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疏講解 第39集

  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39集

  好,請合掌

  南無摩诃毗盧遮那佛(3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請熒光幕前的朋友端身正坐,專心聽講,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新逍遙園譯經院的3D立體圖,稍微有一點點改進。大塔也就是多寶塔,然後是灌掌亭。這個多寶塔是真言宗的象征,也是一切佛法的象征。像法華經裏面多寶佛,那就是一切佛的最高的法門。灌掌亭,這個是京都東寺的灌掌亭的模仿。

  我們繼續講,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這就是說要教諸菩薩以真語爲門,真語就是真言了,以真實的語言爲門,爲方便,而自心發菩提。自心把菩提發起來,你看這個語句有點特殊,不是自己發菩提心,而是在自心裏面把菩提發出來,有一個心體來容納菩提,把菩提發出來。即心具萬行。即自心就具萬行了,因爲自心發了菩提,菩提就有了一切,所以自心就能夠具足萬行。心具萬行什麼意思?就是你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做得到。

  見心正等覺,自見心本具的正等覺,這正等覺是無始以來都埋藏在底下,那現在菩提發出來了,所以正等覺也就現前了,因爲現前了你看得到,所以就見自心正等覺。見自心正等覺就最重要,前面那個菩提發起了,你就能夠見到自心本來具足的正等覺。證心大菩提,自證心所生的大菩提,因爲自心已經發了菩提了,菩提發起自然就有涅槃,菩提能夠産生涅槃,涅槃的意思是什麼?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什麼不生呢?就是不生不滅,那最主要就是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因此也就沒有生死,所以叫涅槃。菩提生起後得了大覺了,這個自心就到了不生不滅的涅槃淨境。什麼叫涅槃淨境呢?就是涅槃的清淨的境界,因爲不生不滅,沒有生相沒有滅相,究竟清淨,叫做淨境,清淨的境界。自證自心的菩提涅槃以後就能夠發起心方便,自發起心中所具足的方便,方便是什麼?就是法門,自心所具足的方便法門。

  幹什麼?前面整個都是自利了,從發起心方便就是利他,利他是幹什麼?嚴淨心佛國。爲什麼加一個心?因爲是自心所現的佛國,你自心若清淨,所現出來的是佛國;你若自心汙染的話,所現出來的是六道。所以就能嚴淨,莊嚴清淨你自心所現的一切佛國,而這佛國不只是一個佛國,而是一切的佛國,無量的佛國。爲什麼?因爲自心已經有菩提、涅槃,然後起方便就能夠令自心現起無量的莊嚴,那無量的莊嚴、無量清淨的佛國。所以我們說,外面是大宇宙,裏面是小宇宙,這是一般的哲學家的講法,但是事實上以佛法的講法正好相反,裏面才是大宇宙,裏面自心的宇宙能夠涵蓋外面的一切的宇宙,自心佛國就是無量佛國,自心佛國不在外面,是在裏面自心所現出來的。

  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菩薩修行就是從初發心的本因一直到菩提的果,都是以“無所住而住其心”這樣子的方式來修。你光是無所住不行,光是無所住會落空,無所住而住其心,無所住就好像沒有邊畔一樣,無所住的時候是很廣大,而住其心的時候是攝心不動。以無所住而住其心,這就住于金剛般若無住之地,住于無所住。這麼說了,無所住是一個法,你要住在“無所住”這個法裏面,堅住不動。這一個無所住之地是什麼?無所住之地就是真心地,就是自己的心地,真心地就是真心之地。

  因此你看,這個都是顯教裏面所說的裏面最高的道理,但是到了密教裏面同樣有效,同樣是最高的道理。你不要認爲說,密教是另外一套,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套,不是,密教顯教兩個是相續的。不是說,密教跟顯教完全沒有關系,另起爐竈,不是這樣子,是從因至果這樣的關系。一個是解悟,一個是修證,這樣子懂嗎?顯教是解悟,讓你解得佛理,悟得佛理,悟而後修嘛,這是《楞嚴經》所講的,悟得那個理了以後開始正修,你看《楞嚴經》也是一樣,修的時候就依楞嚴法、楞嚴咒來修。爲什麼依楞嚴咒呢?這是因爲我們凡夫人沒有辦法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修。必須借助佛的叁昧之力來修,這樣子穩當而且疾速,你光是疾速沒有用,翻車了。它也很穩當,這樣子又快捷又穩妥,這樣必須要有根器、有因緣、有福德才能夠這樣子修,所以密法就是一定要有阿阇黎傳,有師傳,你才不會自己亂碰亂撞。這個顯教所說最高的道理,密教還是一樣是最高的,只不過顯教所到達的是解悟的境地,接著下要修證必須要用密教的方法、密教的法門,才能夠達到。

