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疏講解 第40集

  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40集

  不複經曆劫數,備修諸對治行。備就是完整完備的意思,完備、完整地修諸對治行。對治是什麼?治就是治病啊,有病的時候吃藥,什麼病吃什麼藥,這叫對治。治病一定是局部的,病不能夠全身都從頭病到尾,不可能的事。即使是致命的病,也不需要全身都病,從頭皮一直到腳底,不需要嘛。只要一個心髒病就夠讓你翹毛了。病都是局部、是片面的,而不是整體的,局部相對是整體,所以對治行一定是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也不可能希望醫生一次把你所有的病都治好。對治的一定是局部的,不能一次就搞定,所有的對治行都是這樣子,貪病用不貪的藥來治,布施用能舍這個藥來治,嗔怒用忍辱,或是慈悲來治,你發了慈悲心就不嗔怒了,一嗔怒就想“自己是因爲沒有慈悲才會嗔怒”等等。對治是局部的、片面的。但是你如果修真言行的話,叁密加持,你不用局部的、一點一點對治,能夠很快的、整體的來做。

  故大品雲。大品就是《大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說: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有菩薩在初發心的時候就入了菩薩正位,菩薩正位通常是信位以上,十信、滿信以上入了住位,那就是菩薩的正位,乃至于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輪。有些大菩薩一初發心的時候就能夠得到無上菩提,接著就可以轉*輪。《理趣經》也是屬于《大般若經》的一品,有一尊菩薩叫初發心轉*輪大菩薩,加一個“大”字,因爲是菩薩摩诃薩,初發心就能轉*輪。

  你說初發心就能轉*輪,有這麼厲害嗎?確實是有,在下雖然沒什麼能力,可是我初發心修行一年我就開始講經,可是我學佛講經乃至出家都是因緣所成,乃至于蓋廟都是被人家拱上去的。我1981年開始精進,發心學佛,學了一年,第二年我到達拉斯佛學社就開始講經了,講《六祖壇經》,那時候不知道這六祖壇經是很高的,那我就這樣講,講了以後,紐約的沈家祯居士可能心裏面很不以爲然,或是很不可思議就叫我把講的錄音帶,叁卷錄音帶,第一次講講了叁個小時,寄給他,他聽了以後就說很適當這樣子,我那時才學佛一年。有人說我講經多少年,如果那樣算的話我從1981年開始講,這樣多少年?30年了。我從來沒有這樣想:我講經30年了。我這是小規模的,所謂的具體而微,我學佛一年就開始講經,學佛叁年就閉關,38歲就開始注楞伽經,我一注就注最高的,然後順流而下,漸漸再覆蓋其他的。楞伽經是最高最深的了。我希望我能夠講快一點,能夠把哪一部講完了,然後我可以講楞伽經。當我著完楞伽經後拿給慈雲雜志大乘精舍去印,裏面有個做美編的居士說,師父你這一部經注出來什麼時候要講,我說,還要講啊?!注出來就可以了不是嘛?他說,不行啊,還是看不懂。我那時真的不相信,我說,注出來就應該看得懂了嘛。不行還是要講。

  龍樹以爲如人遠行,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人,于發意頃便至所詣。龍樹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以爲說,就好像人要到遠地去旅行一樣,你如果駕著羊車的話那要好久才到。馬則差速,這個差是勉強的意思,勉強可以說有點快。那如果是有神通的人呢?于發意,發意就是起心,詣是到,一起心的那一小段時間裏面就到了他所要去的地方。這個發意,所謂的那個意生身,意一起來就到了,就是有神通才會這樣子,一作念就到了,發意就是作念的意思。不得雲“發意間雲何得到”?也就是說不能夠質問說:“光是發意的這個短暫的時間怎麼能夠到呢?”神通相爾不應生疑。爾就是“如是”,神通相就是這樣子,法爾如是不應生疑,你不應該起懷疑爲什麼?確實是這樣子。

  譬如說你往生西方,從是西方十萬億佛土,你看看,如果沒有佛的神力加持,你要幾輩子才能到得了啊?你坐火箭啊什麼,這要幾萬輩子才到得了?恐怕還到不了。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等于是一百億個太陽系。一個佛世界有一百億個太陽,那裏面有多少的銀河,多少的宇宙(西洋所謂的宇宙)。一個佛土有一百億個太陽系,十萬億佛土再乘一百億。這樣有多少個太陽系?要經過這麼遠的地方,那我告訴你,以現在火箭的速度,還到不了我們這個太陽系的海王星、龍王星、冥王星。現在一發射幾百年以後才能到,或是幾千年。那只是我們這一個太陽系而已,總共有一百億個太陽系才是一個佛土,那你如何能到?一百億個太陽系只是我們這一個佛土,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十萬億佛土的西方。你看你怎麼到?所以確定一定是佛的神力,那個比所謂的神通還要快得多,因爲你神通一發意,一發意都是刹那,那要多少個刹那才能夠這樣接續接力到達西方國土。就是因爲這樣,所以在阿彌陀經裏面連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乃至于大弟子舍利弗也都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太遠了,已經遠遠超過聲聞的神通之外,所以佛力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確定有,往生西方國土也是確定有,因爲你如果有助念經驗的人你都知道,有種種的瑞相,不可思議的事情都發生了,所以是決定是有的。神通相發意就到了,可是即使有神通,凡夫的神通,二乘的神通,如果沒有佛力加持的話,他還是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可怕吧?所以這就知道,佛實力是不可思議的。

