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P34

  ..續本文上一頁一堆二、叁十個都同名,當護士的,一看就知道,同名。過去人家在講笑話,說一個小姐姓謝,鄉下來的不識字,姓謝,臺語叫做謝,她名字不會寫,大概寫得不清楚的樣子,寫那個字可能人家看不懂,人家問她,是問她的名字,她(謝某美),出來,講:你是謝什麼美?她說:我吃蓬萊米。噢!這差很多,人家是問她:你謝什麼美?她中間那個字寫得不清楚,問說:你吃什麼米?她說:我吃蓬萊米。(笑)這是講講笑話,同名的很多,不相信,我若隨便念個名字就都有,叫做“阿麗”的舉手,有一個“麗”字的,卿、麗、菊、秋、鳳,哇!那是很多,罔市、罔腰,非常多,這種同名的就很多,【則無量壽佛之名、百千萬億、不可窮盡、何止于一佛耶。】就是都同名的也很多。中間這一段因爲牽涉到《楞嚴經》比較深,在這裏不談,因爲我們今天講的是《勢至念佛圓通章》,你再扯個《楞嚴經》,再繼續一直講下去,那沒有辦法,這樣你要講到何時才會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一定要稍微趕一下,打擾了諸位。

  

  (己)次別示教道(分二) 初標名 二釋義

  (庚)初標名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這是大勢至菩薩這麼說。

  【疏】【彼佛、】我們前面說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所以現在說彼佛就是【十二佛也。】教就是說對我們講、對我們開示,所以說【語言指示、謂之教。】比如師父教徒弟,師父就是說有這個語言,有這個指示叫做教。【言念佛者。若據事念、】事念的意思就是事相上的念佛,有具體的東西依靠,根據這個具體的東西使你的內心的念力增強,這個叫做事相念佛。理念佛就是透出本性的理體,沒有任何的東西讓你攀緣而你能夠使心深入到無念,這個叫做理念。這不同,事念就是藉著這個事相來用功,【一心憶想之謂念、叁身接引】就是法、報、應,這叁身接引【之謂佛。】這叫做佛,【則能念屬己、】能念是我們這個念頭叫做能念,【所念屬佛。】我們能念,佛是被我們所念,【若據理念、】理,前面是講這個事念,事相念佛,現在講這個理念,這個理就是無生,通入這個無生的念,簡單講這個念就是無念,無念就是念,也就是本性理體的念,所以這個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現在理就講到本性,【以始合本、名爲念佛。念佛有四。一稱名、】我們一般人都是稱名念佛,【謂聞說佛名、】我們聽到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稱念。】這差不多我們每一個人,一天到晚拿念珠在念、念,都是稱名念佛。【二觀像、】念佛,觀像【謂設立尊像、】西方叁聖,或者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注目】瞻視,全神貫注下去觀照、下去念,就是眼睛有看相片,有看這個佛像這樣念,叫做注目【觀瞻。叁觀想、謂以我心眼、想彼如來。】以我的心眼來想彼如來,這叫做觀想,噢!我沒有看到相片,但是我的心自己這樣觀想,藉著過去的影像,自己這樣觀想,這叫做觀想念佛。第【四】叫做【實相、】念佛,這個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叫做理念同時,什麼叫做理念同時?名叫做實相念佛,理就通達無生,念就是一切作用,一切念佛的念都通達無生,而無生【即念自性、】本自有念名叫做理念同時,叫做實相念佛,實相又名壞一切法,又名立一切法,破一切法就是說一切法無所著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就是一切念都無礙這個實相的念,所以說這個實相就是念我們的本性佛,【真實相佛。】真實的相佛。所以說第一個跟第二個,就稱名跟這個觀像念佛,所以【初二、事法界觀、】現在講到這個法界觀,這全都是華嚴的思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只要講到這個法界觀統統是華嚴宗的思想,這都是《華嚴經》的思想,那麼因爲這個慈雲灌頂,他也是有研究過華嚴宗的,那麼這個疏說“初”跟“二”,就是稱名念佛跟觀像念佛,這叫做事法界,事法界用一個最具體的念,這個角度來解釋就是說藉著事相(實在的東西),來使你的心定下來,這種方式念佛叫做事相念佛,簡單講就是藉著實在的東西,比如說你稱名看到佛相,一直南無阿彌陀佛,或是看到相片:南無阿彌陀佛,【心即佛故。後一、】後一個叫做實相念佛,實相就是沒有東西,所以叫做【理法界觀、】這個理就是沒有東西,一切無相的東西叫做理,所以【佛即心故。】佛就是心,佛就是在我們的心。所以第一個,事法界觀就是心即是佛,由凡夫當下就是佛;(第二個,)理法界,一切聖者不離心。【第叁、事理無礙法界觀、是佛是心故。】佛就是我們的心,心就是我們的佛,所以事相跟理體,事理無礙法界觀,這就是“是佛是心”。【又清涼雲。】清涼國師這麼說,【約能念心、】能念的心,不是所念的佛噢!我們說(分)一個能念的心,一個所念的佛,現在是講能念的心,衆生能念的這顆心,【不出五種。一緣想境界念佛門。】緣就是攀緣,緣想境界念佛門就是借重著這個想的境界來念佛。