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P23

  ..續本文上一頁也。楞嚴雲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底下這句不用看,這一句意思不是很明顯,看到“名法王子”就可以了。【此非敵對正意、故疏不釋。】

  (癸)二母子喻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子若憶母就是孩子若想母親,像母親在想孩子這個心那麼切,【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就是說常常在一起,她想他,他也想她,所以這母子感情很深,大部分我想都是母親想孩子比較多,孩子很少在想母親的,想母親的很少。如果說她嫁到好先生,先生很疼她,煮一樣熱騰騰的,你看她會端給她先生吃,還是端給她母親吃,不可能的,她一定端給她先生吃,她哪有端給她母親吃,那是她先生,她要依靠一輩子,對不對?所以我們人要做到母親優先,其他的人排在後面,這很難,若母親絕對這樣,母親對于吃的東西一定是先給孩子吃,母子天性,沒辦法,甘願讓他不孝,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疏】【上二人喻、泛指親友、猶覺寬緩。】就是覺得不太親切。【故此重將母子最親切者爲喻、使人起信行也。于中亦有二。先喻單憶有離。首叁句、即上一人專憶。次二句、即上一人專忘。如來、母也。】像母親。【衆生、子也。世間慈念最切者、莫如母親。子若悖逆、忘恩負義。母念或衰、】就是會退道心,母親若想兒子,兒子是不肖子,再怎麼講他都不聽,母親想兒子就沒有用,所以會退心,會傷心,早知道生這種兒子,早就把他掐死,整天當流氓殺人放火,生這個惡逆子沒辦法,所以【心生悔恨。】後悔又恨。【佛念衆生、更過于母。逆惡重者、佛】愈慈悲【念愈深。乃至入于阿鼻地獄、代此衆生、受無量苦。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衆生、慈心無盡。】所以【世世相隨、無有退轉。故雲佛念衆生、如母憶子也。若子逃逝者、喻衆生不念佛、而墮惡道苦也。雖憶何爲者、喻如來單憶】如來只想我們(衆生),【無益也。子若下、】也沒用,【後喻雙憶不離。】要母親想兒子,兒子想母親這樣才有用。【初二句、即上相憶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異。】生生,就是上面講的生生世世不相違背。【謂六道衆生、慕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衆生者。然方得感應道交、生佛不二也。故高齊大行和尚雲。宗崇念佛、四字教诏。】宗、崇,最重要的,崇就是崇拜這個念佛法門,宗就是專門,宗崇念佛,我們這個最重要的就是要崇拜這個念佛法門,趣向于念佛法門,這四字教诏,就是教,這四字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那麼什麼叫做教化呢?【謂信憶二字、不離于心。稱敬二字、不離于口。】那麼你宗崇念佛有四個字要教化你,信,深信不疑,憶念,憶念佛,不離于心。稱敬,稱就是贊歎,尊敬不離于口。所以說你【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你早、晚一心一意念佛,相信、想佛,那麼你不可能再住在娑婆世界。【此爲念佛、第一要策。】就是這四個字:信、憶、稱、敬。

  【鈔】【泛指者、師資君臣、】師資君臣就是說我們這個傳承有這個根據,【皆該在許。如來下、問。前言念佛、但念彌陀、不念諸佛。雲何此言十方如來耶。答。有二意。一即指彌陀一佛。以叁世十方、有無量彌陀故。觀經雲。從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二通指十方諸佛。謂不唯我彌陀一佛、悲願如是。即十方諸佛、憐念亦然。正顯佛佛道同故。華嚴問明品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力、四無畏也是這樣。【楞伽第四雲。一切諸佛、有四平等。所謂字平等、語平等、】法【身平等、】所講的【法平等。】所謂文字、語言、色身、法都平等。【觀經雲。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憐念者、叁昧經雲。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衆生。若見衆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維己惡、】因爲佛沒有在想他(衆生)做多惡,所以不可以想我們做很惡,【而疑佛不來接。】不可以這麼想,佛沒有在管他有多惡,他只要有心忏悔,所以不可以懷疑佛不來接引我們,每句話,高僧大德都勸告你不要生自卑感,你不可以自卑感,你要想:我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誰知佛心、專于逆】逆就是叛逆的衆生,【苦】就是苦難中的【衆生之中、種種救度。如何自生疑阻、】“如何”就是怎麼可以,怎麼可以自己産生這個懷疑阻礙自己呢?【甘心苦趣耶。】佛專門在救拔逆苦衆生,所以,在座諸位,你不可以有自卑感,無論你過去做多壞,你趕快求忏悔,一心念佛,一樣可以往生。【問。逃逝二句、與上專忘、逢不逢義、有差別否。答。亦同亦異。同者、不念佛、則不能見佛。雖見佛、亦不蒙法利。此與逃逝無異、】所以【憶他】佛憶他有什麼用呢?佛憶他【何爲。】有什麼作用呢?【異者、謂前之喻意、尚明衆生或有時而念。但念之不切、憶之不深。】念不切,憶不深。【故若逢不逢、于佛憶猶爲有益。此中喻意、竟明衆生不唯忘念、而且謗佛。】誹謗佛,動不動就:吃什麼素,他太太若在拜佛,若跟他吵架:你吃什麼素,你吃素的人可以跟我吵架?他意思是說吃素的太太就是要被先生管的,又揍又打,當受氣包,滿足大男人的虛榮,所以吃素的太太都不能跟他吵架,當作吃素念佛的人要被人家打著玩的,所以他都要誹謗佛,這是難度,【以不信故、墮在叁途、受無量苦。故若逃逝、于佛憶則爲無益。感應生佛者。子、】這等于兒子一樣,【喻生感。】“生佛”,衆生心裏想佛,能有感應,像兒子一樣,生感就是衆生能感。【母、喻佛應也。】母親的比喻,佛能應。【道交不二、合不違也。故高齊下、彼論雲、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底下這句就是【信千即千生。】一千個相信一千個往生,【信萬即萬生。】一萬個相信一萬個往生,這是決定的力量。【信佛名字、不離心口。諸佛即救。】所以整天要念念有詞:南無阿彌陀佛。。。,心可要真正想佛,你光是整天想錢,南無阿彌陀佛。。。,咦!晚上睡覺都夢見這個鈔票一大把、一大把抓,這樣就沒有辦法。要心想佛,口念才有用,你光是口念,這個心沒有在想佛,沒用,所以心跟口要同時,【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壬)二合法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今天講這一段足足有10頁的解釋,可以說非常的長。