  講到神通,恐怕我還是要再講一次,以前講過,現在還要再講一次。我初發心學佛,雖然那時在講經,但是有些佛法的東西,還是有疑問。什麼疑問呢?譬如說有沒有神通,爲什麼?因爲沒有看過,一般人就是要看過才能確定啊。那時有一位姓夏的夏居士,我們稱他爲夏伯伯,他來指導我們,我那時才學了一年而已,我們每個人都去問他問題,好像面試一樣,在一個小房間裏面。我一進去就問說,夏伯伯,請問真的有神通嗎?他就看著我說,他就這樣子表情,佛講經都是神通嘛。我一聽,對哦,你知道爲什麼對嗎?當然這句話是對我講的,別人聽也聽不太懂,因爲有人跟著進去聽,他也沒聽懂,出來才問我。我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對所謂的神通沒有疑問,爲什麼呢?因爲佛講經的時候他不是用普通的心思在講經,他是在定中用神通講經,用神通說法,所以他現前就看到當機者的心行:他在想什麼,他心裏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有哪些地方打不通的,所以他是在用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同時啓用,他能夠講一句話就令對方開悟了。哎呀,多幸福啊,生在佛世真是幸福啊。你不要說佛跟你講了一些法讓你心開義解,你甚至只是看著佛你就很歡喜,你就沒煩惱了是不是?佛好像打通你幾個關節,好像隔空點穴一樣就把你的任督二脈就打通了,那你就通了嘛。把你的心路都打通了,可是你心路爲什麼不通呢?不可思議是不是?有種種的毛病,他一點就正是時候,正是地方,然後你就通了。所以佛講經不是碰運氣,每一句話都是有作用的,每一句話都是聖言量,所以我從那時開始就“確實如此”。所以我說的神通是指這個東西。

  乃至于更進一步,有所謂的神境通,或稱爲神足通。所謂的神足通就是神境智通。在比較傳統、專業的翻譯,都翻譯成“神境智通”,也就是說,那個通都是智慧,那個神通都是智慧,只有智慧才能産生神通。這個“神境智通”,譬如《法華經》無盡意菩薩白佛雲: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遊于娑婆國土。怎麼遊?神境智通來遊,要不我們怎麼遊?我們要到高雄還要搭高鐵,那怎麼遊?買不到票去不了。像地藏菩薩,累生累劫度于六道,那六道那麼容易來去的?神境智通。所以必須要有這樣子的能耐、這樣子的能力才能夠做得到。度化六道有情,神通相爾不應生疑。不應該懷疑,神通的法爾如是,法如是故,就是這個樣子,不要懷疑。則此經深旨也。這就是這部經的深密之旨,所謂的密意,如來的密語密意,就是深旨。

  “經雲,如是我聞”,現在開始了。“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法界宮”。經初五義。一切經開始的時候有五種義理,如智度中廣明。智度就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裏面講得很清楚。意思就是說“我這裏就不再講了”這樣子。然此經梵本。阙無通序。阙就缺少的缺是一樣的,無通序,沒有共通的序文。阿阇黎雲,阿阇黎是一行阿阇黎稱善無畏阿阇黎。善無畏阿阇黎說,毗盧遮那大本有十萬偈。毗盧遮那佛經,這部經大本的話有十萬偈。以浩廣難持故。因爲太廣太多了。傳法聖者,這指龍樹菩薩。采其宗要凡叁千余頌,就從十萬頌裏面截取了叁千多頌,成爲此經。雖真言行法文義略周。略是大略,周是周備,大略周備的意思是大體上都有了。雖然這部經叁千余頌在真言法上,它的文義大體上都完備了。以非大經正本故,以就因爲,因爲不是原來十萬頌的大經正本。不題通序,所以原來是沒有通序的。今以例加之,例就是通例,一般的例子,也把它加進去了。通序是什麼?就是“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法界宮。”于義無傷也,這樣子以道理來看的話是沒有妨害的。

  薄伽梵者。薄伽梵什麼意思?梵文是bhagavam。論師所解具有六義。論師解這個“薄伽梵”共有六種意思。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義。在真言密宗裏面,薄伽梵主要是能破的意思。所以你能看出真言宗是很有力量的,是一種比較動態的,譬如禅宗就比較靜態,密宗就比較動態。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就好像有人拿了利器,他就能夠摧伏很多敵人,指敵人。其本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迹,故號爲能破者。其本就是說這個人拿著利器並沒有能破的意思,未有此名。名在這裏的意思是義,就是說,他雖然拿著利器,但沒有這個意思,什麼意思?能破的意思。世議觀其事迹。其是什麼?執利器的人。世間人觀察執利器的人所做的事情…

《大日經疏講解 第4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