀、無我觀,不淨、苦、空、無常、無我,這個是小乘人專注的觀察、觀照,所以,他就遠離了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你想要究竟一佛乘的話,就不可以厭惡那個色聲香味觸法,因爲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就空,那個也是你的佛性啊!你逃避了色聲香味觸法,那麼,等于逃避你的佛性,雖然說是六塵,悟道的人,也是你的心,因爲一乘是不二的。所以不惡,六塵其實就是六種智慧,于色不住著,智慧就顯;于聲不住著,智慧就顯現;于法不住著,智慧就顯現,所以,是智慧的問題,不是外在的塵境的問題。如果我們了解,生滅的識心當體即空,那麼,識性就顯現。所以,追逐五欲六塵,就叫做識心不定,在唯識學裏面講:識心不定,就像陽焰一樣,我們的心刹那生刹那滅,這個是意識心;如果我們了悟,這個刹那生滅的執著意識心,其實是當體即空,是因塵境而引發出來的執著分別,其實並不存在。所以,如來藏性就像樹木,意識心就像影子。諸位!天地萬物的色聲香味觸法,來到我們的眼睛或者耳朵,變成一種投影,這個影,譬如說你看到一個人,起貪著心,它這個投影,他的影像映入你的腦海記憶裏面,你的影像裏面,一直執著你腦筋裏面的觀念,說:我很愛這個人,也很執著這個人!執著就變成一種觀念,而這個觀念牢不可破。這個觀念,所以,我們執著,其實是執著自己的心,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這個道理。自心取自心,我們看到了天地萬物,而建立了觀念跟假相,這個假相變成我們的思想跟概念,而這個概念加上一層強大的執著,執著,不知道他那個觀念是生滅的,它是相所引起的語言、文字、還有觀念;或是相所引起的符號的思想,那是刹那生滅的。所以,我們把投影變成真心,其實真心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我們這些生滅的意識心,它離塵無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是根、塵所引出來的識心分別,其實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不實在的、是空無自性的,識心本空,識性即顯。所以,分別心是心中和影像,而衆生執著心中的相像、影像,一起留戀、一直記憶。所以開悟的人,萬法不可留戀,也無可記憶,沒有叁世,也沒有十方,一切都是概念,概念加上執著,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本來我們的如來藏性不是幻化的,它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是永恒的,是亘古以來不增減、不生滅的;可是,因爲妄執、妄動、妄分別、妄顛倒,一切,看到了影像,拼命的追逐,就像水中撈月。因此,這個世間的人,不管你車子開得再好、房子住著豪宅,房地産很多、金錢很多。在座諸位!如果沒有佛陀的教法,他的內心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點迷茫,還是會有一點不快樂。因此,找到快樂的泉源,就是般若智慧,要聽經、要聞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不惡,外在的六塵,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跟壞,好跟壞是我們的心分別出來的。諸位!如果今天把師父……開車載師父載到香港的名牌街,整排都是名牌的,我一樣不會迷惑。哪一個環境很誘惑的,我們到那邊去就知道,你就知道那個是虛幻、是生滅,會變化的東西。這名牌,名牌是名牌,要戴名牌,不如自己當名牌,我就是名牌,爲什麼要戴名牌?(衆鼓掌!)
所以,我已經告訴諸位了:同樣活在這個世間,當你見性悟道,你的生命觀,每一分、第一秒,就可以把平凡的事情變得這麼的美麗、這麼的燦爛,如此的美好,全歸于我們偉大的、慈悲的佛陀!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這個「正覺」就是正確的覺受,我們就是妄覺,我們就是妄覺。爲什麼?我們誤認爲有東西可以執著,這個在佛經裏面、《楞嚴經》裏面叫做別業妄見。一般衆生叫做邪覺,沒有正確的覺受,沒有正確的覺受;佛法了悟諸法本空,所謂苦、樂、憂、喜、舍;舍就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一切的受統統不受,放下,苦、樂、憂、喜,統統是正等正覺。爲什麼?苦空、樂空、憂空、喜空,進入絕對的寂滅法,這個就是正受,正確的覺受。我們因爲妄執,認爲有東西可以執著,到死的時候還放不下。所以,你看!中國的古時候皇帝,皇帝,或者是皇太後死的時候,往生了以後,就怎麼樣?用了多少的布匹、綢緞,放了多少的首飾,放了很多很多的陪葬品!對不對?放了很多陪葬品!到最後怎麼樣?你聽過盜墓者嗎?(衆笑。)全部都被挖得空空的!對不對?全部都被挖得空空的!像埃及那些法老王,金字塔裏面幾乎被挖空,一件不剩!當他往生的時候,多少的陪葬,可是,年代久了,這些貪心的人全部挖光光!只有圖坦卡門他不放在那裏面,另外一個地方,只有圖坦卡門沒有被挖走,這個法老王,只有一個!他很年輕就死掉了。中國的這些古時候的皇帝,皇帝叫做陵,陵;平民叫做墓。對不對?皇帝往生以後,它叫做陵,有一個陵,「陵」就是小山丘,秦皇陵、明十叁陵,都是加一個「陵」,高高的土堆叫做陵;我們平民還不可以自己蓋得很高,你以爲挑戰皇帝的權威?一般世間人叫做墳墓。但是,墳墓有好處,沒有東西。
