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堆二、三十个都同名,当护士的,一看就知道,同名。过去人家在讲笑话,说一个小姐姓谢,乡下来的不识字,姓谢,台语叫做谢,她名字不会写,大概写得不清楚的样子,写那个字可能人家看不懂,人家问她,是问她的名字,她(谢某美),出来,讲:你是谢什么美?她说:我吃蓬莱米。噢!这差很多,人家是问她:你谢什么美?她中间那个字写得不清楚,问说:你吃什么米?她说:我吃蓬莱米。(笑)这是讲讲笑话,同名的很多,不相信,我若随便念个名字就都有,叫做“阿丽”的举手,有一个“丽”字的,卿、丽、菊、秋、凤,哇!那是很多,罔市、罔腰,非常多,这种同名的就很多,【则无量寿佛之名、百千万亿、不可穷尽、何止于一佛耶。】就是都同名的也很多。中间这一段因为牵涉到《楞严经》比较深,在这里不谈,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势至念佛圆通章》,你再扯个《楞严经》,再继续一直讲下去,那没有办法,这样你要讲到何时才会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一定要稍微赶一下,打扰了诸位。
(己)次别示教道(分二) 初标名 二释义
(庚)初标名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是大势至菩萨这么说。
【疏】【彼佛、】我们前面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所以现在说彼佛就是【十二佛也。】教就是说对我们讲、对我们开示,所以说【语言指示、谓之教。】比如师父教徒弟,师父就是说有这个语言,有这个指示叫做教。【言念佛者。若据事念、】事念的意思就是事相上的念佛,有具体的东西依靠,根据这个具体的东西使你的内心的念力增强,这个叫做事相念佛。理念佛就是透出本性的理体,没有任何的东西让你攀缘而你能够使心深入到无念,这个叫做理念。这不同,事念就是藉着这个事相来用功,【一心忆想之谓念、三身接引】就是法、报、应,这三身接引【之谓佛。】这叫做佛,【则能念属己、】能念是我们这个念头叫做能念,【所念属佛。】我们能念,佛是被我们所念,【若据理念、】理,前面是讲这个事念,事相念佛,现在讲这个理念,这个理就是无生,通入这个无生的念,简单讲这个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念,也就是本性理体的念,所以这个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现在理就讲到本性,【以始合本、名为念佛。念佛有四。一称名、】我们一般人都是称名念佛,【谓闻说佛名、】我们听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称念。】这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一天到晚拿念珠在念、念,都是称名念佛。【二观像、】念佛,观像【谓设立尊像、】西方三圣,或者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注目】瞻视,全神贯注下去观照、下去念,就是眼睛有看相片,有看这个佛像这样念,叫做注目【观瞻。三观想、谓以我心眼、想彼如来。】以我的心眼来想彼如来,这叫做观想,噢!我没有看到相片,但是我的心自己这样观想,藉着过去的影像,自己这样观想,这叫做观想念佛。第【四】叫做【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叫做理念同时,什么叫做理念同时?名叫做实相念佛,理就通达无生,念就是一切作用,一切念佛的念都通达无生,而无生【即念自性、】本自有念名叫做理念同时,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又名坏一切法,又名立一切法,破一切法就是说一切法无所着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就是一切念都无碍这个实相的念,所以说这个实相就是念我们的本性佛,【真实相佛。】真实的相佛。所以说第一个跟第二个,就称名跟这个观像念佛,所以【初二、事法界观、】现在讲到这个法界观,这全都是华严的思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只要讲到这个法界观统统是华严宗的思想,这都是《华严经》的思想,那么因为这个慈云灌顶,他也是有研究过华严宗的,那么这个疏说“初”跟“二”,就是称名念佛跟观像念佛,这叫做事法界,事法界用一个最具体的念,这个角度来解释就是说藉着事相(实在的东西),来使你的心定下来,这种方式念佛叫做事相念佛,简单讲就是藉着实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称名看到佛相,一直南无阿弥陀佛,或是看到相片:南无阿弥陀佛,【心即佛故。后一、】后一个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就是没有东西,所以叫做【理法界观、】这个理就是没有东西,一切无相的东西叫做理,所以【佛即心故。】佛就是心,佛就是在我们的心。所以第一个,事法界观就是心即是佛,由凡夫当下就是佛;(第二个,)理法界,一切圣者不离心。【第三、事理无碍法界观、是佛是心故。】佛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我们的佛,所以事相跟理体,事理无碍法界观,这就是“是佛是心”。【又清凉云。】清凉国师这么说,【约能念心、】能念的心,不是所念的佛噢!我们说(分)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现在是讲能念的心,众生能念的这颗心,【不出五种。一缘想境界念佛门。】缘就是攀缘,缘想境界念佛门就是借重着这个想的境界来念佛。【二摄境】界万法【唯心】,摄这个境界就是不重视这个境界,单独以心当下当作【念佛门。】【三心】无碍,【境】界也【无碍】叫做心、境无碍【念佛门。四心境】全都泯念,【俱泯】就是说也无心,也无佛可念,无心可念,无境界可依靠,心境俱泯这个【念佛门。