  【疏】【衆生心者、揀口念而心不念也。憶、記持不忘也。】常常記著。【念、系緣在懷也。】系緣在懷,這系就如同繩子把他綁住,爲什麼我們老是拿一串念珠,就是像一頭牛把牠綁在樹下,我們的心,若用念珠來把它綁起來,這樣這顆心就會常常記得念佛,就像一頭牛到處亂跑,我們就用繩子穿過牛鼻,把牠綁在樹上,所以我們常常拿念珠,就會常常記得念佛,就是這種意思。所以念就是系緣在懷,將這個緣牢牢的系住。【又初】剛開始的【時】候,【偶然勉強記憶、曰憶。後時長久熟脫緣念、曰念。】那麼久了,熟就是久之功力成熟,憶佛念佛久了,脫,就是除掉,就熟脫緣念,這個一切的外在的妄想就會除掉,自自然然,你所念的都是佛號,我們現在所念的都是五欲六塵,偷心不死,難爲修行之人,偷心就是苟且偷安,心存僥幸叫做偷心,心存僥幸就是說,我常常說:嗯!我這樣可能會往生了,嗯!我功德做這樣差不多了,叫偷心。這個妄想若要去除必須要憶佛念佛,【又憶是暫念、一憶之謂。念是數憶、】這不是數學的數,念數shu叁聲,一次又一次叫做數,念是數憶,一次再一次的記憶,所以【常念之謂。】記憶,【若事憶念、則專心注意、毫無雜緣。若理憶念、則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佛亦有二。一事相、即是叁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十身。】十身跟諸位講一下,十身者,念願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勢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莊嚴身,等一下再來解釋這十身,叁身十身,十身都是華嚴講的,華嚴都講“十”,十是一個圓滿數,所以第一叫做事相佛。【二理性、】理性佛【唯是一真法界。又事理憶念佛中、複各有二。一行布。】行布就是漸次性,有次序的,【二圓融。】圓融就是一念具足一切叫做圓融,【謂先念化】身佛,再【報。】身佛,【然後法等、是事次第也。】是事相佛,【若叁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時也。】下面說【先空、】如來藏,【次不空、】如來藏,【後空不空、】如來藏,【是理次第也。】所以事相的次第,先化身、報身最後才法身,不管叁身或是十身,都是在一心,這就是事相的次第。下面說先“空如來藏”,才“不空如來藏”,後“空不空如來藏”,這以前都有解釋過了,這叫做理次第也。再來【叁如來藏心佛、】叁如來藏剛才我們有講,空如來藏就是空性,不空如來藏就是萬有,不空就是有嘛!空不空如來藏,那麼就是理事圓融,破一切法名“空”,立一切法名“不空”,所以破立同時叫做空不空如來藏,【同在一時中念。是理圓融也。問。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意思是說心跟佛不在同一個地方,心外有佛,何必理念?怎麼允許這個理念呢?因爲理是沒有內外的。【設心外無佛、烏用事爲。】比如心外無佛,即心即佛,心外無佛,何必用這事相念佛,因爲事相是對立的嘛!既然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是即心即佛,何必用這個事相念佛呢?“烏”就是何必;“烏用事爲”,何必用這個事相念佛?【答。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心外有佛就是由我們心的佛來成彼外佛。【經雲。諸佛正知、從心想生、故須理念。心外無佛者、托】就是借,借重于【心外佛、】借重這個外在的佛,來【顯我心佛。】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我們現在本性的佛沒有顯現出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