在臺灣也發生這樣,哎呀!實在是很失德!他怎麼樣?用一種探測器,探測器,等到晚上大家都不在的時候,滿山都是墳墓,沒有人照顧,他就用那個探測器,探測。。。。。。哪裏有金屬,知道嗎?探測器,喔!有金子、有項鏈。我告訴你:那個慘不忍睹,剛剛埋葬下去的,探測到的時候,那個環高貴,因爲屍體爛了以後,就腫起來,腫起來,他拉,拉不起來,他說:哎呀!這個拉麻煩啦,用這個刀子,啪!先帶回去啦!(衆笑。)拉麻煩啦!對不對?他哪有時間跟你。。。。。。因爲那個往生以後,它這個手镯,手腫起來嘛,金子、項鏈全部都腫起來,他回去再慢慢地剝,他哪有……他怕被抓到啊,鏈子全部都拔掉!那個墳墓第二天一看,一大片的墳墓全部被挖空,全部被挖空!所以,我們出家人、護法居士,一定要記得!在你往生以前,多做一點善事。佛陀講的,在《阿含經》講,佛陀的格言:每做一件善事,就像一朵香花,你有機會、你有因緣,你就一定要做善事,不可以等到:我將來,我慢慢來。來不及了!有因緣,你就要去做善事,濟貧,幫助那一些孤兒、慈善,或者是護持正法都可以,有因緣就趕快去做,每做一件善事,就像一朵花,有香氣,這樣子,有因緣就做一次,每一年做一次、每一個月做一次,佛陀說:當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就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這第一件善事就是一朵花,把它貫串起來,就會莊嚴自己。
我告訴你:你這一輩子一件善事都沒做過,我們還很擔心你下輩子怎麼辦?一件都沒有做過,每天就是吃、每天就是喝、看電視、看閉路,再來就是逛大街、買名牌,再來做什麼?不知道!人家問一個歌星,她沒有學佛的,影星,說:你平常做什麼事啊?她說:我平常不做事,我已經息影了,不拍電影了。他說:你不拍電影,你做什麼?她說:我就仰望著天空數星星,(衆笑。)仰望著天空數星星。然後:接下來做什麼?她說:接下來發呆。(衆笑。)她已經有老公,也有兒子了,家庭有財産了,她不需要賺錢,後半輩子生活沒問題;可是,因爲她沒有佛法,也不知道,她就無聊,她說:哎呀!人生好無聊喔!沒有戲可以拍,因爲年歲大了,看看天空發呆,發發呆,發呆就是她的興趣,就這樣過了一生,過了一生。所以,我們如果能夠了悟到一生的真理,是多好!像鄧麗君,她四十二歲就往生了,往生了十五年了,臺灣很有名的一個歌姬,有的人講:一百年出一個!她的歌聲實在是好。她自己唱,可是,沒時間體悟,她常常唱那一首:好花不常開~~~(衆笑、鼓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四十二歲就死了!好花不常開,無常啊;好景不常在,也是無常,問題是:她體悟沒有?沒有!來不及修行,死在清邁,走了!我們是很欣賞她的歌聲,但是,不存在了。所以說:所以,像我們聽經聞法的人,福報比較大,還知道要修行這一條路。是不是?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既然不受六塵的擾亂,顯然你的心已經正確的覺受了。所以,六塵沒有什麼壞,其實它等同你的正確的覺受,也可以讓你進入正等正覺。說:
【智者無爲,愚人自縛。】
智者,其心無爲,就是自在,你加兩個字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智者無爲「自在」,有智慧的人,是什麼統統可以放得下,只要你聽到佛法,什麼身命、財産都可以舍;但是,要舍得有智慧,不要舍得沒有智慧,所以,智者,其心無爲自在。愚人自縛,愚人在有爲法裏面,念念執著、念念束縛。所以,什麼叫做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什麼不生?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叫做不生不滅。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叫做不生不滅,這個就是涅槃。
說:智者,其心無爲自在;愚癡的人在追逐有爲法裏面,拼命追逐,就一直束縛。所以,有爲,它是業的根本。諸位!生命的題材就是業,因業而有了生命,業是生命的水彩,水彩。本性本來是一張圖畫紙,白白的,因爲業力,染上種種的顔色,高低、有緣沒緣、好壞。這個就是業了。
有爲是業的根本,無爲是解脫的正因,雖然如此,但是,如果沒有大智慧能夠徹見法界的實相,那…
《《信心銘》慧律法師主講(2010年香港弘法大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