五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重重无尽这就是相当于圣人的功夫才有办法这样,念一佛就表示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代表其他一切佛,一切佛摄在一尊佛,一尊佛就包括一切佛,重重无碍,这都是华严宗的思想,叫做重重无尽【念佛门。】简单讲重重无尽就是藉着任何的因缘,当下这个因缘就表示一切缘,这样叫做重重无尽。【会曰。】就是说会合起来说。【一、即前之初二、小乘教也。】前面所讲的“初”跟“二”就是小教的思想,就是说缘想境界、摄境唯心。【二、即前四、始也。】大乘的始教,只有这个重重无尽不是,【三、即前三、】就是缘想境界、摄境唯心、心境无碍这叫做【终也。】大乘的终教念佛。【四、五、前所无者、】那么前面没有的,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前面全都没有,【顿圆教也。】顿教跟圆教的思想。所以说,【今此文中、约佛教】化这【边、】来讲,【四五俱通。】就是说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第四个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五个重重无尽念佛门,统统可以通。【约机】就这个众生的根器这一边来说,【禀】就是承受,接受的这一【边、】来说,前面这段是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下面是就众生接受的这个根器这边来讲,【唯局持名。】唯局就是专门注重持名念佛,这要特别注意了,就是持名念佛。【然此持名、亦通圆顿。】圆教跟顿教。【不唯局小。】不只是局这个小,【亦开五门。】这个意思是说持名念佛,不是说只局于这个小乘的,也开这个五门。【一持念佛名门、心外有佛名故、】噢!我们心外有一个阿弥陀佛,我们心若念,【小教、事法界观也。】一般的众生差不多都用这样修行,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我要念,我要到极乐世界,差不多的众生都是持念佛名,心外有佛。【二摄名归心门、佛名唯心现故、】因为一切法都唯心所造,所以他念念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也就是说他的心当下跟佛打成一片,【始教、理法界观也。】理法界观,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这就不简单了,这叫做理法界观,【三心名双融门、】互相无障碍,【即心即佛故、】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就是大乘的【终教。】【四心名俱绝门、】无心,也没有念佛的心,也没有我们所念的名,【非心非佛故、】因为心跟佛都是虚妄的名词,这叫做【顿教、】禅宗的思想,不二法门的思想,顿教最代表作就是《六祖坛经》,那么就是《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凡是讲这个顿教的,都是讲禅,禅是没有阶位的,说这个人参禅悟道是正确的,说这个人参禅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那是骗人的,因为禅宗不讲果位的,你看《金刚经》,能不能说我得初果阿罗汉呢?能不能说我得二果阿罗汉呢?不可以,不可以说得二果阿罗汉,能不能说我得四果阿罗汉呢?不可以,我不能说我是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这禅宗一念觉悟就是佛,没有阶位的叫做顿,渐教就是说从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一直爬、一直爬,顿教没有这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凡是禅宗的,一悟就是佛,即心即佛,你曾看过禅宗的,里面说哪一个祖师大德证几果阿罗汉的,证几果阿罗汉的,都是唯识学在讲的,《阿含经》是小乘人在讲的,断见惑、断思惑,才讲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禅宗没有谈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的,所以你若说修禅的人说他证到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那根本就不懂佛法,顿就是直入佛的本怀没有阶位,外行的人才会说你参禅、开悟、那你证几果,开悟就是佛嘛!即心即佛哪有什么阶段的,你看,永嘉禅宗《证道歌》,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你看过哪一本禅宗的书说他证什么果的,即心即佛,当下就是佛,所以这个都是在讲顿教的,【理事无碍法界观也。五圆通无尽门、一念心、一佛名、】这当下就【遍含法界、】所以心当下就是佛的名,那么藉着这个因缘就包括一切缘,【无有尽故、】所以【圆教、事事无碍法界观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这很重要,就是正确的定,正定、正思惟,八正道二个名词都可以叫做三昧,就是说他的心是由智慧去支持这个定,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无相法,入这种定这才是正定,不是外道暂时伏住第六意识,那个是有漏定,我这个第六意识暂时不生起,第六意识起心动念痛苦,暂时伏住一下,像死人一样坐在那个地方,六祖不是这样,所以说神秀跟六祖慧能就差很多,他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常要擦,常常要擦,不要让它染上肮脏的东西,噢!这就表示有相还无法破尽,时时勤拂拭,时时要把肮脏的东西擦起来,时时…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