  我說能夠達到這是確實的,否則顯教你達到某一個階段以後你就只好瞠目而視,沒有辦法。密教行者所追求的、所要修證的最高的境界,跟顯教的道理是沒有沖突,而且沒有二法,最重要是這一點。因爲都是在追求佛的境界,可是密教可以讓你達到更高,因爲它的方法的問題。顯教、密教本來是一體,修行是這樣子:顯教是教你一切道理,讓你解得佛理,解了以後更進一步悟了,悟而後修,楞嚴經說,悟而後修,不悟複何修,不悟你修什麼亂修,悟了之後才知道要修什麼,正修門之後就是證門,所以,顯教解悟,密教修證。並不是說故意貶斥顯教,事實上就是這樣子,你從楞嚴經看是這樣子,從很多經典看也是這樣子。

  顯密是一體的,是連接的,不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密教必須以顯教爲基礎、爲根本,而且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違于顯教的道理,理和事都不能違背,違背了就不是密教了,那就變成外道的密法。這就是我要傳達給你們的最重要的訊息,也就是所謂的最主要的正知見。這個正知見是以無分別智爲體爲本,沒有去分別它是顯教密教,都是佛所說的全體大教,一切都是需要的。這個顯密最後所顯的,所要修證的,一開始要解要悟的,以及其中要修的,到最後要證的,都是什麼?真如一相,法界一真,萬法一如,這個道理。這個理你沒有學佛你絕對聽不到,你不學高深的佛法你也聽不到。你如果學高深的佛法一天到晚都要與這些爲伍,一天到晚都要接觸這些,思維這些。爲什麼?你證了真如、法界、一如、一真,那就入了如來的境界,如來的境界跟智慧都在這裏面,乃至于慈悲,也在裏面,所以能夠有這樣子的知見你才堪學密法,才知道修密法在修些什麼。

  簡言之一句話,修密法修什麼?或者修顯教法是修什麼?都是在修自心所現的一切法。顯教的法是自心所現,密教的法也是自心所現,只是它的層次不一樣而已,可是不管它的層次多麼不一樣,它還是一心所現,還是自心所現,都脫不了這個,這個是總原則、原理。你依著這個原則原理,你就不用很多的妄想分別,你雖然在法相上有去了別它功能的高低、大小,可是你心中究竟沒有貪著的妄想分別。你之所以會判別它的功能的大小、高低等等,但是那都是依著因緣所現的相而去了知、了別,不是分別,妄分別。妄分別就是因爲有自心的妄心摻雜在裏面。

  我順便跟你講,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體會、體驗,我自己就是這樣子修,這樣子做,這樣子達到,所以不是空口說白話。我這樣講有什麼證據嗎?有,如果我不是這樣子的話,我這個心早就爆掉了。爲什麼?因爲你有分別,你那個心一定小,心小你容納不了多少的法,稍稍二叁四五個法就把你的心充滿了,就脹了,乃至于你一個沒有發心的人,光是一個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讓你常常去念,常常去想的話,你那個頭會頭痛。所以你那個腦袋瓜,凡夫的腦袋瓜裝不了六字洪名你懂嗎?可是自心你若拓展出來,沒有依于自己的貪愛、分別然後去求取一切法,你那個心無量拓展,你可以裝很多很多的法,顯密性相全都可以裝沒有問題。但是你若有少分別,有少貪愛,那其中一個法的一少分就可以把你整個心都充滿。

  譬如說你修性宗的,你起分別、貪愛、執著,不要說你把性宗全部都學完了,你只要學到其中一小部分,你就再也裝不下了,你就吃飽了。因爲你的心眼就這麼大,爲什麼變這麼大?因爲有一個“我”把它圈起來。你那個心就好像水桶有很多木片,你那個“我”就好像鐵圈把它圈起來,它就有一個一定的範圍、範疇,所以你那個自心水桶能夠裝的水就是那麼多,有一定的量。爲什麼?因爲有一個“自我”的圈圈,有好幾個“自我”的圈圈,把自心罩成一個水桶。我們不是說自心衆生誓願度嘛,那就應該說自心水桶誓願破,你一定要把這個自心的水桶給破掉。佛在華嚴經裏面講,爲什麼衆生不能證入如來性德,不能見如來性德呢?因爲自己貪愛、執著,以貪愛、執著所以不能證入如來性德,在華嚴經裏面,佛夜睹明星大悟的時候所講的話。貪愛、分別、執著,就把自己的自心的心路堵住了。

  簡言之一句話,顯教密教是有分別,但是你要想辦法自己把它打成一片,所謂的“讓顯密圓融”,可是顯密它不會自己圓融,顯密本來圓融,可是你自己的心不圓融,你自己的心不讓它圓融,所以它就不圓融了,你必須要把你自心裏面的顯密圓融。你要如是發心,這要這樣發心,這樣作意。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這樣住,如何住?以無所住而住。

  真言門略有叁事。叁事,這個理、事兩種,這個“事”有“叁事”。因爲真言門是講修證,所以是以事爲主,前面顯教裏面是以解悟,所以是理爲主。講完理了就要入于事,以理入事,也就是什麼?應用。你講了很多理幹什麼,要應用,所以事上修就是這樣子,你講了很多的道理,事就是境界啊,一碰到境界就軟弱無力了,就被境界作主了。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叁者心密門。所以身、語、心,叁種秘密的法門。爲什麼稱爲秘密呢?不是說不讓人家知道稱爲秘密,而是你無法知道,…

《大日經疏講解 第39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