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P31

  ..續本文上一頁滅,圓通,勢至念佛這是俗事修行,“行”就是好好的去修持,俗事修行也,所以這“寂行”一對。

  

  【四下、】這一段,就是【念佛法者。】現在下面再來,我叫你寫你就寫,念佛法者,什麼叫做念佛法?念佛的法門是什麼意思?是怎麼念?現在再來寫一個:

  甲,【念變化、】變化佛,【非受用佛、】這個受用佛,就是福德莊嚴的報身佛才是受用佛。非受用佛,就是非受用、不是自己受用的,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應【化身】變化來的,所以他是爲了度衆生才來的,真實佛的色身不是這樣,所以說若是念變化佛,不是這個實報莊嚴的受用佛,那麼這個是【小也。】小教就是小乘教,就這樣子。

  底下寫:乙,若【念受用、】身佛,自受用身就是實報莊嚴,他修福跟慧,具足清淨莊嚴的報身,當然就【非變化佛,】是【自報】,就是自己所修福德因緣的果報,這個是大乘的【終也。】

  再來,丙,【念亦變化、亦受用佛、】是大乘始教,【他報】就是說自己很受用,也能夠利益衆生,所以念也變化,也自受用佛,也就是這個大乘的【始也。】

  再來,丁,【念非受用、】念不是自己受用,【非變化佛、】就是空一切法,那麼就是當體即空離一切相,就是【頓也。】頓教相。

  再來,戊,【念圓通無障礙佛】圓通無障礙佛,是圓教,【十身圓也。】

  下面【勢至人者。】在旁邊寫個:

  甲,【得應化佛力。小勢至也。】小教的勢至。

  乙,【得功德佛力、】有得到這個功德的佛力,【始勢至也。】始教的勢至菩薩。

  丙,你若【得智慧佛力、終勢至也。】

  丁,你若【得如如佛力、頓勢至也。】

  戊,【得無盡佛力、圓勢至也。】

  【此亦約教略釋、】約教略釋,藉著這個教簡單解釋,【下更詳解。】【則知此題名內、人法雙彰。】有人、有法,有【因】、有【果】,這個【並舉。】這就是四法,人、法、因、果就是具足四個法,【理盡義周、】道理都盡,都周遍,【故標章首。】所以標這章爲首。

  

  (丙)五解文(分叁) 初敘禮白儀 二正陳所證 叁結答圓通

  (丁)初敘禮白儀

  現在從這裏開始就是《圓通章》的開始,解釋經文,入這個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法王子。】有一位大勢至菩薩,法王子就是接佛的衣缽,將來要成佛的一位叫做法王子,【與其同倫。】與就是共, 同倫,這“倫”就是類,同一類的就是說跟大勢至菩薩有同樣的威德力、福德力,與其同倫,共其同類,【五十二菩薩。】這五十二菩薩,不是五十二個菩薩,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是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從座起來,頂禮佛足,對佛這麼說。

