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也不見得知道的那麼詳細、明白。什麼叫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什麼叫佛之知見?喊久了就好象太便宜了,事實上佛之知見是佛的正遍知跟現前見!正遍知就是無所不知,而且是正的;現前見就是現量境界,這就是如來正悟的境界。簡單一句話就是佛之知見,那個知不是我們普通知道、了解,而是正遍知的意思,正遍知覺。因此佛就是爲了要開示佛所自證的正遍知現前見的這種境界,因此成就一佛乘,這是《法華經》的總要,你學密法也要懂這些。成就一佛乘這是積極的,入佛知見,這部分是顯正,顯示正法,這是積極的,佛出世說法他積極的目的就是要確立一佛乘,令衆生皆入一佛乘,而不入二乘、叁乘,乃至于人天乘更不用說了,普遍皆發無上菩提道心,而修無上菩提正法,入佛知見,這是佛的目的。也就是《法華經》裏面講:汝等皆當作佛!是這樣子,皆當就是都應該,反過來如果你不作佛的話就很不應該;你作佛不會白作,不作就白不作,佛就是教我們一定要不空成就,成就一佛乘。
佛說法的積極用意就是顯正,入一佛乘,令衆生悉發菩提心入一佛乘,修無上菩提心。佛說法消極的目的就是顯正的相反就是破邪,爲什麼?因爲邪法不破,正法不得顯,一定顯正同時要破邪才行,要不然你邪正一起修怎麼行,你又加糖又加鹽巴又加沙,這個湯怎麼喝?我們就知道如來說法都是有破有立,破邪法立正法,有積極有消極的功能,因爲破除邪法就令衆生的知見觀念正確,因爲觀念正確不會取邪法、也不走邪道、不作邪因、也不求邪果,邪密或是邪法也有種種果,果都是邪的,終究是令衆生受苦,遠離菩提的。利益衆生潔白離染無貪無著。佛出興于世說種種法,乃至于說無上法,其中就要破斥邪法,爲令衆生知見正確、觀念正確,因此不取邪法、不走邪道、不作邪因、不求邪果,立心正確、潔白離染、無貪、無著,這是佛說法的目的。這個就是在消極上的目的,因此就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就以清淨心修學如來無上甘露妙法,所以《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能生起,因爲生實相就體入真如實際,證入本性一真法界,永離世間一切邪僞貪染、虛妄相想、無盡苦輪,所以可知,如來說法一方面是開示正法,同時也是極力破斥邪法。如來能如是宣說正法而無所畏,佛有四無所畏,宣說苦盡法無所畏,爲什麼他能夠無所畏,不懼怕,因爲是大悲大智于世無所求,只是希望令衆生離于邪僞迷網,離苦得樂,證自己的法身菩提,永得安樂,這樣子的緣故,所以他就以無所著等正覺,能夠這樣勇猛無畏。因爲無所求于世所以才能真正無畏,你如果有所求于世間你就會怖畏恐懼,你說出什麼正法得罪某一些人,怕他不供養你、不支持你、不恭敬你,就這樣,名聞利養都在裏面,所以很多都不敢講,很多打折,很多變型,變得大家聽起來就沒有什麼妨礙,可是對大家修行沒有什麼益處。佛沒有這樣的所求,他唯一的所求就是令衆生離苦、離生死得涅槃、得菩提,這樣而已,你的供養他不需要,他如果接受是慈悲的關系,令你修福。因爲你那些東西跟釋提還因的東西比起來怎麼樣,跟欲界天人來供養的更沒得比,佛要那些東西,天人的供養多的是,所以佛就毫無怖畏恐懼。我學佛法也希望是這樣,宣說如來正法,也是希望破斥邪僞也能這樣勇猛無畏。以上就是緒論
接著講緒論的第二部分,什麼是密法,先講它所根據的經典,經典分作純密部、雜密部,純密部當然知道,雜密部並不是說什麼混雜的,主要是說它是介于密教跟顯教的中間,也就是含有兩種的成分,它同樣是顯,也有密,還有一個詞雜密稱爲顯密;純密就密密。先說純密的經典又分作根本經典跟支流兩種,根本經典有五部:《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瑜祇經》、《要略經》,也有說根本二部就是前兩部,叁部就是前叁部,四部就是前四部,我想不用那麼麻煩就說五部根本經典。什麼是《大日經》,就是所謂胎藏界的,《金剛頂經》就是金剛界的,我們知道大日如來也就是毘盧遮那如來,就分成金剛界大日跟胎藏界大日。什麼是胎藏界?開始學密教的人就懷疑爲什麼大日如來有兩尊?就覺得奇怪,事實上一點不奇怪,觀世音菩薩有幾種化身,叁十二種;釋加如來有幾個化身,千百個化身;大日如來就兩個,沒有很多。所以是很少,應該說這麼大的佛只有兩尊,應該是超少,什麼叫胎藏界?好象胞胎一樣叫胎藏,我讓你趕快就了解,一講你很久的迷惑就馬上了解,我們用顯教來說,胎藏界如天臺宗所說本覺,金剛界:究竟覺;你看我現在講這部經,密法就大放送。
這個不是很深入的不會知道,查也很難查到、查不到。胎藏界大日如來是表本覺,這個本覺我們都知道就是一切衆生之共,本覺就是本性。金剛界就是究竟覺,這個就是唯佛獨有,就究竟證悟,唯有佛有佛不共,證悟的境界叫金剛界大日如來。這兩界其實都需要,但是在密教發展到日本以後,他們分成兩種重大的分別就是有的側重于胎藏界的修法,有的側重于金剛界的修法,尤其是臺密,就是天臺宗的密,他們就比較側重胎藏界大日如來,事實上是都重要。你看這個即使學很久密法的人也不見得都懂,我現在很便宜就賣給你,今天賣到此爲止,收攤,再賣就虧了。
《大日經疏講解 第2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