【二攝境】界萬法【唯心】,攝這個境界就是不重視這個境界,單獨以心當下當作【念佛門。】【叁心】無礙,【境】界也【無礙】叫做心、境無礙【念佛門。四心境】全都泯念,【俱泯】就是說也無心,也無佛可念,無心可念,無境界可依靠,心境俱泯這個【念佛門。五重重無盡】重重無盡就是一爲無量,無量爲一,重重無盡這就是相當于聖人的功夫才有辦法這樣,念一佛就表示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代表其他一切佛,一切佛攝在一尊佛,一尊佛就包括一切佛,重重無礙,這都是華嚴宗的思想,叫做重重無盡【念佛門。】簡單講重重無盡就是藉著任何的因緣,當下這個因緣就表示一切緣,這樣叫做重重無盡。【會曰。】就是說會合起來說。【一、即前之初二、小乘教也。】前面所講的“初”跟“二”就是小教的思想,就是說緣想境界、攝境唯心。【二、即前四、始也。】大乘的始教,只有這個重重無盡不是,【叁、即前叁、】就是緣想境界、攝境唯心、心境無礙這叫做【終也。】大乘的終教念佛。【四、五、前所無者、】那麼前面沒有的,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前面全都沒有,【頓圓教也。】頓教跟圓教的思想。所以說,【今此文中、約佛教】化這【邊、】來講,【四五俱通。】就是說就佛的教化這個角度來講,第四個心境俱泯念佛門,第五個重重無盡念佛門,統統可以通。【約機】就這個衆生的根器這一邊來說,【禀】就是承受,接受的這一【邊、】來說,前面這段是就佛的教化這個角度來講,下面是就衆生接受的這個根器這邊來講,【唯局持名。】唯局就是專門注重持名念佛,這要特別注意了,就是持名念佛。【然此持名、亦通圓頓。】圓教跟頓教。【不唯局小。】不只是局這個小,【亦開五門。】這個意思是說持名念佛,不是說只局于這個小乘的,也開這個五門。【一持念佛名門、心外有佛名故、】噢!我們心外有一個阿彌陀佛,我們心若念,【小教、事法界觀也。】一般的衆生差不多都用這樣修行,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我要念,我要到極樂世界,差不多的衆生都是持念佛名,心外有佛。【二攝名歸心門、佛名唯心現故、】因爲一切法都唯心所造,所以他念念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也就是說他的心當下跟佛打成一片,【始教、理法界觀也。】理法界觀,所以阿彌陀佛的聖號就是他的心,他的心當下就是阿彌陀佛,這就不簡單了,這叫做理法界觀,【叁心名雙融門、】互相無障礙,【即心即佛故、】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就是大乘的【終教。】【四心名俱絕門、】無心,也沒有念佛的心,也沒有我們所念的名,【非心非佛故、】因爲心跟佛都是虛妄的名詞,這叫做【頓教、】禅宗的思想,不二法門的思想,頓教最代表作就是《六祖壇經》,那麼就是《維摩诘經》不二法門,凡是講這個頓教的,都是講禅,禅是沒有階位的,說這個人參禅悟道是正確的,說這個人參禅證初果、證二果、證叁果、證四果,那是騙人的,因爲禅宗不講果位的,你看《金剛經》,能不能說我得初果阿羅漢呢?能不能說我得二果阿羅漢呢?不可以,不可以說得二果阿羅漢,能不能說我得四果阿羅漢呢?不可以,我不能說我是得四果阿羅漢,所以這禅宗一念覺悟就是佛,沒有階位的叫做頓,漸教就是說從一樓、二樓、叁樓、四樓一直爬、一直爬,頓教沒有這樣,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凡是禅宗的,一悟就是佛,即心即佛,你曾看過禅宗的,裏面說哪一個祖師大德證幾果阿羅漢的,證幾果阿羅漢的,都是唯識學在講的,《阿含經》是小乘人在講的,斷見惑、斷思惑,才講到這個阿羅漢的果位,禅宗沒有談到這個阿羅漢的果位的,所以你若說修禅的人說他證到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那根本就不懂佛法,頓就是直入佛的本懷沒有階位,外行的人才會說你參禅、開悟、那你證幾果,開悟就是佛嘛!即心即佛哪有什麼階段的,你看,永嘉禅宗《證道歌》,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你看過哪一本禅宗的書說他證什麼果的,即心即佛,當下就是佛,所以這個都是在講頓教的,【理事無礙法界觀也。五圓通無盡門、一念心、一佛名、】這當下就【遍含法界、】所以心當下就是佛的名,那麼藉著這個因緣就包括一切緣,【無有盡故、】所以【圓教、事事無礙法界觀也。梵語叁昧、此雲正定、】正定,這很重要,就是正確的定,正定、正思惟,八正道二個名詞都可以叫做叁昧,就是說他的心是由智慧去支持這個定,透過般若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無相法,入這種定這才是正定,不是外道暫時伏住第六意識,那個是有漏定,我這個第六意識暫時不生起,第六意識起心動念痛苦,暫時伏住一下,像死人一樣坐在那個地方,六祖不是這樣,所以說神秀跟六祖慧能就差很多,他的偈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常常要擦,常常要擦,不要讓它染上肮髒的東西,噢!這就表示有相還無法破盡,時時勤拂拭,時時要把肮髒的東西擦起來,時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