  看【疏】,【梵語摩诃那缽。此雲大勢至。思益雲。】什麼叫做大勢至呢?【我投足之處、】就是他在走路,腳擡起來這樣走一步,【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腳步走一走他就能震動叁千大千世界,震動魔宮,這叫做大勢至。【觀經雲。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噢!都會震動,【亦名得大勢。】【悲華雲。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意思是說希望他將來成佛之後的世界跟觀世音菩薩都一樣,在經典裏面講觀世音菩薩成佛之後的世界,比現在的阿彌陀佛的世界更加莊嚴,那不簡單,不簡單。大勢至菩薩希望將來成佛的時候,希望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時候具足的世界那麼莊嚴。【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界故、】因爲你願意取這個大千界故,【今當字】就是取名,“字”當作動詞用,今當字【汝爲得大勢。】現在跟你取法號叫做得大勢,不是得到大勢哦!是得大勢,能夠的意思,得大勢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別名。“汝爲得大勢”,你不要讀作:汝爲得到這個大勢,這是錯哦!叁個字要連起來念的,“得大勢”。【亦名無邊光。】無邊光,無盡無邊的光明。【觀經雲。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途、得無上力。若依本文、能念大勢佛、】把筆拿起來,這個“大勢佛”,就是指阿彌陀佛,若依照本文,能念得這個大勢佛,很有威力,【能攝六根妄、】爲專注的心境,【能接念佛人、故名爲勢至也。】下面說【假此菩薩】就是藉著這位菩薩,【爲發起者。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所以【得大勢力、離叁界苦、取淨土樂也。于法自在、名爲法王。從法化生、】因爲藉著佛的法化生,所以【稱之爲子。】從法化生,我們大家都是從法來的,是不是?稱爲子,【悲華經雲。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爲長子、勢至爲次子、】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過去曾作過觀世音菩薩的父親,所以簡單講起來就是,我慧律法師就是過去都曾作過你祖父、曾祖父,所以你今天坐在這裏聽經,因爲我坐臺上比較高位,你看!阿彌陀佛曾作過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的父親,所以我就是你父親,是真正的,是說不知何時而已。【今在極樂、居佛左右、助化一切。】現在極樂世界,住在佛的左右手,幫助佛來度化一切衆生,【次補佛處、】就是等覺菩薩要補佛的位,【故名法王子也。與、共也。倫、類也。聲氣相應、】同聲相應,同氣就相求,【名爲同類。】比如說這裏是講堂的人,來啊,來聽經哦!都相同的,就聽經這一類的人來。你不會說:來啊,來喝酒哦!我們也不可能相邀跑去喝酒,若有,是一部分人會偷喝而已,不敢讓人家知道。有一天我去信徒家,我說:菩薩,阿彌陀佛!他就(師父以手掩嘴學信徒說話貌):師父,阿彌陀佛!他偷喝酒,怕師父聞到會罵,後來師父再問他,他就不敢講話了,(師父學信徒抿著嘴講話)&*#?*。。。,一直嗯,講出來有臭酒味,不敢講話。所以念佛的人是有慚愧心的人才會不敢講話,有的無慚無愧,喝雙鹿的五加皮,XO,拿破侖,五加皮,茅臺酒,氣不相應,我上輩子這條酒戒絕對持得很嚴格,這輩子聞到酒味就吐,到現在不敢抽煙,我從小到現在不敢抽煙,不敢喝酒。【五十二者、數也、表勢至念佛一門、能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跟妙覺,【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肇雲。】肇公雲,【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就是中國話,【大心衆生。】中國話說大道心的衆生,大心,就是大道心,發很大的心。【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賢首】賢首國師這是華嚴宗的祖師,【雲。菩提、此名曰覺。薩埵、此曰衆生。】菩提叫做覺,覺悟的意思,薩埵就是衆生,菩提薩埵就是菩薩,那是覺悟的衆生,而我們是迷了的衆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衆生、】所以智跟悲就是變上求菩提,下救衆生,我們今天也是這樣,我們今天聽經聞法就是從師父這個地方求到這個智慧,求到菩提,之後你們要用悲心來憐愍衆生救救衆生,【名菩提薩埵也。】【從座起者、師資尊卑、】長幼有序的意思,師資尊卑,師父一定是坐在上面,在講經、在說法,做徒弟的人要請法要跪著頂禮。從座起者,就算包括要禀告佛,他也是都要跪,因此在戒律也是一樣,跟師父講話也是要用跪,若請法也是用跪。現在卻不敢這樣,你這樣跪,我要跟你講話,你跪著我反而覺得怪怪的,你一直跪、跪,地上大理石涼,怕回去得風濕症。若依如法是要用跪的,請法一定用跪的,這在《沙彌律儀》也是講得很清楚,因爲重法嘛!比如說那時候,我坐在那個地方,那個開計程車胖胖黑黑的司機,有一次他很不高興,現在人家來請教師父這個佛法,因爲他是初機什麼都不懂,他看我跟那個人簡單回答請法,他跟我請法,我簡單回答他,很不高興,他說:師父!你怎麼不規定,若要請法要穿海青、搭衣端身跪著然後才來問。才覺得他重法,你要了解他有信心沒有,對不對?你這樣叫每個人都穿海青、搭衣跪著問,問兩句又脫掉,難道一定要拘于形式?請法尊重這是很重要沒有錯,當然他發心是正確的,他這樣講是正確的,正統的佛教是要穿著海青、搭衣,跪在師父面前請法,他這樣講是正統的,但是這樣來講,你要怎樣能圓通呢?他來,衆生的根機不同,他臨時來寺裏,你又叫他回去穿什麼缦衣,所以說某一種法要正統,某一種時間要方便法,他比較不會尊重叁寶,並不是他不尊重叁寶,他也很贊歎師父,所以他拿一千塊錢來供養,拿一千塊錢就塞給師父,好像我們在向他乞討,一千塊,師父!一千塊給你,一看就知道他很虔誠,他不懂得供養,拿錢給師父要跪著、要頂禮,他不懂,我們知道,因爲他有聽到錄音帶,從臺北來就是只爲了見師父一面,爲了要跟我相見,只爲了要見一面而已,從臺北坐車坐到高雄,跪著頂禮,我說:你有什麼問題。沒有,只爲了想看師父長什麼樣子而已。看一次一千,這樣還不錯,我們也知道他是初學。把規矩訂這麼多,我認爲不適合。所以講到這個從座起,那是說懂得道理,尊師重道,不然,初學的人來到這裏哪有辦法,你訂這些規矩,人馬上就全跑光,不可以,要看情形,所以師資尊卑,【名分秩然。】秩然就是次序,這個秩就是很有次序,次序井然,秩序井然。【有所陳白、】白就是述的意思,有所陳白就是陳述的意思,所以對長輩【不應坐故。】對佛那更不用講了,今天若佛來,我們敢坐嗎?今天佛來,大家都跪著,誰敢坐?佛是法王,我們沒有佛我們怎麼了生死?你到泰國才會驚訝,泰國對出家人的恭敬才令人驚訝,師父坐這樣,坐在前面這裏,那個在家居士要走過師父的前面,頭一定低下去,一定要這樣低下去,急急忙忙走過去,他若旁邊有路,絕對不敢走過師父的前面,若要走過去時,一定低頭低到。。。,表示說很不好意思,說:師父!對不起!我非從這裏過不行。趕快,他表現得很謙虛,頭低、低(師父學居士頭低貌),他也很行,都不會撞到柱子,低頭而過,低頭而過,噢!泰國對師父的那…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